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在经历中成长

2012-04-29 00:44:03陈聆洁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二女儿小儿子大学

陈聆洁

在美国的“影子生活”中,我住在Temple City High School(天普高中)一名学生家中。孩子的父母都是越南华裔,很早就来到美国生活,至今已有30年。夫妇俩在美国算得上是中产阶级,有三个孩子,大儿子现在大二,二女儿12年级(国内的高三),小儿子10年级(国内的高一)。

在美国,从K年级到12年级共13年的教育都是义务教育,国家承担一切费用。但是大学学费比较高,尤其是私立大学。在这段学习生活中,我充分感受到美国普通人的生活压力其实很大,虽然温饱不愁,但是大学教育的经济压力对大部分的家庭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对于这个家庭而言,几个孩子相继面临进入大学学习,家庭经济负担日益沉重。

■ 充实而忙碌——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记录

大儿子住在大学,和我见面的机会很少,寥寥几次交谈中,我感觉到他是一个稳重的男孩子,心中充满理想。他希望今后有机会当医生,但是在美国要想成为一名医生,首先需要完成普通的本科学习,然后经过激烈的竞争考进医学院,再开始医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医学院毕业后,要到医院做实习医生,再经过各类考试,合格后才能够取得真正的行医资格。这个过程,不仅时间长,学费也是非常昂贵的。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情况,他打算大学毕业后先考出相应证书,做一名医生助理,随后再找机会发展。这样计划的优势在于可以使自己经济上先独立起来,而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二女儿的性格非常开朗,她是学校学生联合会的主席,有很多的社会活动,还要兼顾学业。目前,她每周固定的志愿服务是到医院做导医,并且要安排医院所有志愿者的工作,此外还有学校的大小活动,都需要她负责。同时,她选修了5门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美国大学先修课程)。最近一个阶段正值大学申请的高峰时间,所以她有写不完的大学申请和论文,几乎每周都有大学的面试。她的理想是考UC BERKLEY(洛衫矶大学伯克里分校),毕业以后再深造成为一名儿科医生。二女儿由于学习和工作上的事务繁多,所以经常可以看见她深夜还在房间做作业。

小儿子虽然是家中年龄最小的孩子,但是父母对他没有一点偏爱。他的学习时间安排得很充实,选择了MARCHING BAND(进行乐队)和足球运动队两项活动。他每天早晨7:15分要到学校进行乐队训练,放学之后3:30-7:00是足球队训练时间。此外,他每周参加多次比赛和演出活动,留给他的学习时间在我看来是不多的。他有自己的理想,就是要成为一名消防队员。为此,他每月有两个周六要去参加消防员的训练,训练项目涉及范围很广,从救生到逃生,从体能运动到理论讲解等。同时,他为了有一个更好的背景能够有利于消防员的选拔,每隔两周的周三晚上还要参加童子军活动。童子军活动是一个国际性的、按照特定方法进行的青少年社会性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向青少年提供他们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培养出健全的公民,并希望将来这些青少年可以回馈社会。可见,他的时间表是非常满的。当然,孩子进行这些活动的前提,还是在他完成学业的情况下。

■ 在经历中成长——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有几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思考。

镜头一:第一天到孩子的家中,晚上7点多了,孩子的父母都没有回家,小儿子独自做了简单的饭菜吃,并且还关照了我一些安全的问题。我在想:如果在上海,这个16岁的男孩子会怎样解决自己的晚餐?

镜头二:十月中旬,学校有一次盛大的舞会,家里的两个孩子都盛装出席。晚上10点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没有回家,晚上12:00依然没有到家,而他们的父母已经到房间睡觉了,家里只留了客厅的一盏小灯。那天晚上,直到半夜2点多,我才听到孩子们陆续回来的开门声。

镜头三:十月底,二女儿要去旧金山参加一个大学的面试。她的时间安排如下:周五晚上,她先参加学校的选美活动。活动结束大约晚上9点,她和家人一起晚餐,而后回家整理行李。晚上11点,她与另外两位同学轮流开车6个多小时到旧金山。因为,周六早晨7:30分是大学的面试时间。周日,三个女孩子再开车回到洛杉矶。周一正常上课。期间,二女儿到了旧金山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面试结束后又打了一个电话,仅此而已。

镜头四:小儿子想做消防员的志向受到了父母的支持,如果换成一般的中国家庭,孩子的这个理想是很难被家长接受的,一来工作危险,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二来缺乏一定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也不是很好。但是,我的房东夫妇认为孩子有目标、有方向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要支持孩子的志向和想法。

■ 自立与自理——学生成长的关键要素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自立和自理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一个孩子的独立性远远胜于其成绩的优劣。这是美国与中国家庭教育观念最大的不同。

“没有选择能力,能应对未来的生活吗?”我认为父母的观念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成长。有的时候适当放手是非常必要的。我曾经和孩子的父母交流过,他们的孩子用在社会交往、志愿服务、兴趣爱好以及学业方面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孩子是否会因为体力的透支而影响学习成绩?父母告诉我这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如果这点选择能力都没有,那么以后他们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全家出动,还是独立行动?”如果我们自己的女儿要去车程6~7个小时的地方参加大学面试,我们是否会全家出动,家长开车、预订旅馆,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我想的确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去行动,但是当我们面临现状时,能否这么轻易地说一句放手呢?

“凡事包办,孩子们还会成长吗?”他们有过担心吗?有!这对夫妇告诉我,孩子们晚回家时,他们也睡得不踏实,回想学校举行的舞会,孩子们带着舞伴半夜还没有回家,虽然家长嘴上没说什么,其实心中也担心孩子们会出事情,但最终没有去接孩子们回家。因为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家,如果凡事包办,他们永远不会成长。

中国人历来关注教育,但是近年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节现象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家长对学校的要求高了,埋怨多了。我们是否应该冷静下来思考,我们的孩子究竟缺失了什么?家庭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猜你喜欢
二女儿小儿子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动物学校放寒假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古人写书能赚钱吗
山鸡舞镜
相亲男跪守门口数月“求爱”
此路不通,另辟蹊径
爷仨钓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