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冰 张永芳
艺术创作来源于自然。自然界中许多物象的天然肌理也成为
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表达情感特征的元素,甚至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充分发掘自然材质的各种性能来创造某种肌理。陶瓷艺术创作也是如此,陶瓷材料的独特性能,让陶瓷艺术创作者们尽情的游畅在其丰富多变的肌理表现中,并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孕育了肌理时代性的文化内涵特征。
一、我国的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既是指由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征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连绵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封建思想中成长的。从历史时间上说,在民国之前,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在那种时代特征下形成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充满了宗教色彩,如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相信万物都是有灵魂、灵性的,灵魂不死,任何生命都会轮回周转的,人的灵魂在千变万化中可转变为各种动植物。人们的这种鬼神观丰富了古人的思想,从而使我国的古代艺术更加丰富多彩,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只是单纯的认识,而是一种体验、感知。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陶瓷肌理装饰是其文化特征的物在表现之一,在艺术表达中呈现出许多与这种文化相一致的装饰特征。
二、肌理
所谓肌理,就是指物体表面给人在视觉上或触觉上有所感受的组织纹理结构。
我们生活在一个千姿百态的自然界中,世间的万事万物是构成视觉形象的基本要素。物体表面都有一层“肌肤”,在自然的造化中、人为的影响下,形成各种各样的组织结构。有的粗糙斑驳、有的平滑光洁、有的轻软疏松、有的厚重坚硬,世间万物的这种表面组织、纹理的变化、即是我们常说的肌理。所以说,任何物体都有它自己特有的肌理,只是给人的视觉效果有所不同罢了。
肌理有两大主要形态。一种是自然肌理,一种是创造肌理。自然肌理就是自然形成没有经过加工的现实纹理;创造肌理则是在原有的材料表面上经过加工改造,通过各种工艺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产生与原有在触觉上或视觉上不一样的一种肌理形式。
三、传统文化下陶瓷器皿中肌理装饰的特征
1、肌理装饰的抽象性
中国的文化思维与抽象艺术有着很深的默契。如书法、中国画中的大泼墨等,都有很强的抽象性。抽象性是中国艺术特性的表现之一。回顾陶瓷装饰的产生和发展,人们会发现,抽象的装饰在审美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原始陶器上的刻划纹、螺旋纹、几何纹,黑陶上的弦纹、绳纹,明清之际的锦地纹、回纹等各种装饰,都属于抽象纹样。这些抽象装饰,都是由工艺过程中无意留下的自然纹路发展而成为有意的纹饰加工。
如兴起于盛唐的三彩陶器,以多种渗透交融的釉色作装饰,其中以绿、褐黄、蓝三色为主。唐三彩以流动的色彩形成抽象的装饰,唐朝时期的瓷枕,用白、褐两色瓷土绞糅成波斓起伏状的纹理样式,再将瓷枕通体施以稀薄黄釉,上面再饰流动的绿、褐两色,其表现出的效果就像水面上泛起的彩色波光,增添了瓷枕的艳丽光彩。另外被誉为中国陶瓷发展的高峰,以釉饰为主的宋瓷,可以说是一种抽象装饰。宋代有一种“ 冰裂纹”瓷器,又称开片,是指釉层中的裂纹,裂纹本来是陶瓷生产中的一个缺陷,而古人利用这种形象表现的肌理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它是任何具象艺术都无法取代的。宋代是中国艺术的成熟期,艺术表现更加贴近自然,无论山水画、花鸟画都呈现出成熟的面貌,抽象装饰艺术也发展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瓷器上抽象装饰的进一步发展,除去审美观念方面的原因,还与瓷器制釉技术的进步分不开。如宋代的窑变色釉,绚丽多彩地展现出釉的抽象艺术风采,宋代瓷器以不透明的蓝色乳光釉为基本釉色,从中透出还原焰烧出的霞光般的铜红釉。2、肌理装饰的象征性
在中国古人看来,太阳的东升西落、大海的潮起潮落、草木的春生夏长秋黄冬谢,天气的阴晴雨雪,以及花开花落等,无不是和人一样,都是一种生命现象。这样,放眼大千世界,自然万物莫不有生、莫不有灵。于是在这种直观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万物有生、有灵的观念。“万物有灵观”是原始人类的生命本体论,也是原始人类的灵魂存在观。
“万物有灵”集中表现出原始思想的象征性。我国传统文化下肌理装饰的象征性则是由这种思想引发的。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彩陶是一种彩绘的陶器。是运用红、黑、白等色画出各种装饰纹饰,其装饰纹样一般是几何纹样,另外还有动物纹、植物纹等。彩陶就是充分提炼纹饰的象征性。不论写实与几何形纹饰,不论有形与无形纹饰,象征性是彩陶的第一要义。象征性是彩陶装饰构图的基础,也是其装饰播散的内在动力。彩陶纹饰的象征性,是通过纹饰的简化、分解和重组实现的。在此基础上,后来逐渐以相关联的几何形作预定的象征符号,并不断地化简,不断地分解,又不断地重组,不仅经历了多次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且经历了反复的艺术加工过程,在经过了这样的创作过程以后,一些主要的象征符号成为大众接受的符号,象征艺术也已经是人们接受的艺术,人们通过这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心灵的沟通与文化的交流。彩陶的象征性思维方式不仅影响了新石器时代艺术发展的轨迹,而且至今还在左右着艺术家、文化人的艺术思维模式。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传统文化下肌理装饰的特征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3、肌理装饰的寓意性
在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中,“寓意”是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在中国民间各种各样的图案装饰中,传统吉祥图案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有深刻的“涵义”。其表现法大致可归纳为谐音、寓意和符号三种。寓意:借一件物体或一组画面暗喻美好的事物,如:“四合如意”──由四个云卷状的如意头组合而成的图案,象征事事如意,四合即四方之 意;“万事如意” ──由两只玉如意和万字格底纹组成的图案,万字格寓意万事;“凤戏牡丹”──凤凰转头相迎盛开的牡丹,凤为百鸟之王,牡丹为富贵之花,寓意富贵吉祥。还有以鸳鸯──寓意夫妻恩爱;白头鸟──寓意夫妻白头到老;松、鹤、龟──寓意长寿;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寓意品德清高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都要人相信有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要求人修身养性,追求至善至美,然后达到幸福的永恒。因此常常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他们笼络人心,消弥人民反抗情绪的工具。历朝历代或独尊儒术,或三教并立,而渗透着传统文化思想的吉祥图案也被统治阶级用来表现荣华富贵,天下太平。下面我根据各个朝代的吉祥式纹饰,简要地介绍部分朝代的陶瓷器皿肌理装饰的寓意性。因牡丹素有百花之王的称号,又象征着富贵繁荣,唐代的武则天和清代的慈禧都酷爱此花,于是便有龙凤牡丹,凤穿牡丹图案,展现在陶瓷上的牡丹纹样有的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有的两枝相互环抱,有的花叶纷披,俯仰有致,姿态各异,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在乾隆时期,为歌颂升平,由牡丹花和其它各种花朵组合成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图案,以百花呈瑞的寓意成了乾隆朝粉彩花卉的主要题材。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一些反映科举的图案,诸如“马上封侯”、“五子登科”、“官上加官”也盛行起来。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扩展,饰有吉祥纹样的陶瓷已成为习惯化了的,并能默默地为人们所接受的艺术语言,成了可以和我们对话的精神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