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 王海玉 李洋
摘要:论文根据工作区所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矿床地质特征,对库伦敖包金多金属矿成矿条件、成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该工作区的区域地球化学找矿模型,认为金赋存于硅化石英岩及其与硅化有关的岩石中,围岩以大理岩为主,少部分为混合岩。采用地质物化探综合手段,对该区已发现的化探异常进行查证,有望实现新的找矿突破。
关键词: 库伦敖包金多金属矿 地球化学特征 找矿远景
1. 位置与交通
工作区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管辖。南西距乌拉特中旗旗府56km,东距白云鄂博70km。工作区多为乡级公路和村级小路,交通尚属方便(见图1-1)。
2. 区域地质背景
2.1地层
区域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阴山地层分区,大青山地层小区,出露地层有太古界乌拉山岩群(Arwds);色尔腾山群柳树沟组(Arsl);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Jxb);中生界下白垩统白女羊盘组(K1bn);新生界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汉诺坝组(N2h);全新统现代河流(Qhpal);现代风成砂(Qheol)。
2.2构造
地处华北地台北缘中—新元古代白云鄂博裂陷槽,以桑根达来—川井构造带为界,北部为古生代兴蒙造山带,南部为华北地台。区内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其他次之。主体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展布,此外还发育北西和北东方向断裂构造,以及少量南北向构造。
2.3岩浆岩
区域上侵入岩比较发育,岩石类型主要为中-酸性侵入岩。存在海西期、印支期两期岩浆侵入活动,以海西期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呈岩株状产出。岩体侵位受区域构造控制,侵入岩带总体呈东西向展布。
工作区内脉岩十分发育,分布较为广泛,延伸方向与工作区内主体构造线方向一致,主要为北西、北东向和近南北方向。主要脉岩类型为:辉绿岩、闪长玢岩、煌斑岩、伟晶岩、花岗斑岩、细晶岩、正长斑岩、石英脉,脉体发育规模大小不等。
3. 矿区地质特征
3.1地层
地层除少量的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Qhpal)和第三系(N2b)外,主要出露太古界乌拉山岩群(Arwds2-2)、中—新元古界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二段(Jxb2)、比鲁特组三段(Jxb3)和未分岩组(Ch-QnB)。近东西向展布,受混合岩影响,分布零乱。矿体赋存于大理岩中的硅化带内。现圈定的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充填于构造裂隙中,主要矿种有萤石、金等。
3.2构造
工作区区脉岩也比较发育,主要为石英脉、闪长岩脉、花岗细晶岩脉、细粒花岗脉等。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可分为北西向、近东西向、北东向三组断裂。主断裂为近东西向的大断裂,成矿主要与近东西向断裂及与此有关的次级断裂有关。断裂性质为逆断层。由于强烈的挤压常形成1~5m宽的挤压破碎带,破碎带内褐铁矿化、硅化发育,控制着该区矿体的分布,地层、构造、岩浆岩一起构成了本区的控矿条件。
3.3岩浆岩
主要出露印支期新宝力格系列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T3γ1)和中细粒含石榴石(二云母)花岗岩(T3γ2),分布广泛,另有少量华力西期阿贵沟系列灰色粗粒疙瘩状花岗闪长岩(P1γδ2),巴音满都拉系列灰色中细粒含石榴石黑云母花岗岩(P2γ2)。侵入于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混合岩地层中,与其呈侵入接触。
4. 矿体特征
工作区主要出露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Jxb)、未分岩组(Ch-QnB)地层。其金元素背景值较高,经后期改造,金元素活化、迁移、富集,对形成次生石英脉型金矿比较有利。
工作区岩浆活动频繁,岩体和脉岩发育,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源、物源和运移条件。
工作区区断裂构造发育,萤石矿化多见于断裂带及构造破碎带中,侵入岩浆热液沿其上升、运移、沉淀、富集,常可形成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化体。
在测区的中部,萤石矿点区域内,经过少量的地表探槽揭露及深部钻探工程探矿,共圈定了大小共9个矿体(矿化),其中金矿体(化)2个,金赋存于硅化石英岩及其与硅化有关的岩石中,围岩以大理岩为主,少部分为混合岩,萤石矿成脉状充填于构造裂隙中,母岩为碳酸盐岩,矿体受北东向构造裂隙的控制,沿同方向的次级张裂隙充填,倾向、倾角均无规律,形态较复杂,分枝复合,大部分为枝杈状、透镜状,成矿为多期性。
常见有后期矿脉切穿早期矿脉的现象,依据探矿工程的揭露,经系统化验,圈定出单萤石矿体,氟化钙品位最高68.22%,单金矿体,金最高品位1.69g/t,萤石与金的复合矿体,其中最高品位金59.20g/t,氟化钙61.66%,矿体的规模最长145m,最厚6.54m,见表1。
5. 矿床成因
区内现初步查明的金属矿化元素有:金、银、铜、铅、锌,非金属矿体(化)有萤石、晶质石墨,通过地表及深部探矿工程,探明有工业意义的矿种有金、萤石、石墨,其他未见工业矿体存在。
区内有工业意义的矿体分布在测区中部,矿种为萤石、金、铅。萤石矿与金矿主要分布在近东西向大型断裂构造带平行次级断裂带中,断裂带。破碎带内石英脉比较发育,其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部分呈北东向。前期工作已发现石英脉20余条,规模最大者长约200m左右,宽约5~10m左右;一般石英脉长度在20~100m之间,宽约2~3m;而规模较小者长约10~50m左右,宽约0.5~2m。
萤石矿化主要产于石英脉中。在石英脉内,萤石主要呈团块状或细脉状形式产出,脉宽一般5~20cm,长数米~十余米;规模较大者宽25~35cm,长度120余米。在石英脉发育部位,围岩蚀变作用较为明显,主要热液蚀变类型有硅化、高岭土化等。矿脉中主要有用矿物为萤石,呈绿色、紫色、白色,透明至半透明状晶体产出;脉石矿物主要为玉髓。萤石在石英脉内分布不均匀。另外,已有分析数据表明,含萤石石英脉普遍含金,最高为59.20g/t,一般0.1~0.3g/t在花岗岩与大理岩接触部位见铅矿化,铅品位最高0.92%。
从该区地质条件及萤石矿化特点分析,其成因应属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成矿类型,褐铁矿化石英脉,含石墨、萤石矿化脉,硅化、碳酸盐化构造蚀变带是寻找金、萤石矿的重要标志。
6. 找矿前景分析
工作区属狼山多金属成矿带东段,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良好,周边铁、铜、金矿床分布较多。
通过工作区3.1km2激电中梯扫面,22点激电测深,测区北部激电异常呈近东西向展布,形态呈椭圆状,异常点不连续,呈点状分布,异常高值区基本与化探异常相吻合,特征为高极化率、低电阻率,极化率最高值一般在9-11之间,经少量钻探深部验证,异常主要是硫化物引起。测区南部激电异常呈北西向展布,有一定的连续性,但规模较小,无规律,推断主要原因为后期构造活动和岩浆侵入的影响。极化率最高7-9之间,与化探金、银综合异常基本吻合。对在本区内寻找中-低温热液矿床有指导意义。
从工作区化探异常形态看:Cu、Pb、Zn、Ag异常主要分布在工作区区的西北方向,浓度分带在三级以上,区中Pb、Zn组合异常明显,在矿区西南存在Pb、Zn组合的点异常,高值分别达到562.2ppm、778.89ppm;Au、As、Sb、Hg异常主要分布在工作区的四周,在工作区的方向上套合较好,其中主要成矿元素Au的分布较广且异常值较高,成矿潜力较好;W、Mo、Sn、Bi异常零散分布在工作区内,组合特征及高值点均不高;Co、Ni在工作区的西北方具备一定的组合特征,且Ni的高值点达到266.93ppm,具备一定的成矿潜力。
7. 其它
工作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复杂,主体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展布,规模相对较大,在测区的南侧,由于受该组断裂的影响,形成破碎带宽度约50m,带内发育有碎裂岩,断层角砾岩,沿着构造破碎带及次一级的断裂带有后期侵入岩及其矿液贯入,形成硅化角砾岩型萤石矿化脉,由于断裂构造子的多次活动,不同时期的侵入岩,伴有不同的矿种,通过部分地表工程,对矿化体的揭露,证明萤石矿体有相互穿切的现象,萤石形成应早于金,对于成矿期有用矿物的生成顺序及相互间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参考资料
[1] 涂光炽.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第二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2] 巴恩斯,陈浩疏.热液矿床地球化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3] 冯钟燕.中国层控矿床(第十卷)[M].白钨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4] 谢学锦、王学求,等.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勘查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 1997.
[5] 栾世伟.金矿床地质及找矿方法.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