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总部位于华盛顿的世界银行集团宣布,由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的韩裔美籍医学专家金墉,将于7月1日接替到期卸任的现任世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成为世行第12任行长。
金墉的胜出,有着多重标志意义。首先,这是世行1945年正式成立以来,第一次出现多个候选人竞争行长这一职务。世行董事会新出台的甄选规则,允许世行成员国推荐行长候选人,而不是再由美国垄断人选提名权。此次尼日利亚财政部长恩戈齐·奥孔乔-伊韦拉以及哥伦比亚前财政部长何塞·安东尼奥·奥坎坡,加入这一角逐,最终金墉胜出。其次,这是世行行长第一次由亚裔人士担任。第三,这是世行行长第一次由“非专业人士”担任,在此之前,世行行长要么曾经担任过政府高官,要么在金融领域的工作中富有经验,如曾担任过国防部部长和副部长的沃尔芬森及沃尔福威茨,曾担任过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及华尔街金融大企业高盛高管的佐利克。医学专家执掌国际金融机构,这是第一次。
不过,了解金墉的人,并不会怀疑他的能力。金墉5岁时随做牙医的父母移民到美国,从常青藤名校布朗大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医学院攻读医学硕士,之后在哈佛大学获得了人类学系博士学位。他担任过世界卫生组织负责控制艾滋病部门的局长,长期为发展中国家医疗事业工作,2003年获麦克阿瑟奖,2005年被《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选定为美国25位最佳领袖,2006年被《时代周刊》选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金墉是美国亚裔人士中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也是常青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的第17任校长,是所有常青藤学校中首位亚裔校长。
即将离任的佐利克行长称,金墉拥有在发展中国家工作的经验,与世行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的目标之一相符,金墉注重绩效的精神将推动世行更好地帮助成员国开展减贫事业。
金墉表示,“我是一个医生,医生的工作不是从某种主观意识出发,也不是从某种政治观点出发,而是从实际情况着手”,“如果我们能专注于现实的迹象,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基于事实的创新,我想我们可以做得很成功”。
不过,尽管金墉很出色,但是奥巴马提名金墉之举,却被人解读为“为大选年服务”。“占领华尔街运动”令政治家谨慎地与华尔街的昔日高管保持距离,奥巴马没有提名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恐是出于这一考虑,而最终锁定在一名杰出亚裔人士身上,则大有取悦亚裔团体的选民之意。
如果说韩裔美国人金墉只能算“半个亚洲人”,那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及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则是“地道”亚洲人。2006年11月9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执委会提名,选举中方候选人、原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香港特区前卫生署长陈冯富珍为世界卫生组织新任总干事。这是中国首次提名竞选并成功当选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最高领导职位,陈冯富珍的任期从2007年1月开始至2012年6月30日。2011年福布斯百强女性榜中,陈冯富珍位列第68位。
天野之弥是日本人,1947年5月9日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先后在日本驻华盛顿、布鲁塞尔、日内瓦和万象大使馆工作,担任过日本驻法国马赛总领事。2009年9月1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第53届大会正式批准天野之弥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在这之前,作为日本驻该机构的大使,他参与了《核不扩散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等谈判工作,在裁军、防扩散、核能政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11年,由他公布的伊朗核问题报告,指出伊朗正朝着拥有核武器方向努力,这一报告,尔后成为美国和欧洲进一步收紧对伊制裁的理由依据。
在当今国际体系中,世卫、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银行都是相当重要的国际组织,另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中国银行家朱民成功当选为副总裁,另一中国籍人士林建海被任命为IMF秘书长。而在世界公认的“全球第一”的国际政府间组织联合国中,来自韩国的潘基文坐上了联合国最高行政管理领导职位,即秘书长之职,并于2011年6月再次被任命为新一届秘书长。潘基文的工作广受好评,他是第一个到达汶川大地震灾区的国际领导人,为了考察南极气候变暖的影响,他也是第一个亲临危险南极冰川区的联合国秘书长。
亚洲面孔“国际化”,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亚洲崛起”的政治力量现实相符,亚洲力量的兴起,也推动了欧美各国中亚裔团体政治力量的增强。仅归咎于个别人的“天才论”,或不能解释国际组织高官中越来越多起来的“亚洲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