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2-04-29 04:58:11崔延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牧区草原论文

崔延虎

中国草原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近1/4,历史上以游牧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族群创造和发展的游牧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草原又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区之一。即使在今天,依然有19个民族生活在牧区,他们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生态环境,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正在发生着急剧而复杂的变化,研究中国牧区的这种变化对于研究中国当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基于此,本刊设“牧区人类学研究”专栏,以期汇集国内从事牧区研究学人的研究成果,以多学科视角深入探讨牧区社会、经济、文化、草原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凝练学术认识,提出解决面临问题的策略。

本期刊载了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刘明提供的对2011年12月2日至4日在中山大学召开的“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的综述,这次会议是近年来召开的一系列牧区研究学术讨论会的延续。研讨会论文的题目几乎涵盖了近些年来国内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和草原环境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对于牧区研究关注的主要方面。与会学者注意到,以往牧区研究中存在着把草原社会、文化与草原、牲畜分离开的倾向,存在着把对农业社会转型研究的模式套用到牧区研究中的倾向,存在着忽视传统草原文明对于今天牧区发展具有的特殊意义的倾向。反映在国家层面上,以往把牧区发展诸方面的问题都置于“三农”的框架之内,把农区和农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套用在牧区,而这种认识和政策实践造成了许多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始料不及的问题。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不同于研究中国农区的视角和思维研究牧区的观点,提交的许多论文从理论阐释和个案分析的多个侧面,探讨了如何建立起符合中国不同地区牧区社会特点的研究理论和操作方法等重大问题。我们注意到,从2011年初,国家有关部门在牧区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三农”问题的“三牧”问题的概念,正是有关学术界人士多年来推动牧区研究取得的结果之一。

我特别看重本期刊载的夏循祥博士的论文《从阿拉善生态移民政策看荒漠化治理》。推崇这篇论文不仅是因为作者在阿拉善牧区做了比较细致的田野调查,提供的资料很翔实,更重要的是,这篇论文讨论的问题远不是论文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生态移民政策”和“荒漠化治理”所能概括的,揭示的也不仅仅是阿拉善牧区的问题。夏博士的论文以阿拉善的个案,实则揭示了中国牧区目前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或危机以及造成这些问题、危机的多个制度性原因。择其要者略作说明。对于目前中国草原地区面临的草地退化、盐碱化、沙漠化等生态系统严重恶化现象,形成的一个很有影响的话语是由于牧民“过度放牧”所致,这个认识的误区在于,忽视或掩盖了近百年以来外来人口大量迁入草原带来的“外来文化”对于草原文化的影响,以及对草原人们生态环境行为的“恶性矫正”,来自农区的农耕生态扩张主义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草原生态环境的“碎片化”,进而使历史上曾经起到维护草原生态环境功能的草原文化也出现了“碎片化“的趋势,这说明,研究牧区问题,需要从文化和生态两者之间的复杂系统关系来认识。第二,过去20年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旨在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并没有在牧区取得政策设计者期望的成果,夏博士的文章用阿拉善的资料说明,一方面,这些举措“习惯于单纯动用技术、法律、经济或行政的手段,去完成既定的维护目标,而忽略了牧区问题的存在是由于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环境、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问题综合造成的,解决起来也不能单从生态二字着眼,而要看到,这是一个更大的体系、更大的区域的问题,是在全球化背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人类与资源、人类与地球的关系问题。第三,中国牧区现在出现的问题,从制度层面分析,该文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民族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正确决策或没有起到良好引导所造成的人与环境原有和谐关系的毁灭,是老百姓自己不能参与决定,国家强力介入普通生活的后果。”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结论,我们可以用其他牧区的问题来佐证这个结论有其合理和深刻的一面。问题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来深化和完善这个结论,从而为国家在未来设计出正确的决策和形成良好的引导使中国牧区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杜发春和曹谦的论文提供了解决牧区发展问题视角,第一个视角是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叙述了中国牧区现在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以及已有的“破解”模式的不足。这些视角一方面反映出目前的学科研究在为牧区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思维和策略依然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于在草原治理、牧区发展方面缺乏吸收本土知识、把本土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结束结合起来的认识结构而造成的窘境,从而使提出的治理项目缺乏本土文化的解释、支撑和响应,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顾此失彼,不仅不能够解决深层次问题,而且造成了牧区发展中的一些新的困境;第二,作者的论文为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近30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牧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推出了许多重大决策,制订了许多政策,但是这些决策和政策从牧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完全取得成功。为什么?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决策者和管理者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有宏大的项目和制度上的强有力支持,牧区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是,无论有多少投入、有多少宏大的项目以及有各级政府运用制度权力实施多大范围的社会动员,如果离开了牧区社会在文化上的响应和支持,缺乏“因地制宜“的观念,这些项目并不能够解决牧区问题;第三, 作者提出”发展生态畜牧业成为其必然的趋势。生态畜牧业对中国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的转型具有参考性”的观点,就隐含了试图解决这个困境的一些新思路。但是如同作者指出的,这仅是一个“具有参考性”作用的思路,同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对待本土文化、如何让牧区牧民参与决策、如何处理好农耕与畜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起一个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依然有许多问题值得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需要牧区决策者有放弃目前发展模式的勇气,也需要学术界破除的已有的定势思维、提出新的适合中国牧区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新理论。

お[责任编辑:罗康智]

猜你喜欢
牧区草原论文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28
一生的草原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10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1
可可托海的草原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