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让皇帝倒悬的古钱币

2012-04-29 00:44张振龙
收藏界 2012年1期
关键词:满文通宝同治

张振龙

多年藏研古钱,先后在数十吨清钱中,捡选出几枚宝浙局“同治通宝”钱,奇特的是面文四字,“同治”与“通宝”相逆。若按制钱规制“同治”二字在穿上下直读排列,“通宝”二字在穿右左横读排列。这种倒置使“通”在左,“宝”在右,有违常制;若将“通宝”二字放正,“同治”二字就被颠倒,“同”在穿下,“治”在穿上,呈头朝下,脚朝上倒悬状;背满文“宝浙”二字,对应面文“同治”正读时,则倒置反书,右左排列。若对应“通宝”二字正读时,则符合钱制,宝在左,浙在右(见图1)。

面文四字如此错置,在清代制钱中绝无仅有,尚属首例。实践中,发现有少数背文倒错的钱币存在。这种面文倒错的钱币,就给人们留下了若大的谜团,笔者试作如下探源。

一、对比分析

是钱黄铜质,参与流通,极富沧桑感,钱径20毫米,穿径6毫米,重1.9克。清代自咸丰朝经济极度衰落,发行虚值大钱和轻薄小平钱,到同治朝更是内外交困,制钱愈加轻薄,仅与同朝同局相近的三种直径制钱作一比较(见右表)。

从表中数据比较,19~21毫米“同治通宝”钱仍应为官铸钱,减重比汉初“榆荚”钱和东汉末董卓无文“五铢”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这种面文四字相悖的“同治通宝”钱,其重其径还是符合同治时期制钱规律的。

二、错置探索

为什么错置?是谁人错置?需要认真考究。首先,正统皇家铸钱,决不容许将“同治”皇帝年号颠倒错置,也不会将“通宝钱文颠倒错置,有谁胆敢这等忤逆,离经叛道,是要坐罪遭杀戮的。其次,民间私铸,在清朝虽有禁忌,但屡禁屡犯,实际是禁而不止,官私钱并用。况既是私铸,以牟铜利,概不会悖逆面文制式,而去触犯皇家神经,招惹是非。再则,细细品读这种错置,非常有趣,大有文章。

先说“通宝”,是清代延用前朝制式,“通宝”前冠以皇帝年号的通用称谓,如“顺治通宝”、“乾隆通宝”等。倒置后,反书分列穿之左右,这只是一个名称的倒置,虽在制钱中从未出现,诚如诸多背满文倒错的钱币,并不影响流通使用。而这枚钱,“通宝”倒置,对应了背面满文宝浙的倒置,若将“通宝”正过来,背满文也同样正了过来,这样却让面文“同治”二字就倒悬了起来,形成了正背三种文字表现,是两个结果,要么两正一反,要么一正两反,按照一般规律,取其前者为常理,起码有两正。若让“同治”例悬,这就成了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再说“同治”。同治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年)皇帝的年号,是满清入关后第八位皇帝,是咸丰帝驾崩后,慈禧太后、恭亲王奕宫廷政变的产物,名为两宫同治,实为慈禧专权,垂帘听政。1875年病故的同治皇帝年仅十九岁。此间清政府腐败没落,内忧外患,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实行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动摇了满清政府的根基。

三、追根溯源

政治腐朽,经济衰落,使得同治朝铸钱愈加轻薄。压迫力愈大,反抗力愈强,农民起义政权,在造反的同时,也铸造发行货币和会钱,诸如太平天国、浙江天地会等等,均有自己的货币,为了探寻面文倒置的宝浙局“同治通宝”之源,不妨就从浙江天地会铸钱中寻其踪迹。

1.“天朝通宝”钱,马定祥批注:“属浙江天地会假借太平天国声威于同期(1850-1868年)所铸的会钱。”

2.“皇帝通宝”、“皇帝重宝”背满汉文“宝浙”钱,现亦被确认为浙江天地会铸币(图2)。

3.“天国太平”背满文“宝福”薄小钱,笔者在清钱中捡选数枚,应该出自福建天国太平(图3)。

4.“同治通宝”薄小钱中,常发现有背满文倒置和横置穿之上下者,若将满文“宝浙”扶正,就会出现,要么让“同治”倒置,要么让“同治”躺倒,这又与农民起义推翻清政府、打倒“清妖”的宗旨是何其一致(图4)!

从以上梳理的结果看,浙江天地会铸钱中,满汉文“宝浙”有之,满文“宝福天国太平”有之,满文“宝浙”倒错有之,观呈现在眼前的面文倒置“同治通宝”钱,笔者愚见,应当属浙江天地会有意而为的钱币。

皇帝不能解百姓于倒悬,百姓又为何不敢让皇帝倒悬呢!

以上仅为一己之见,愿听高师赐教(责编:丁丑)

猜你喜欢
满文通宝同治
傅云其异病同治针灸验案举隅
脾胃同治的应用探讨
四水同治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中兆通宝涉水直销
“建国通宝”钱考辨
满文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翻译方式探析——以《发愿文》、《普回向真言》为例
三田渡汉文满文蒙古文碑文对比研究
清代审理哈密和吐鲁番回人案件的两份满文题本译释
通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