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庄:土地流转引来资本下乡

2012-04-29 00:44刘仝保
经济 2012年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蔬菜

刘仝保

初冬的北方适逢蔬菜“淡季”时节,而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的邓庄园区里却是另一番“旺相”:五彩斑斓的辣椒、碧绿修长的丝瓜,争奇斗艳的鲜花;20多个有机瓜果采摘体验区让游客流连忘返。

11月8日,记者来到经济杂志社“走转改”的农村联系点——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都是沾了五代温室大棚的光儿!”邓庄乡党委书记郭书良兴奋地说,第五代大棚,反映出邓庄农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过去的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而催生这一变化的“主角”,则是涌向农村的城市资本。

城市资本助推农业现代化

桃城区是衡水市唯一的建制区,位于衡水湖畔,处于京九铁路与石德铁路的“黄金十字”上。邓庄园区位于衡水市东5公里,始建于1998年6月,园区现规划面积3000亩。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温家宝曾到邓庄园区视察,均对园区发展给予高度评价。现如今,邓庄园区已成为河北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首都菜篮子工程直供基地、国家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还是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级旅游景点。

园区内,一边是蔬菜外运的忙碌,一边是工地建设的火热。“给这个农业科技园区升级投资的是位房地产老板,他已嗅出了现代农业蕴藏的巨大商机。”乡长高永丰说道,如今外来资本正引导着邓庄传统农业迈入现代化的门槛。

“我计划三年内投资8000万元以上,建成一个高科技的现代农业示范庄园,形成以生态湖城为背景、以蔬菜产业为依托、以休闲观光为特色的发展理念,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向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转变,一手抓蔬菜生产、一手抓休闲观光,”这位豪言壮语的“大当家”就是乡长所说的房地产开发商——史勇。

现年46岁的史勇,是从衡水市景县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大学毕业后,投资做建筑公司,目前是衡水一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萌发转型的念头。“从农村出来的人还是有一种情结,就是想突破农村原始的生产方式,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史勇说。

2011年3月,史勇与原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合资成立了绮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85%的资金控股。截至2011年10月份,已完成1830余万元的投资,其中包括已投入使用的10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室内高度智能化的电脑调控系统,使温度传感、光照控制、喷水设备等全部实现了科学化、自动化的电子控制,充分满足种苗繁育、优质蔬菜、名贵花卉的生产需要,其中3项温室新技术还申报国家专利。

“这么大的项目,土地如何解决?”记者问道,“采用流转土地的方式进行发展,”史勇说,整个项目要流转使用土地2500亩,目前已流转土地220亩。

土地流转加快致富步伐

“将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流转过来,形成可投资的绿色通道,商家只需与合作社或其他土地使用单位达成协议就可落户该村,免去与千家万户协商的麻烦。”郭书良说。

“资本下乡”和“土地流转”已不是个例。在邓庄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留仲村的东昊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基地上,已投600万在蔬菜基地建成的第五代钢结构日光温室104栋,其土地是由村委会以“反租倒包”的形式进行流转的。留仲村党支部书记鲍福忠说,村委会将承包到户的200亩土地通过租赁形式集中到集体,然后统一将土地的使用权承包给东昊蔬菜合作社,按照每年每亩1100斤小麦的市值向农户兑现租金,使用期限10年。对土地转出的农民优先安置在蔬菜基地就业,使其转变为农业工人,这样既保证农户农业基本收入不降低,还可再增加一大笔打工收入,实现农户和合作社双赢的发展格局。

留仲村社员杨金峰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种玉米一亩地一季最多收获800斤,以前一斤八毛钱,全部卖掉就是640元,刨掉农药、化肥等,最后剩不了几个钱。”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选择外出务工,家里的土地似乎成了“鸡肋”。他一家四口的土地全部流转,而他和妻子都到合作社的大棚上班,仅其个人做技术员的年工资加奖金就多达10万元左右。

邓庄乡为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今年把留仲、北苏等5个蔬菜产业基础较好的村确定为土地流转试点村,先行建成5个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示范站,各自配备1至2名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员,并由5名包村领导分别担任各村的土地流转指导员。截至2011年7月底,全乡流转土地14662亩,建成了留仲村的1000亩西瓜、400亩拱棚韭菜、200亩第五代日光温室蔬菜、北苏闸村100栋日光温室蔬菜、东邢疃村200亩大棚葡萄等基地。

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而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光靠一家一户的农民不行,必须引进城市资本,由他们率先发展起现代农业,再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区委书记王世昆在了解邓庄乡的情况后说,发挥好“培育一项产业、成立一个合作社、致富一方百姓”的典型示范作用,要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服务业态,建设一批集农耕体验、林果采摘于一体的农场、农园、农庄,打好“生态牌”,念好“特色经”。

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史勇描绘着园区未来的宏伟蓝图:已邀请北京和日本的规划研究院对园区的未来进行了远景规划,计划流转农民土地2000多亩,吸纳500名农民园区就业,将园区发展到3000亩,成为现代农业的高版本。

记者手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积累了庞大的科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农村却面临着“土地、劳动力、资金”三大要素持续外流的问题。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稀缺,另一方面土地“撂荒”、“闲置”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是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需要把土地集中起来,另一方面土地分散在千家万户手中;一方面是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急需土地经营,另一方面是文化程度低的农村留守人员按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粗放耕作土地。如何引导这些庞大资源“上山下乡”反哺农业,成为解决困扰我国多年“三农”问题的关键。“资本下乡”进行“城市反哺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方”。“资本下乡”必然会带动人才、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和农业,而这些具有“自动组合能力”的生产要素一经“落地”,更会极大地带动和促进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邓庄的实践表明,土地流转不仅为“资本下乡”进行“反哺”提供了运行载体,实现着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而且带来了人才、技术、资金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效率更高的生产模式。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园区蔬菜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奇怪的蔬菜
蔬菜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