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立群
十二生肖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纪年法,源远流长、影响广泛。从古至今,十二生肖的造型已渗透至人文、艺术等诸多领域,为历朝历代画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在众多画家的作品中,常以十二生肖为题材吟诗作赋、泼墨书画,此类作品深受世人青睐,特别是被人们赋予神奇色彩的龙的有关作品。值此壬辰龙年来临之际,我们撷取几幅以龙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从中体现画家笔下笔墨健劲、简练率真、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龙的形象。
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一种象征性的动物,它有着祥瑞的象征意义。人们将龙视为吉祥的代表,称之为瑞兽和吉神。龙,原本是先民所崇尚的蛇图腾。在远古时代有众多的部落,各部落分别以鹿蛇、骆驼、蜃、鱼、鹰、虎、牛、猪、狗、鳄、蜥蜴、穿山甲等动物作为各自的图腾,后来各个部落统一起来,于是便创造出一种新的图腾动物—龙。龙是各种生物的复合形象,是一个民族腾飞的形象,它的不同部位保留着不同动物的形状,如角似鹿,头似驼,身子似蛇,鳞似鱼,掌似虎,爪似鹰……龙的图形在我国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红山文化时期即有龙的器形,而最先以龙为图腾的是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据古代的传说:夏朝第一个君王禹是一位治水英雄,当他受禅登基时,蟠龙迅速从它藏身的地方腾飞而起。夏王朝的大旗上绘着两龙相交的纹样。中国古代北方的匈奴,南方的楚人、越人、粤人,西南的哀牢人和苗人,也都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
历史上各朝代均按当时的审美观,创作出各式各样龙的形状。根据我国各历史时期出土的文物玉雕、石刻来看:红山文化(5500年前)的龙,为滚圆形,头部有纹,身上光素,眼睛特大,眼形多变,有圆、方、滴水形;商代(3600年前)的龙,身短形似大象,饰以云雷纹,顶上一角,底下一爪;周代(3100年前)的龙,其身瘦长,纹饰稠密;战国(2400多年前)时期的龙,其形为S状;汉代(2100多年前)的龙形开始向盘旋曲折、四腿的体型发展,称“马首蛇尾”龙;唐代(1300多年前)龙形变得非常活跃,一般都是张口鼓舌,俯仰翻腾,其鳞片以斜方格纹为多。总的看来是:汉承战国,唐崇汉,宋仿汉又崇唐,元仿唐,明、清两代的龙更是飞舞腾跃而且配以各种云彩、龙珠、火球,线条流畅多变,难寻始末,但也各有其特点:明代为猪嘴龙,清代为披毛散发龙。龙的时代特征,现已成为历史科学研究的一个课题。
十二生肖中,唯有龙为现实生活中所无,因而它最具象征意义,最有神秘力量。在人们的想象中,它既能在空中飞舞,又能于水中畅游,神出鬼没,变幻莫测,在我国的绘画史上留有许多神话传说。南朝名画家张僧繇,善画人物道释,亦善绘龙。据传金陵安乐寺中,有其画壁,张僧繇曾在壁上绘有四条龙,但却都不画眼睛,虽势态飞动,但因无眼睛,总让人感觉难惬人意,于是人们就奇怪地问他原因,张僧繇答到:点睛恐龙腾骧而去。人们皆不相信其言。偶有一次,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不得已用笔强点所绘其中两条龙的眼睛,顷刻之间,雷雨大作,被点睛之二龙于雷雨中破壁而起,腾霄而去,而未点睛的两条龙仍留于壁上。另《嬛记》亦载有张天师画龙的故事:“天师张与材,善画龙,变化不测,了无粉本,求者麟集,海内几遍。晚年修道,懒于举笔,人有绢素,辄呼曰:画龙来!顷之,忽一龙飞上绢素,即成画矣。故人间往往有言画龙飞去者。”
中国龙之图形出现很早,但真正展现到绘画上的龙图却是在战国时期。1949年2月,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出土战国《人物龙凤帛画》(图1),绢地,水墨,纵31厘米,横22.5厘米。它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帛画之一,帛上画龙凤及一侧身而立双手合掌的女子,左上方之龙作蜿蜒向上腾跃之状,其形状似蛇。画中女子应为墓中主人,该画的主题是希望图中龙凤引导墓中女主人的灵魂早日升天。从这幅帛画可以看到,战国时期人物运用线条来塑造形象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可以认为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国线描人物的传统风格。
顾恺之(约345-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南朝刘宋时期的一名大画家,被画界尊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他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绘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他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他的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洛神赋图》卷(图2),绢本,设色,纵27.1 厘米,横 572.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是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画中描绘洛川女神—甄宓,乘坐六龙云车,凌空奔驰,云游天际的情景。洛神甄妃乘坐龙舆,身著红袍,回眸顾盼之间,流露眷恋依依之情。图中六匹云龙飞奔于云朵之上,齐头并行,步伐一致,身躯因急行而拉长,极富张力。龙角长如羚羊挂角,龙尾也有拉长倾向,整体感觉修长曼妙,具有魏晋潇洒俊逸的风骨。在六龙的上方有一腾空蟠龙,正面视人,恰与右下方仰望的小龙相呼应,像在彼此对话,格外生动。
陈容,字公储,号所翁,福唐(今福建福清)人,一作临川(今属江西)人。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曾任福建莆田太守,能诗文,风格豪壮,也是当时的画龙高手,陈容擅长写意,喜泼墨,常泼墨成云,噀水成雾,醉余大叫,脱巾濡墨,随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或一爪一首,隐约不可名状,似不经意得之,皆入神妙。每画成,辄自题跋。现传世龙画中,传为陈容之作者,以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九龙图》卷(图3)最为出色,该画卷纸本,水墨部分朱彩,纵46.3厘米,横1096.4厘米。此画笔触刚劲有力,把翻腾于云海波涛中的九条龙画成各种不同的姿态,极尽变化之能事。图中龙的躯体盘旋矫健,须止喷张,利爪奋攫,云气缭绕全身,躯尾时隐时现,展现了凌驾于九重天际的磅礴气势。而粗劲的线条,勾画出龙的外形,以浓淡墨色晕染,其主要的云雾更是以淋漓的水墨,运笔迅捷,不带笔痕,迷蒙弥漫的景象,渴墨扫出的漩涡,飞龙腾起时的劲势疾风,处处表现了龙行云间的神力。
汪肇,明代画家。字德初、克终,号海云,休宁(今属安徽)人。工绘事,初与程达受业于詹景宜。山水学习戴进,人物师法吴伟,其用笔颓放草率,出入于二人间。曾自言:“作画不用朽,饮酒不用口。”是说作画不用打草稿,饮酒则用鼻,可见其放荡不羁之生活作风。他与蒋嵩、张路、郑文林等并称,为浙派晚期著名画家之一。尤长于翎毛,自成一格。传世作品《起蛟图》轴(图4),绢本,墨笔,纵167.5厘米,横100.9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中,石壁老树下,一老叟与一幼童急急顺风左行,老叟俯身回顾高空墨云间腾飞之蛟龙,龙腾风旋,草树飘摇,势惊雷电,骤雨降临,煞是惧骇。人物用“枯柴描”,草草几笔,即把老叟、稚童惊惶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树石用笔简率,豪放不羁,墨气古朴浑润。
吴彬,生卒年不详,字文中、文仲,自称枝庵发僧,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万历(1573-1620年)间以能画为授中书舍人,历工部主事。工山水,布置绝不摹古,佛像人物,形状奇怪,迥别前人,自立门户。元明之后,龙画传世极少,亦未见名家出现,龙多附于道释图画中。吴彬的《罗汉图》轴(图5),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之龙,以旋转的姿态,悬于云雾之中,此龙之构图与顾恺之《洛神图》上的转龙有极其相似之处,或许吴彬此画,即以《洛神赋图》为本。
日本画家法桥探玄绘制的《腾云驾雾图》轴(图6),纸本,墨笔,纵102厘米,横35.8厘米,现藏吉林省博物院。画面一条巨龙腾跃云天,须止喷张,利爪奋攫,画家以写意的笔调表现周围的云气,龙之身体被云雾所隐,从而强化了龙在云中舞动、驾云疾驰的效果。
翎毛走兽题材的绘画源远流长,特别是自文人画兴起后,这种题材之作品便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流派纷纭,画风万千。以上选取的中外画家的作品,其创作灵感均来自中国的十二生肖。作品将画家深厚精准的画工与生肖灵动鲜活的特色巧妙融合,风格浑然天成、相得益彰,使我们从中领略到动物绘画的特色风貌。(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