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达茂旗下陶勒盖铜多金属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初探

2012-04-29 04:46关振斌
西部资源 2012年1期
关键词:内蒙古

关振斌

摘要:内蒙古达茂旗下日陶勒盖(CU32异常区)铜多金属矿区,该区位于华北地区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接触界线的地槽区一侧,具有很好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区内已发现多处铜金矿(化)点。矿区内又发现有规模较大的矿化蚀变带和2个激电异常带,是寻找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有望区域。应加强该区的综合研究,分析以往地质成果,调整找矿思想,选择有望重点地段开展工作,力争找矿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内蒙古 下日陶勒盖 找矿潜力

一、区域地质背景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接触界线的地槽一侧。区域主要出露地层为志留系巴特敖包群,主要由灰岩、砂岩、板岩、片岩等组成,地层走向北东向。

区域构造发育,以断裂为主。深断裂南侧构造线呈东西向,北侧构造线呈北东向,为本区主要构造线。褶皱多为紧密线状褶皱,轴向与构造线一致,核部受断裂和岩体侵入。

区域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既有岩株又有岩基侵入,以华力西期中酸性岩为主,岩性为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脉发育,具多期次穿插而交织成网格状,以中酸性脉岩为主,其次,为超基性岩脉,岩脉走向以近东西向为多。其他方向亦有。

二、矿区地质特征

下日陶勒盖(Cu32)矿区,矿化处于巴特敖包群地层与华力西花岗闪长岩接触带。(见矿区地质草图)地层岩性为大理岩、黑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变质砂岩。在变质砂岩和大理石分布区局部形成矽卡岩,可见绿帘石矽卡、柘榴石矽卡岩,呈似层状、透镜状,主要矿物由柘榴石、透辉石、角闪石、阳起石、石英等组成,光谱分析Cu最高为0.02%。变质砂岩中局部见星点状、浸染状褐铁矿化,化学分析Cu最高为0.04%。二云母石英片岩中花岗岩脉岩层走向北东向,倾向一般为北西向,局部为南东向,倾角一般60度左右,岩浆岩为花岗闪长岩和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以及各种岩脉。花岗闪长岩呈岩基产出,岩体形态不规则,灰绿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或片麻状构造,由斜长石、角闪石和石英组成,角闪石大都蚀变成黑云母。由于剥蚀较浅,地表岩相分带不明显,有变质砂岩、大理岩及矽卡岩捕虏体、同化混染明显,片麻理由流线构造经变质作用形成。岩体与围岩呈断层接触,接触带子凹凸不平,岩体中后期岩脉极其发育,岩体属钙碱性系列。矿区北东和南东分别出露有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化学分析Cu最高0.16%。构造为北东向褶皱和断裂,褶皱已不完整;一般规模不大,对矿化体破坏程度较小。

矿化主要产于岩体与围岩断裂接触部位,即变质砂岩夹大理岩、片岩与花岗闪长岩破碎蚀变接触带。破碎蚀变带呈狭长带状,长约4.5Km,宽约15m,最宽155m,走向20°左右,倾向增东,倾角75°-80°。根据浅孔中褐铁矿与黄铁矿分布情况,判定氧化带深度为20m左右,岩石强烈退色及褐铁矿染,流失孔发育。Cu一般0.001-0.01%,Cu最高0.20-0.17%。原生带硫化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微量辉钼矿,脉石矿物为黑云母、绢云母、石英、斜长石。黄铜矿粒径一般小于0.3mm,偶见大于1mm者,黄铁矿粒度一般比黄铜矿粒大。辉钼矿产于花岗岩细脉中。矿化以星点状、浸染状为主,偶见细脉状(脉宽0.03-1.00mm),黄铜矿普遍交代黄铁矿,Cu一般0.01-0.08%,Cu最高0.16%。CK2号孔339.45-351.45m连续12m厚,Au品位在0.37-0.55g/t之间。金品位一般0.1-0.3×10-6,最高0.7×10-6,铅锌含量一般小于0.01%,钼仅有显示。

从原钻孔施工位置实际上在破碎蚀变带外侧,从地表施工的槽探分析结果表明,在靠近岩体一侧铜品位偏高,其总体矿化在靠近岩体部位增强。破碎蚀变带产状,原来认为NW倾,从钻孔剖面岩性分析,下部出现了较完整的片岩,成矿单一,与破碎蚀变带中花岗质等成分的破碎混杂不一致。从岩体与围岩接触情况观察分析,岩体边部蚀变强烈,角闪石大都蚀变成黑云母,已具细粒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片麻理主要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并含有围岩捕虏体,同化混染明显。由0线到15线剖面看,岩体超覆于围岩之上,接触带凹凸不平,并向东倾斜,接触关系为在侵入接触的同时,沿接触带又产生了断裂破碎活动,使矿化进一步富集,并伴有青盘岩化现象。

三、物探激电异常特征

2007年进行了大功率激电中梯扫面和不同极距的剖面试验,并对工作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岩性进行了电性参数测定。通过上述工作,大致了解了该区地球物理特征。

该区出露岩性比较复杂,主要岩性为片岩,蚀变破碎带地表出露规模较大。

分析本区参数测定结果可以看出:矽卡岩、闪长玢岩的视极化率相对较高,一般为1.0%左右,石英片岩、花岗闪长岩、大理岩的视极化率值不高;破碎带部位石英片岩的视电阻率值在300Ωm左右,而其它岩石的视电阻率平均值一般在600-1000Ωm左右,电阻率值中等。本区蚀变破碎带的物理特征主要反应为低阻,而矽卡岩相对高阻反映。

(1)基本背景场的确定

根据电性参数测定结果,及试验剖面曲线强度,结合全区激电扫面结果分析,可以大致确定测区极化率背景场为2%。而本区异常下限定为3%,激电异常值基本在3%-5%之间。

(2)异常推断解释

本区大致圈定了两条激电异常,从西至东编号依次为I号、II号异常带,异常带总体走向呈南北向展布,两异常横向相距较近,纵向基本贯穿整个测区。

①I号异常带

I号异常带位于黑云母片岩与花岗闪长岩体接触带部位,与地表蚀变破碎带的位置和走向完全吻合。总体形态呈条带状,完整且连续性较好,走向南北,在南部偏向南西。异常带长约4.5km,宽约300m-400m,规模较大,强度在3%以上,在异常带的中间和南部有两个局部异常,异常峰值出现在异常带中部,极化率峰值ηsmax=3.8%(66点/28线,X=4638899,Y=19477760)。

通过测探三层量板定量解释,第一层厚度h1=40m,第二层厚度h2=70m,即第三层高阻高极化层埋深在110m(h1+h2)以下,与剖面推算结果基本一致。

据以往钻孔资料,该部位有已完成的4个钻孔(CK12、CK2、CK13)。CK1(92.19m)和CK2(104.3m)两个直孔,发现有黄铜矿矿化,最高品位为0.16%,并且CK2孔有连续8m品位在0.11-0.16%变化,铜矿化与石英脉、花岗岩脉关系密切,往下黄铜矿有变富的趋势,见硫化物黄铜矿、黄铁矿矿化,呈星点状与浸染状构造。CK12(600.08m)与CK13(401.19m),情况基本同上。由于以往地质认识推断的矿化体倾向北西,因此以上4孔均布设在蚀变破碎带的北西,均打在地层中,即黑云母片岩地层中,未见蚀破碎带,未达到深部验证蚀变破碎带的目的。分析其原因,以往工作先根据地表的地质认识进行钻孔验证,钻孔完成后才补做物探工作,因此,我们认为以往钻孔主要不是验证物探异常。现在我们主要是依据物探异常进行验证。

据目前地质工程揭露和激电剖面反映的情况分析,地表蚀变破碎带具有Cu、Au矿化,推断深部极化体产状与以往认识恰相反,现在认为东南倾。由于该区没有碳质层位的影响,且地表矿化强烈,矿化明显受构造蚀变破碎带控制。在蚀变破碎带有明显的激电异常反映,说明蚀变破碎带不仅地表浅部有硫化物矿化显示,而且深部可能存在硫化物富集带,初步推断该异常可能深部硫化物富集体所引起,推测极化体顶板埋深在150m左右,倾向南东。

②II号异常:

II号异常带长约4.5km,宽约200m-300m,异常强度要较I号异常弱,一般在3%左右。从地表地质情况分析,基本没有矿化显示,推断该异常可能为深部硫化物所致。

综上所述,该区所圈定的异常位于黑云母片岩与花岗岩体的接触带部位或花岗岩体之上,其中在I号异常部位有规模较大的蚀变破碎带出露,有矿化现象,异常形态完整,具有一定规模,是我们进行下一步地质详查及钻孔验证的首选靶区。II号异常带所处地段地表均为岗岩体出露,基本没有矿化显示。推断异常可能为深部硫化物所引起,极化体倾向南东。

四、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下日陶勒盖矿区距额布尔讨来图—合同庙深断裂北约10km,出露地层较单一,为古生代一套碎屑沉积岩,加少量海相基性次火山岩及大理岩,分布于白乃庙有色金属成矿带上,受深断裂诱导的次级北向构造线控制。岩浆活动频繁,具多期多旋回特点,其中,华力西中期第一次花岗闪长岩本身含有铜,与内生矿产有密切关系,时代不明的石英脉中含有Cu、Au已知金属量铜异常和矿产分布基本上沿深大断裂诱导出来的次级构造线上成带出现,如:矽卡岩型宫忽洞多金属矿床(中型)、火山岩型(细碧角斑岩型)哈拉铜矿点、岩浆分异型哈拉哈达铬铁矿及沉积型西倍铁矿等。金属量异常9处,均与矿化点或矿点同时出现,其中尤以Cu9、Cu32、Cu19、及Cu49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可作为寻找铜的首选地区。铁矿点方面在Cu32分布一个向南突出的围绕灰白色中细粒花岗闪长岩接触带,呈弧形的航磁异常C158,南部外侧为正异常△T一般为200y左右,最大值为-1000y左右,异常分布范围近100km平米,在异常区见有具羽状磁性假象赤铁矿富矿脉(Tfe54.36%),矽卡岩捕虏体和含铬铁矿的超基性岩脉。

五、找矿潜力分析

通过以往工作资料分析,本人认为该区找矿依据及方向以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矿区内有区域Cu二级异常。

2. 矿区内已发现一条破碎蚀变带,与矿化有关。蚀变带规模大,岩石蚀变强。

3. 经以往工程揭露,在异常中心及蚀变带可见有大量的褐铁矿化及绢云母化、矽化、碳酸盐化。

4. 经以往钻探验证,已发现在深部可见有原生黄铁矿,向下黄铁矿有增多趋势,以侵染状或细脉侵染状产出。

5. 经分析在内接触带岩体中Cu矿化有增强趋势。

6. 其次在矿区可见多处网脉状产出的细小石英脉,说明该区热液活动强烈,是寻找热液型矿床的有望区域。

7. 矿化受破碎蚀变带控制,破碎蚀变带发育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

8. 破碎蚀变带在靠近岩体一侧矿化强度高,深部比地表矿化强度高。

9. 岩体与围岩为超覆接触,接触带向东倾,但凹凸不平。蚀变较强,为绢云母化、硅化、矽卡岩化、绿帘石化、青盘岩化。硫化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微量辉钼矿。

10. 破碎蚀变带中金矿化较普遍,一般为0.2-0.7×10-6。铜、金矿化普遍,但目前未发现富集地段。

11. 矿区经大功率激电扫面,圈出激电异常带两个,西部异常基本与矿化蚀变带吻合;东部异常带处在岩体的边部,靠近蚀变带一侧。异常与接触带关系密切。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队.下日陶勒盖铜多金属矿区普查报告.2007.

[2] 姜琼.我国铜矿类型特征及找矿问题.内蒙古有色地质,1990.

猜你喜欢
内蒙古
《自由》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内蒙古教育 2021年征订启事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内蒙古中小学合唱基础教育扬帆起航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探路内蒙古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