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综述2001-2011年国内对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研究。文章总结列出菲利普·罗斯的全部作品,和国内的译介出版情况,国内近十年研究中的主要观点,及研究的几个空白之处。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美国犹太作家;身份危机;异化
菲利普·罗斯(1933-)是继马拉默德、艾·巴·辛格和索尔·贝娄之后的新一代犹太作家的杰出代表,是当代美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素有“神童”美誉,曾被认为是“最有才气,最有争议并且对同化的复杂情形及犹太性最为敏感的作家”。罗斯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近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笔耕不辍,共出版小说31部,散文集、自传等4部,获大奖8次。罗斯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除诺贝尔文学奖外,他几乎获得了所有的文学奖项,包括美国国家艺术勋章。罗斯虽已进入晚年,但还未有就此搁笔的迹象,晚年的创作速度令读者目不暇接。他是唯一一个盖棺定论前全部作品就被收入“美国文库”的作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批评家的青睐,他是世界文坛的一棵常青树,也是一个传奇。
一、菲利浦·罗斯是位多产的作家
罗斯的写作时间之久,创作数量之多,思想之深刻,作品主题之不断创新在美国文学史上堪称经典。根据罗斯不同创作时期的不同特点,其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9一1969)包括早期的四部作品: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1959)、首部长篇小说《放任》(1962)、《当她是好女人的时候》(1967)以及著名的争议性作品:《波特诺的怨诉》(1969)。这一时期的作品将目光集中在罗斯最热悉的犹太社区生活,揭示了处在传统和社会矛盾中的美国犹太移民后代一方面渴望脱离传统桎梏、融入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传统实现“美国梦”的无奈和痛苦。
第二阶段(1970一1989)主要作品有:政治讽刺小说《我们这一伙》(1971)和《伟大的美国小说》(1973)、卡夫卡式小说《乳房》(1972)、《我作为男人的一生》(1974)、《乳房》前篇《情欲教授》(1977)、“祖克曼三部曲”— 《鬼作家》(1979)、《解放了的朱克曼》(1981)、《解剖课》(1983)和尾声《布拉格狂欢》(1985)、《对立的生活》(1986)以及《事实:一个小说家自传》(1988)。这一阶段罗斯进入了自己人生“不确定”的中年时期,开始了真实和艺术、自我和存在的探询和审视。他将目光放之四海,在主题和题材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事实与虚构加以利用”。
第三阶段(1990年一):回归传统逆德的《欺骗》(1990)、自传性作品《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1991)、《夏洛克行动:忏悔》(1993)、《萨巴斯的剧场》(1995)、“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1997)、《我娶了一个共产党人》(1998)以及《人性的污秽》(2000)、《垂死的肉身》(2001)、《反美阴谋》(2004)以及《凡夫俗子》(2006)、《退场的鬼魂》(2007)《愤》(2008)、《羞辱》(2009)和刚出版不久的《报应》(2010)。这一时期,罗斯开始了对自身创作和民族社会历史的回顾,并重新将目光投射到广阔的民族命运和社会现实上来,而在主题和技巧上,罗斯也开始了向新现实主义的回归。
二、近十年来菲利浦·罗斯作品译介出版情况
八十年代末,我国才开始了对罗斯及其作品的研究。与在美国的罗斯研究相比,几十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界对罗斯创作以及其作品的研究一直持漠视的态度,近几年来才逐渐升温。国内对罗斯作品的翻译出版不多,主要集中在他的小说部分。主要有2003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刘珠还译《人性的污秽》,200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吴其尧译《垂死的肉身》,2004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罗小云译《美国牧歌》,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彭伦译《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俞理明、张迪译《再见,哥伦布》,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彭伦译《凡人》,201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姜向明译《乳房》,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姜向明译《退场的鬼魂》,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董乐山译《鬼作家》,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张廷全的《欲望教授》,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彭伦译《译文经典·遗产》,2011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刘珠还译),《美国牧歌》(罗小云译),《我嫁给了共产党人》(魏丽红译)。而《夏洛克行动》、《萨巴斯的戏院》、《反美阴谋》、《波特诺伊的怨诉》的出版都已经提上日程,我们将拭目以待。
三、近十年来国内菲利浦·罗斯研究的主要观点
国内对罗斯的研究成果以论文为主,至今没有一本单独介绍或研究罗斯这位作家或作品的研究性专著。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近十年专门研究罗斯的文章有100余篇,其中发表在期刊《外国文学》上1篇,《外国文学研究》上3篇。研究罗斯的学者日益增多,国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罗斯小说中的主题研究、身份危机,异化问题。下面试介绍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
(一) 罗斯小说中的主题研究
1. 罗斯的创作主要是长、短篇小说,其主人公大都是犹太人,小说着重描述这些人物在不断变化的美国社会中的自我意识或他们所起的作用。这些人中有的出身低微,有的是新生的中产阶级的典型,但都有某种程度的心理缺陷。他们厌恶犹太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犹太教规,斗争的目标是要冲破传统的束缚,其结果是造成父子不和,爱情失败,只得以淫乱的生活或求助于心理医生来解脱内心痛苦和精神的空虚,由此引出精神危机这一主题。国内学者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罗斯小说创作的主题及其所寓含的深层犹太文化要素。(1)个人自由与传统的社会文化规范之间的冲突(2)犹太文化与异质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异化现象(罗斯是一位学者型作家,思想深邃、文风犀利,由于深受詹姆斯、福楼拜、康拉德、托尔斯泰等心理现实主义大师的影响,罗斯在其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探索年轻一代犹太人在古老传统和现代文明缝隙间所产生的变态心理以及各种各样的荒唐行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异化主要体现为人性的变异。对此,别的犹太裔作家也有过不同程度的描绘,但大多不及罗斯写得那样深刻,那样鲜明。)他每一部小说的核心都是犹太亚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冲撞,体现了古老的犹太文化与现代西方文明的交融。(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本位文化回归倾向。步入暮年以后的罗斯仍笔耕不辍,但感情基调趋于平稳,大有向犹太传统道德回归之势。
2.罗斯创作的新视域: 后异化。美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欧文·豪曾断言,美国犹太文学在繁荣一段时期后,终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结束了其创作高潮。他的理由是:美国犹太文学的创作源泉是早期美国犹太移民的经历;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犹太文学进入繁荣期始到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早期美国犹太移民的经历已被写得差不多了。罗斯的创作主题并不像欧文·豪或莱斯里·菲德勒所说的那样依赖于美国犹太移民的生活经历,而是另辟蹊径,将创作的视野投向犹太人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即,犹太人,特别是犹太幸存者,如何对待“二战”中的“屠犹”问题;如何在“二战”后“后异化”时期,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以及如何处理好与非犹太人特别是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为美国犹太文学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做出了贡献。
(二)罗斯小说中的身份危机:异化问题
90年代,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罗斯作品中的异化主题,他们以文化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罗斯代表性作品的解读,重点分析罗斯对“谁是犹太人”问题敏锐而独特的理解和阐释,探讨他对于文化身份的理解和建构,从而探索美国犹太文学中因白人主流强势文化和犹太少数民族弱势文化冲撞所产生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以及为摆脱此危机所采取的文化生存策略。
在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是“边缘人”。我们知道,犹太人的历史就是几千年的流亡史。在长期的流浪中,犹太人的“客民”身份使他们始终遭到歧视与压迫。他们处在社会的边缘,无法融入主流文化。人们一方面试图摆脱旧思潮,拥抱新思潮;另一方面又受旧思潮的牵制。因此,这种矛盾心态是当时西方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犹太民族长期生活在异族文化的夹缝中间,现实处境使当代犹太人有一种自我身份的困惑和非我意识,有一种被世界排斥的感觉。这种对自我身份的自觉在犹太人身上常常体现为强烈的局外感和边缘感,反映在犹太文学文本中就成了各种各样的异化现象。于是就有了许多寻找家园与精神家园的故事。想要有个“家”。美国化的同化是物质的是表面的是形式的,而在同化掩盖下的异化却是精神的内在的和实质的。这正是犹太民族颠沛流离数千年的痛苦根源。罗斯以其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刻画出犹太人没有家园,追求同化,最终饱尝异化之苦的心灵怨诉。
在罗斯的作品中,异化主要体现为精神空虚和失却自我。正如萨特曾经说过的:异化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说当今发生于美国犹太人身上的异化及其所带来的对犹太人的影响就是犹太人当今的一个生活状态的体现,罗斯在《牧歌》及其之前的众多作品中所表现的异化正表明了罗斯对当经美国犹太人生存状态的关心和深刻的思考。
四、近十年来国内菲利浦·罗斯研究的特点及趋势
作为美国犹太作家,罗斯及其作品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国内外对其的研究正在呈现新的突破。纵观国内对罗斯的研究,虽然研究资料不够深入和全面,但是我们可以从论文发表的年份发现对罗斯研究论文数量在2000年后略呈上升趋势,并且这些论文对罗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可见罗斯这位作家的重要性己经逐步为国内同行所认识。当然由于尚处在起步阶段,这些研究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诸多空白,留有广泛的研究空间。例如:
第一,从近十年来罗斯作品译介出版情况来看,目前仍有大部分作品未翻译出版。
第二,国内学术界在对罗斯进行研究时,通常只是关注罗斯某一部作品或某一时期的主题,而忽视了对罗斯创作整体的把握。比如,在对《再见吧,哥伦布》和《鬼作家》这两部作品进行介绍时,很多论文只是就作品谈作品,忽略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该作品与其它作品的前后关联。
第三,对罗斯作品的研究少有结合其他作家的对比研究,特别是结合我国的文化的对比研究。
第四,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罗斯作品中的社会文化意义这方面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罗斯的新作,大都只是停留在作品剧情介绍的层面。
第五,罗斯曾在他的早期访谈中声称他不是犹太作家,而只是一个身为犹太人的作家。罗斯这一对自我身份的表白,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他早期回避犹太身份的倾向并且也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出来,但是国内的罗斯研究论文中都过于看重了罗斯这一观点。把罗斯的早期偏激的观点用于研究他所有的作品及主题研究之中,缺乏了一种发展的眼光,导致在国内发表的论文对罗斯小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犹太性缺乏一定的关注与研究。
第六, 关于罗斯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内的观点甚少。
参考文献:
[1]邹志勇.论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犹太性及其形而上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4).
[2]乔国强.后异化:菲利普·罗斯创作的新视域[J].外国文学研究,2003(5).
[3]黄铁池.不断翻转的万花筒——菲利普·罗斯创作手法流变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4]崔化.创作足迹的矛盾“追踪”—菲利普·罗斯创作生涯阶段性“界定”评述[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8).
(作者简介:叶远荷(1982-),女,广西钦州人,钦州学院讲师,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