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岸在寻求双方关系新定位方面又有新进展。其中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提出的“一国两区”概念,引起很大争议,其政治效应值得关注。吴伯雄是在3月22日与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胡吴会”上提出这个新概念的。这次会面是在台湾“大选”之后两岸关系发展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与民进党开始检讨、调整两岸政策的新形势下举行的,也是在马英九“就职演讲”之前举行,双方首次明确将两岸关系定位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框架之下,对未来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我们彼此都坚持一个中国”
在本次“胡吴会”中,胡锦涛与吴伯雄共同对两岸政治互信问题作了更为完整与充分的阐述,双方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原则、立场与主张的差异在缩小,有了高度一致性,这是五次“胡吴会”以来两岸政治关系的一大突破。尤其是胡、吴两人首次明确了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位,意义深远。胡锦涛强调,“两岸虽然还没有统一,但是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确认这一事实,符合两岸现行规定,应该是双方都可以做到的”。“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也可简述为“两岸一中”或“一中两岸”,这是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对一个中国原则或框架的进一步明确定位。吴伯雄也表示,“根据双方现行的体制及法律相关规定,我们彼此都坚持一个中国,但是对一个中国的内容,双方的表述有差异,因此我们求同存异,同的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同时,吴伯雄也非常明确地表示他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在今天台湾政坛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最为关键的是,吴伯雄首次明确表示“我们彼此都坚持一个中国”,“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在以前国民党领导人的两岸论述中是很少见的。这也是两岸两党领导人在会谈中首次共同表达“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论述,成为两岸的重要政治基础,较“九二共识”又更进了一步。因为台湾版的“九二共识”与大陆讲的“九二共识”有所不同,台湾版的“九二共识”更强调“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即“一中各表”。而“两岸同属一中”,则否定了台湾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定位,确立了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持与维护,其意义非常重大。
“一国两区”新论述
此外,这次“胡吴会”的另一重要看点是,吴伯雄提出了两岸“一国两区”概念。吴伯雄表示,台湾现行推动两岸关系的依据是“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这是以“一国两区”概念作为法理基础的。我们处理两岸事务的部门是“大陆委员会”,而非“外交部”,这足以说明“两岸并非国与国的关系,而是特殊关系”。“一国两区”概念的提出与论述引起岛内外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一国两区”不是新概念,早在1990年7月,时任台湾“行政院长”的郝柏村在“立法院”提出施政报告时表示台湾将实施“一国两区”。2005年8月5日,马英九明确表示两岸“一国两区”,是大陆到目前为止可以接受的概念。但作为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与胡锦涛总书记的正式会面中提出“一国两区”概念,而且有完整论述,则是第一次,意义不同,非常重要。
“一国两区”是对台湾及两岸政治现状的客观与准确描述。依台湾遵行的现行“中华民国宪法”,台湾与大陆均是中国(“中华民国”)的组成部分,也即台湾也是中国(“中华民国”)的一部分。依据这一“宪法”制定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一条就对“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台湾地区人民”与“大陆地区人民”概念有了明文定义。这一条例成为台湾方面处理两岸往来与互动的法律依据。
吴伯雄在此时提出“一国两区”,则有几个重要信息。一是透露出马英九当局在未来处理两岸关系问题时是要以台湾现行的“宪法”与“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条例”等作为法律依据,并依法定位两岸关系。二是这一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九二共识”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另一表述,是对李登辉“两国论”与陈水扁两岸“一边一国论”的否定。三是突出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岸政策主张的性质区隔。最近民进党开始强调与大陆互动及检讨调整两岸政策,可能对未来国民党的两岸政策话语权与主导权提出挑战,形成压力。在这一背景下,国民党率先一步,将两岸关系明确定位在“一国两区”框架之下,以凸显民进党主张“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与以“中国”称呼大陆一样,是公然的“一边一国论”主张,是“违宪违法”的。
蓝营为“一国两区”辩护
从岛内蓝营内部对“两岸同属一中”、 “一国两区”的反应判断,马英九确实授意吴伯雄在与胡锦涛会晤时表达“两岸同属一中”立场,但并没有明确要求使用“一国两区”的概念,而是吴伯雄自己使用了“一国两区”概念。“一国两区”这一概念提出后,很快引起绿营的不满与批评。马英九当局的软弱性再次暴露无遗,“总统府”表示对吴伯雄的谈话“不知情”,甚至认为这一表述“太过简化”。这让吴伯雄非常不满。吴的一位幕僚更不悦地私下表示,“前线在打仗,后面在扯后腿”,并指有人“状况外”。在此情况下,“总统府”与国民党中央才“定调”为吴护航,为“一国两区” 辩护。蓝营党政人士不断强调“一国两区”是事实,符合法律规定。继“陆委会”主委赖幸媛与“国安局局长”蔡得胜在接受“立法院”质询时同时为“一国两区”背书外,“陆委会”副主委张显耀表示,“一国两区”说法符合“宪法”对当前两岸现状的表述,没有改变国家现状。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蒋孝严同时对媒体表示,依法,“一国”就是“中华民国”,“两区”就是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这没有任何好争议的,也没有任何改变,只是一个陈述”。
在为吴伯雄的“一国两区”辩护的同时,国民党发言人陈以信也投书《联合报》,做适当解套,提出对两岸现状法律描述有“简要版”、“完整版”与“折衷版”三种表述。文章认为,“一国两区”是“简要版”;“完整版”是指“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一是台湾地区,一是大陆地区”;“折衷版”是指“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三种版本都正确反映了现行“宪法”及法律的规定,但“完整版”较长,“简要版”较易被歪曲,故以“折衷版”较佳。蓝营与执政当局官员对吴伯雄提出“一国两区”依法进行辩护,有助于强化国民党及马英九当局对“一国两区”的政治认知,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绿营的三种态度
但在民进党看来,吴伯雄依法提出“一国两区”,等于否定了民进党的“一边一国论”,否定了民进党坚持的“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核心思想,自然引发其强烈不满。民进党专门发布新闻稿,对吴伯雄提出的“一国两区”提出批评,指出其明显违背台湾主流民意,要马英九公开向人民说明。不过,民进党内部也有不同的观点。总体上,对于“一国两区”,民进党可以分为三个派别与三种态度。
一是强硬派与反对派。明确反对“一国两区”,要求马英九当局收回。民进党前主席蔡英文表示,“马当局不能用国内法规范内部基础,来解释跟中国大陆的关系,这会产生误导、误解,容易被解释成我们是统治区,而不是国家”。
二是温和派或程序派。不是直接反对“一国两区”,而是强调程序,认为先有内部共识,要先做出利害评估。典型代表包括陈菊、段宜康与罗致政等人。代理党主席陈菊不是直接批判“一国两区”,而是认为国民党在未经台湾内部讨论、形成共识前,就贸然提出“一国两区”,台湾社会不可能接受。
三是理性派与认同派。尽管吴伯雄的“一国两区”引起绿营普遍不满与批评,但绿营内部中的理性人士却无法认同民进党的做法,而对于“一国两区”提法表示认同。民进党前“立委”郭正亮表示,民进党若反对“一国两区”,应该提案修宪、修法,而非执政时接受“宪法”,在野时又否定;两岸如果没有特殊关系,那么用“外交部”去处理两岸事务就好,何必设置“陆委会”?郭正亮的谈话可以说揭穿了民进党反“一国两区”真相,让民进党无法自圆其说。
绿营内部对“一国两区”的争论可能在党主席选举中持续发酵,也将检验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调整走向与成效,这对民进党又是一次新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