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微博之‘危’”引发的思考

2012-04-29 05:21:40陈蕊宋悦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期

陈蕊 宋悦

【摘要】2011年8月,CCTV晚间新闻节目关于“微博之危”的报道,使人们对当今社会“全民微博”的负面效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即“全民微博”使广大民众在享受到微博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须面对微博自身由于传播的自由性等特点带来的虚假等负面信息的影响。要使微博不“危”,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它的威力,就要发挥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力量。

【关键词】“全民微博”;微博之“危”;微博不“危”

连续几年,“微博”一词位居网络热词的前列,形形色色的人在使用微博、讨论微博,认为微博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信息传播的渠道,尤其在重大灾难和危机面前,更是成为一种社会力量,传递人间的真与善、抨击社会的丑与恶,表现出正义的追求。一时间,赞扬之语不绝于耳,批评之声鲜少有闻。然而2011年8月,CCTV晚间新闻节目中,以“微博之危”为题对微博的负面效应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由此引发了微博“危”与不“危”的激烈讨论。

“全民微博”时代的到来

随着秒时代、微经济的到来,微博真的火了。包括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在内的各大门户网站大张旗鼓地展开了“开博”大战,据统计,微博用户数量已从2010年12月底的6311万增至2011年6月底的1.95亿,半年增幅达到了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在此期间也由13.8%增至40.2%。短短几年的时间,微博凭借其方便、快捷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模式,从QQ、MSN、博客等众多风靡一时的网络交流平台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下最红的网络新媒介。微博的触角已伸向社会各个角落,从微博营销到微博反腐,从微博征婚到微博问诊,可谓无奇不有;开微博的既有明星大腕,也有草根民众,既有政府部门,也有商业实体,就连一贯庄严肃穆的博物馆,也加入了开博的浪潮中,这些无疑证明了“全民微博”时代的到来。

微博力量不微薄

当博客在十几年前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被认为是草根们的舞台。不可否认,众多热情的网友参与进来,纷纷开博,畅所欲言,使博客在当时成为最时尚的网络交流平台。然而在博客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名人、媒体精英等成了博客的主流,普通大众的博客从刚刚开通的一时之热到身边朋友的偶尔点击,只可“勉强度日”。而微博的出现可以说是开创了草根博客的新时代。微博中蕴涵的草根精神使微博产生了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体现在微博传播信息的速度上。现代社会是一个速度的时代,人们讲求高效,视时间如生命。微博的即时通信功能通过QQ或MSN可以即时书写,通过手机也可即时更新内容,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传播新闻的速度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微博显示出了其速度优势。

同时,微博搭起桥梁,使网络放大了爱心。我们的社会从不缺少爱,缺少的是传播爱的途径。微博的出现,使以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人故事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上传播,弘扬了社会正气,讴歌了时代主旋律。与此同时,一些先进英雄人物开的微博,也以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周围的人。例如郭明义开微博,目的很明确——拓宽自己做好事的平台。而对于草根民众来说,由于微博的关注度很高,也使众多网友通过微博传递着爱心。

在一个全民微博的时代,要问微博的力量是什么,从新浪网友众多的回答中似乎可以找到群众的呼声。他们认为,微博是腐败的曝光机,微博是谣言的粉碎机,微博是真相的挖掘机,微博是自由声音的发动机,微博是民众微言的呼吸机,微博是社会空气的清洁机,微博是事件记录的影像机,微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永动机。

微博之“危”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微博在发挥其威力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其“危”。每天数以万计的微博用户简短、快速、随意、随性地发布信息,主题包罗万象,范围过于庞大,微博网站几乎成了“汇聚各类信息的垃圾场”。《魔鬼经济学》的作者史蒂芬·列维特说:“在微博中,有价值的信息占的比例仅为4%左右。”然而和微博信息的质量不高相比,微博之危,主要的危险还在于微博的真实性。由于微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核裂变式的传播,传播速度极快,一些虚假信息便有了可乘之机,往往利用人们在第一时间真假难辨的机会,迅速占领舆论高地,歪曲了事实。这其中既有对个人的事实歪曲,也有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不实报道。

金庸“被去世”的消息使众人领教了微博的威力。2010年12月6日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用户“中岛”发布的一条“金庸去世”的信息瞬间引爆网络,这条微博被转发3000余次。此外,国内多家报媒也准备为此撤换重要版面。该消息发布后仅22分钟,闾丘露薇等名人就通过微博辟谣,经香港记者向金庸本人求证,“金大侠”身体无恙。

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群体冲突等重大事件突发时,微博既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同时也是滋生谣言的“温床”。“7·23”动车追尾事故救援工作中,互联网平台发挥传播优势,事故发生后,以微博为代表的互动平台凸显了全方位报道的优势。但同时,也有人以此事件为源头利用微博这个平台传播谣言、谋取利益。《人民网》总结报道了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八大谣言,包括“重大事故死亡人数上限为35人,否则领导撤职”、“列车事故后当场掩埋活人”、“遗体未经家属同意被集体火化”、“高铁司机培训只有10天时间”、“坚持救人特警支队长被处分”、“铁道调度系统拘留两无证程序员”、“港人举旗上街哀悼动车追尾事故遇难者”、“吊下动车车厢时有遇难者遗体掉出”。谣言的盛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每个网民都能够轻易地通过基于“关注”与“被关注”的用户关系,完成信息的获取、生产、分享和传播。在网民整体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的现状下,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互联网的信息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各种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使虚假信息混杂其中难以辨认,混淆了公众视线,甚至引发了大众的群体性恐慌。

从微博之“危”到微博不“危”

当今社会,微博正在成为拷问社会道德的一张网。众多网民通过微博揭露黑暗、披露真相是在拷问社会道德,如同一张巨网,使那些道德败类无处藏身。同时,博主们也需要有正义感,其自身也不断受到社会道德与良知的拷问。通过微博发布或转载的一言一语,要遵循社会伦理的道德准则,讲求真实性与公益性。微博力量要真正做到不微薄,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要速度更要真实。速度与真实本不相互对立,但现实中的微博的确有熊和鱼掌不可兼得的味道。微博信息文本短小、发布信息快已成为微博重要的特点,但也给了虚假信息以可乘之机。有的作者一味地追求速度,使得一些消息未加求证就发布出去,结果造成“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不好结果。正是基于这一点,微博也成为相当一部分人士猛烈批评的对象,正如李开复在其新书《微博改变一切》中所写,微博的信息传播模式是新型的“病毒传播”。其实,对于微博而言,速度与真实之争不妨从当今高铁的速度与安全的讨论中得到启示。微博的真实如同高铁的安全都是各自的根本,在速度与真实短期内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如何取舍也就不言自明了。

具体到微博真实性如何管理的问题,陈禹安在其论文《微博真实性管理的“崔克坦法则”》中提到了“崔克坦法则”,即现实中“太多的规则反而使我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考虑周全的能力。我们正丢掉应具备的为社会负责的能力。前期规定得越多,越来越多的个人责任感就会被扔掉”。他举出了维基百科不论注册与否,都可在维基页面上自由编辑维基百科中任何文章及条目的例子。虽然“没有任何限制性的交通规则”,但“人人都有话语权”却使人们形成了一种责任感,形成了自纠错功能,使维基百科也正日益成为网络世界不可或缺(也值得信赖)的一个基本知识库。陈禹安认为,微博的自纠错功能也会使虚假消息很快被真实消息所取代,不必过分忧虑,人们只需守住一条底线,即“可以‘放任一般性信息失真(留待自纠正、自净化),但对能引发公众恐慌或危及公共安全的虚假信息却绝不可轻易放过”即可。

陈禹安的这一观点,似乎指出了微博真实性问题解决的出路,使担忧的人们松了一口气,但现实真的如他所说的那么轻松吗?看看现实中的交通,并未如同“崔克坦法则”所提到的一样,在十字路口没有交通管理的情况下人们一样相互礼让、顺利通行。同时,维基百科也并非尽善尽美。诚然自纠错功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微博真实性问题,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微博之危。

多方合力,营造清洁网络环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网民们崇尚真实。全社会各方共同治理,营造清洁网络环境。

政府加强监管,依法规范微博舆论。必须建立与网络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日益增长的网络用户来说,我国网络传播的立法体系远远落后于网络自身的发展速度。目前,只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对有关网络虚假言论行为有所规定。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急需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微博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且发展迅猛,并有其特殊的传播信息的特点,这些促使人们要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尽快制定出完善的制度加以规范。同时,政府要为广大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网民正确运用微博平台来表达个人诉求、民生民意,披露社会问题,使人人既能畅所欲言,又要言之有理有据。

门户网站作为微博平台的主要载体,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加强门户网站对微博言论的引导。微博舆论由于多以原创性内容为主,传播广且速度快,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后果将不堪设想。门户网站对有争议的议题及言论负有审查监督的权利和义务,第一时间发现隐患,从而遏制不良言论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要发挥网站的纠错职能。近年来,作为微博提供商的门户网站,纷纷利用自己的渠道辟谣并进行相应处罚。2010年11月,新浪微博专门组建了辟谣小组,至今已发布了170多条内容。随后,网易也开通“微辟谣”,腾讯、搜狐则开通了“谣言终结者”,各大网站不断加大辟谣的力度。各网站还推出不实信息曝光专区,集中对谣言进行澄清,对于恶意上传虚假内容的用户进行曝光和处罚。

“微博辟谣联盟”的发展。在自媒体时代,基于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产生了“微博辟谣联盟”。微博的特点就是可以使人们及时、随意地发布信息,但每个人的素质都不尽相同,作为门户网站的“辟谣”、审查等有时又是滞后的,所以“微博辟谣联盟”的产生有其重要意义。“微博辟谣联盟”其实就是一个网友的自律组织,一方面约束自己在微博上的言行,另一方面为净化整个微博舆论生态贡献力量。“微博辟谣联盟”的产生是对微博的最高礼赞,目的是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使微博成为最公正的言论集散地。

微博引领着这个时代的进步,它赋予了大众网络言论自由的权利,它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微动力。所谓微动力就是每个人要承担责任。“谣言止于智者”,只要社会公众有一颗正义的心,谣言会在第一时间被攻破;只要每个人有一双分辨是非的眼睛,谣言甚至会不攻自破。

微博之“危”,危不在微博本身,其只是提供了信息传播的途径,而最大的危者,乃社会道德中的公平与正义、良知与信念的缺失,亦是对社会公众知情权的保障的挑战。

在全民媒体的时代,少数主流媒体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广大民众尤其是草根渴求多种渠道的信息源。微博已经接过了来自博客和互联网社区的薪火,以更准确的定位进入中国社会公众对各种声音的需求中。微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期待着微博不“危”,微博能在社会生活中显示其不可比拟的“威”力。

参考文献:

[1]侯金亮.微博传播的双刃剑效应[J].青年记者,2010(11).

[2]周来光,范夏薇.微博——传播时代的微革命[J].新闻爱好者,2011(1).

[3]王威.微博时代的新挑战[J].新闻爱好者,2011(4).

[4]陈禹安.微博真实性管理的“崔克坦法则”[J].中国记者,2011(6).

[5]任胜利.解读郭明义的微薄力量[N].人民日报,2011-07-05.

(作者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