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概要

2012-04-29 00:00:00
世界知识 2012年12期

中国经济是否依然强劲?

【英】《经济学人》

2012年5月26日至6月1日

外行人总将中国视为外向型经济的典型,并由此认为,如果中国经济遇到重大外部冲击将会发生崩溃。实际上,外向经济只是中国经济的一面而已,机械制造、建筑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负担起了中国去年一半以上的经济增长,与此相对的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为零。与“亚洲四小龙”不同,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资金,对外国借款的依赖很小。由此看来,中国经济仍具弹性,短期内不会出现问题。还有观点认为,严重不公平的经济体制,增加了中国经济的脆弱性。但不公平并不意味着不稳定。正是这些所谓的中国特色与不公平,使得中国经济能够再次超常复苏,并保证在短期内能够再次承受冲击。但久而久之,这些特色将产生反作用。因此,中国经济要长期保持增长,就必须改革。中国的改革者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幸运的是,时间仍在中国一边。(王博文)

中国可能主导向电动汽车的转变

【日】《东洋经济周刊》 2012年6月2日

野口悠纪雄

未来几年,电动汽车可能在中国成为主流。这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能源安全,2008年~2035年间,世界石油消费增量中的四成可能被中国使用,原因是汽车数量的增长。而中国进入汽车社会应依靠电动汽车的普及,并使用国产煤炭作为发电的能源。第二是中国需要电动汽车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有望在电动汽车时代摆脱在铸造、模具、变速箱等汽车传统技术上的劣势,而日本厂商则可能失去既有优势。电动汽车可能成为水平分工化、类似于电脑的组装式产品。如其普及,日本厂商可能重蹈在电脑、液晶等电子产品制造业的覆辙,失去在汽车业垂直分工中的高端地位。当然,日本厂商也有机会,这就是实现电动车零件的全球化布局,成为该行业的英特尔,即依靠生产核心部件——电池获得新发展。(徐永智)

“危险”的旅程

【俄】《侧翼》2012年6月4日

Maria Raschupkina

近几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走出国门旅游的俄罗斯人越来越多,出国度假在俄罗斯已成为时尚。专家预测,2012年将成为“旅游大年”。虽然旅游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但出门在外,危险也常常伴其左右。每年都有约几千名俄罗斯游客在国外发生意外,去年在埃及,一名游客在游泳时突然失去知觉,后经抢救脱离危险。同样是在去年,泰国曼谷有一名年轻游客从三楼阳台跌落,造成身体多处骨折。除这些比较严重的事件外,在印尼、泰国等地被蛇咬伤,或者在中国和印度的景点被猴子攻击,或在非洲旅行时感染疟疾等早已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游客在旅行中遇险的事件开始引起政府的重视,除了强制推行旅行意外保险外,加强旅游常识宣传也必不可少。(叶天乐)

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

【美】《彭博商业周刊》2012年5月21日~27日

Carol Matlack

希腊退出欧元区是否已不可避免?目前,民众高涨的反紧缩情绪已使该国陷入无政府状态。尽管民调显示78%的希腊人仍希望留在欧元区,但同时持反紧缩态度的政党的支持率却不断上升。调查显示,57%的投资者和分析师认为希腊将在年底前退出欧元区。过去两年中,希腊屡次未完成所承诺的财政目标,将一些欧元区领导人的耐心消磨殆尽。希腊的外债高达4240亿欧元,超过整个瑞士的经济规模。如果外援断绝,希腊将在今年仲夏回归传统货币德拉克马,这将引发希腊对欧元计价债务失控的违约。欧洲央行、外国债权人都将损失惨重。当然,希腊仍能得到一丝喘息之机。卢森堡首相容克表示,欧盟不会停止与希腊就达成财政目标最后期限的谈判。德法两国首脑也表示,如果希腊能够执行紧缩计划,他们将为希腊经济增长提供帮助。(徐刚)

德法分歧难阻合作步伐

【德】《明镜》2012年5月14日

Ralf Neukirch

德法关系从未如最近几周那样“剑拔弩张”。默克尔拒绝在法国总统竞选期间会见奥朗德,并一再表示支持萨科奇;奥朗德则坚持反对业已达成的“财政契约”,对默克尔苦心经营的成果提出质疑。表面上二人似乎不容易和平相处,但事实上德法合作的势头却难以阻挡。奥朗德为人务实,愿意寻求共识,不会令法德“分道扬镳”;其促使德国放松过于严厉的紧缩政策,一定程度上帮德国改善了在欧洲的负面形象。竞选期间,奥、默下属已存在接触,积极筹备两人第一次会晤。默克尔虽然表明立场,称绝不允许财政契约“流产”,但也深知奥朗德必须对法国内有所交代,故同意在契约中增加关于促进增长的部分;默克尔同意将欧洲投资银行自有资本提高至100亿欧元并由德国承担其中16亿欧元,在不损害德国利益的条件下,同意建立“项目债券”,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型项目。此外,奥朗德虽然反对一味紧缩,但也强调财政平衡,与德国的理念并非完全相悖。对他提出重新签署《德法条约》的想法,德国方面此前一直态度消极,但近期也表现出积极姿态,称已做好对话的准备。(李超)

美今后将以特种作战为中心

【美】《国家防务》2012年5月

Stew Magnuson

根据美2013年国防预算,陆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和空军分别将裁减7.2万人、2万人、0.65万人和0.99万人,但特种作战部队则仍将按计划扩充1万名士兵,达到7万人规模。特种部队司令官麦克莱文认为,他的部队前途是光明的。如今,这支神秘的精英部队已在75个国家开展行动,在捕杀拉登等困难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与其重要作用相比,特种部队的经费只占美国防开支的1.2%。自9.11事件以来,特种作战部队兵力倍增,经费翻了两倍,越来越多的情报人员、技术精英和特殊人才加入其中。奥巴马和新任国防部长帕内塔对这支部队非常重视,在今年1月美推出的《国防战略指针》中,奥巴马希望特种部队将承担维护美利益和安全的“核心任务”。在美国防预算削减的大背景下,这支王牌之师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特种部队作战需要美军其他军种在运输、情报、补给等方面给予帮助和配合,否则无法实现其灵活作战、快进快出的优势。而陆海空军减员意味着特种部队将承担更多、更艰险的任务。(李峥)

迈克尔·奇卢菲亚·萨塔

(Michael Chilufya Sata)

【英】《非洲商务》2012年5月

迈克尔·萨塔是非洲中南部国家赞比亚的第五任总统,1937年7月出生,现年75岁。萨塔早年曾留学前苏联和英国,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1960年~1991年“联合民族独立党”执政时期,他担任该党地区司库、国会议员、卢萨卡地区专员及内阁部长;1991年~2001年“多党民主运动”执政期间,先后担任地方政府与住房部长、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长、卫生部长等要职。2001年,萨塔退出执政党“多党民主运动”,自组“爱国阵线”,并分别于2001年、2006年和2008年以“爱国阵线”候选人身份参加总统选举,但均遭遇失败。2011年9月,萨塔第五次参选,最终以43%的得票率击败时任总统鲁皮亚·班达(Rupiah Banda),成为赞比亚首位出身于反对党的总统。

萨塔言辞犀利,常以“愤世嫉俗”的形象示人,被认为是赞比亚草根阶层的代表,曾获“眼镜蛇王”的称号。在总统就职演讲中,萨塔表示将着力解决赞比亚贫富差距扩大问题,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并誓言缩减政府规模,打击腐败,创造更多就业,提供更好教育,全面推动社会发展。(杨之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