连战:我心永平

2012-04-29 00:00:00李立
世界知识 2012年4期

连战,因为2005年的“和平之旅”,在大陆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之后,连战将国民党主席职务交棒马英九,甘愿在幕后当参谋。在党代表职责内,连战以国民党身份代表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交流,出席国共经贸论坛,参与北京奥运开幕典礼,多次访问大陆,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使其声望达到顶峰。

政坛“宠儿” 仕途一帆风顺

连战是《台湾通史》作者连横之孙,台湾政要连震东之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连战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钱思亮的儿子钱复、“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宗瀚之子沈君山以及已故“副总统”陈诚之子陈履安并称为“四公子”,是中国国民党重点栽培的对象,而连战的本省籍身份,更是使他受到特别关注。

留美政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1968年,连战返台执教,曾任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尔后,连战开始从政,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先后担任台湾驻萨尔瓦多共和国“大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青年工作会主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交通部部长”、“行政院副院长”、“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台湾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副总统”。

连战一直被认为是台湾政坛的一名“福将”,出身背景良好,仕途顺畅,有评论认为他虽然政绩并不突出,但是运气不错,在“交通部长”任内很少出重大事故,当“外交部长”时也没有一个国家与“中华民国”“断交”,只是在“行政院长”任内发生了三起治安恶化的重大事件,当时差点让他丢了乌纱帽。

2000年台湾“大选”,连战与宋楚瑜搭档参选,由于李登辉的极力阻挠,致使落败。这也是连战人生遭遇的最大一次挫折。

国民党丢掉政权,李登辉被迫下台,连战当选国民党主席,临危受命,首要的任务是要稳住大局。但此时的国民党,可谓百废待兴。对外而言,民进党与宋楚瑜刚成立的亲民党正虎视眈眈准备瓦解国民党;对内而言,失去执政权的国民党,空有名目上的“党产”,实际却背负许多债务与人事经费包袱,改革声浪不容国民党喘息。

2004年,连战与宋楚瑜再次搭档竞选台湾“总统”,却因为“3.19”枪击案而功败垂成,以极微小的差距落败,留下人生的遗憾。

2005年7月,连战交棒马英九,顺利实现了国民党主席的新老交替,也成就了自己的历史定位。

冲破阻力 开启“和平之旅”

2005年4月,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开启“和平之旅”,实现了国共两党58年后的再次握手。

连战访大陆缘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岛内民意的推动,二是大陆在发展两岸关系上更加积极、主动,三是国民党方面增强了与共产党对话沟通的愿望。另外,连战个人的使命感也促成了此次“和平之旅”。连战儿时曾在西安、上海、重庆生活过,其个人的经历、家族传统对他影响很大。他给台湾人提出了一个不同于“台独”的选择,那就是两岸走和平共同发展之路。

连战的大陆之行,参访了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地,并与胡锦涛总书记会谈,达成了发展两岸关系的“共同愿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2005年8月,连战卸去国民党主席职务。回首2000年担任党主席的时候,连战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当初连战曾许下诺言:夺回政权,实现泛蓝大团结,改造党产,完成党内民主化。然而五年走来,弹指一挥间,经历两次“大选”失利,打拼的艰辛与无奈自不待言。

卸下党主席职务后,连战转任国民党智库董事长和荣誉党主席,继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努力,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

即便国民党完成世代交替,连战的声望还是不同凡响,他将顺着“连胡会”的政治高点,继续担当两岸的调和者。而没有包袱的连战,也将在自己的政治历程上再划新页。

君子风范 敦厚长者

对于连战为人的评价,体谅下属、对下属宽宏大量最值得一提。国民党内提及连战,几乎都会用宽厚、包容、雅量、厚道等词语形容,这几乎成为连战个性的一种定调。

曾担任连战“机要”的李大维说:“有时,我可以看得出来他对某人的某个行为不高兴,例如皱皱眉头等,但他从不曾在我们面前批评过人或说别人的坏话。”

马英九这样评价连战:“他最大的一项优点就是宽宏大量。他其实口才很不错,但决不刻薄,谈话间一定会给人留余地,是非常厚道的人。”

让许多有才干的部属都对连战心悦诚服的原因,除了知人善任、待人以诚、充分信任、用人不疑、敢担责任,更有他不居功、欢欣看待部属发光的气度。

连战任“行政院长”时最重要的副手徐立德,曾谈起一段故事,足以说明连战欣赏部属发光的气度。徐立德刚担任连战的“副院长”时,两人虽认识多年,但其实还称不上交心。在此之前,徐立德曾任“财政部长”、“经济部长”、国民党副秘书长兼“财委会主委”的资历,让所有人对徐立德刮目相看。于是,那时的媒体三天两头就写徐立德,有人说他是“最有实权的‘副院长’”,甚至有人形容他是“地下院长”。徐立德毫不避讳地坦言,他都被写怕了,他说:“我在官场这么多年,也知道这样是招忌的,没有长官能容忍自己的部属几乎爬到自己头上了。我还想,总有一天,我会被换掉。”

没想到,隔了一年人事改组,连战找他去,一开口就要徐立德兼任“经建会主委”。过去,曾以“副院长”之职兼任“经建会主委”的前例是蒋经国。私下谈起此事,徐立德说自己感动得想哭。如此,他才真正了解连战宽广的度量。而连战不在乎媒体只捧徐立德,反而授予徐立德更大的权力,从此真正拉开他们二人知己生涯的序幕。

刘兆玄以担任连战部属四年七个月的时间,总结连战的领导能力时说:“他不必驾驭人,从不给人指挥的感觉,但就是能领导人走向他要走的方向。”

厚道与尊长,自古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从政治角度上讲,传统更是讲究“人和才能政通”。在已故的辜振甫老先生看来,连战就符合这样的特性。

很多熟悉连战的人都会为他抱屈,觉得生性不善作秀害苦了他。连战任“青辅会主委”、“交通部长”时,“行政院长”孙运璇以连战老长官的身份见到记者时,还不断地拜托记者:“他就是不会作秀,你们要多帮帮他的忙,让民众多认识他。”

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则认为:“他不是一个善用媒体的人,主要是他不会哗众取宠,对负面报道又不以为意,反而造成外界对他负面的刻板印象。”

曾多次担任连战“幕僚长”的李厚高,在政坛40余年,阅人无数,他的评论是:“有些政治人物做了三分,会说到七分。但他(连战)认为,做的都是应该的,有什么好说的,所以做了十分,也不见得说一分。”

少言实干,天道酬勤。连战是一个非常不擅长推销自己的人。如果外人不容易看到百分之百的连战,他推销自己不力是很大的原因。

事实上,如何与民众互动,连战的思想也经过了一番变化。最早,连战是较为被动地接受民众的接近。后来连战才懂得主动找寻一些“不好意思”的民众。连战早期的“放不开”,与他相当程度排斥庸俗化的政治有关。一位连战的政治幕僚观察:“他不肯做,是因为他所受的教育及外国经验都告诉他,选举不应该是这样的,选举不必是这样的。”连战曾非常严厉地批评庸俗文化,他说:“民主政治不能庸俗,民主政治不应与庸俗画上等号……我与外国一些国会领袖等好友在一起,他们都很客气地问,你们还打不打架?我们不能满足在那个层次。”

他人眼中的“太平宰相”

连战表面上给人以沉稳冷静之感,内心却是激情澎湃。连战任“行政院长”时的“副秘书长”张哲琛对连战控制情绪的能力,别有一番深刻的了解。张哲琛说,当很多人称赞连战“沉稳”时,连战会开玩笑说是自己的“末梢神经比人家粗”,但张哲琛是亲眼看见连战遇事镇定的态度。

桃园县县长刘邦友命案是令张哲琛印象深刻的一次。1996年11月21日,刘邦友官邸发生血案,两个不明歹徒闯入,九人被枪杀。

知道这一消息后,连战脸色不改地照样主持会议,没有惊扰任何首长,同时交代下属,会议结束后,他要立刻赶到现场。于是会议结束后的第一时间,连战即赶到桃园的指挥所。

张哲琛当时就非常佩服连战遇事镇定、指挥若定的大将之风。这应该是很多人都称赞连战不情绪化的主因,他很少因情绪波动而影响自己的判断。

曾经是连战学生、机要、发言人的李大维,形容连战是“内心澎湃,但外表毫无动静”。不论是出于修养好或是个性沉稳,连战自有一套处世哲学。相对于目前台湾政界的动辄哭笑,连战的沉稳在遇乱局时常能成为一种稳定的力量,但在习惯于表演的台湾社会,却往往被误会为“无动于衷”,或者觉得连战一路走来“无风无雨”。

于是,曾有很多人戏称连战是“太平宰相”,连战也很少反驳。不过,他在接受访问时说了一段话,显示他其实对这样的称号非常不以为然:“其实台湾这样的环境,哪里有‘太平宰相’?任何人在任何位子上都要奋斗,哪有风平浪静的日子?”

尽管连战身影在国民党执政后逐渐淡去,但2010年的“五都”选举过程中,连战之子连胜文遭到枪击后,连战强忍个人悲痛,呼吁选民力挺国民党执政的表现,让人再次看到政治大家的风范。2012年“大选”,面对各方对马英九“和平协议”的质疑,独独连战抛开个人恩怨,盛赞马英九的胆识。连战虽无缘“总统”大位,但在历史上的定位也将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