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中 茹萌
自2008年农业部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工作以来,新乡市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实现了产量、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高产创建成果,新乡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科研优势,通过创新工作目标、加强农科企协作、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科技支撑等措施,大规模、高层次、全方位推进高产创建,并取得显著成效。
1创新工作目标扩大创建规模
除认真完成部、省下达的15个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建设任务外,新乡市创新工作目标,实施小麦高产创建“369工程”,即建设30个单产600kg/667m2以上的万亩高产示范方,60个单产550kg/667m2以上的整建制推进高产乡镇,90块单产700kg/667m2高产攻关田。高产创建总面积达到12万hm2,占总生产面积的35.6%。特别是在辉县市南环路孟庄镇高村-胡桥办事处三小营段、辉薄路北云门镇南姚固-冀屯镇宪录村段,形成了长达50km的高产创建示范带,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1年5月28日至6月3日,新乡市农业局组织专家对全市小麦高产创建进行了测产验收。30个万亩示范方、61个整建制推进乡镇、92块高产攻关田全部达标。其中,长垣县浦北办事处万亩示范方平均单产达到628kg、667m2;一块攻关田创造了单产788.2 kg/667m2的奇迹,创全市乃至全省高产新纪录。通过高产创建示范带动,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466.4万t,较2010年增产4.39%。
2农科企协作形成创建合力
国家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实施以来,新乡市通过小麦良种补贴统一供种的优势,形成了新麦26、郑麦366、西农979为主导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结构,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栽培,品质可与美麦、加麦媲美。2011年,新乡市小麦良种补贴采用现金形式直接补贴农户,对进一步提高小麦品质的一致性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确保小麦高产创建不影响、用种质量不下降、创建规模不减小,新乡市大力加强农、科、企协作,积极探索高产创建新模式。首先,由政府筹措资金,整合高产创建、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资源,形成高产创建合力。其次,农业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督查,以及地块、关键技术的落实。第三,由市农科院研究制订配套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最新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并授权种子企业统一供应种子。第四,实行“订单生产”。属于种子繁育田的由种子企业与农户签订种子繁育收购合同,生产商品粮的农户与粮食收贮企业签订商品小麦收购合同,合同收购价均高于市场价格10%以上,从而增加了种粮效益,提高了群众参与高产创建的积极性。
3.标准化生产提升创建内涵
从20世纪末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到现在,新乡市小麦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把小麦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该市以延津县为试点,以小麦高产创建为抓手,示范、带动、推进小麦标准化生产。一是建立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成立小麦高产创建标准化生产领导小组,建立了县、乡、村、户4级生产管理体系,采取“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有机、绿色食品技术标准规定的规程操作。二是建立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农户在产品出售后10日内提交基地办公室存档,完整保存3年;建立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定期公布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建立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建立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实行连锁配送和服务。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农业部门与工商、质检部门联合执法,对经营种子、化肥、农药的门店和企业严格排查,严禁不合格种子、化肥、农药流入市场。四是加强技术指导。认真落实关键技术,提高科技入户率、规模化种植率、标准化生产率。五是搞好认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认证,与农户签订收购订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成立有机小麦产业协会,示范带动周边地区标准化生产。
4强化科技支撑夯实创建基础
一是加强栽培模式研究与推广。近两年来,由于天气影响造成新乡市夏粮收获时间延迟,继而影响秋种和秋收。特别是2011年,夏粮收获较常年延迟12天左右,给秋粮生产带来一定压力,加上秋作物生长后期阴雨低温天气延续15天,造成部分地块玉米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减产严重。针对这一情况,该市加强小麦一玉米轮作栽培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小麦改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播种,秋作物改麦后直播为麦垄套种。并筛选、推广生育期短的农作物品种,合理协调夏、秋作物生育期矛盾。二是建立农科教会商机制。新乡市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师范大学院的驻新优势,大力推进农、科、教一体化,科研部门加强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的研究。农业部门负责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农科教加强会商,共同论证高产创建实施方案,一起研讨农作物田间管理技术措施。为实现高产创建目标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强化技术宣传和指导。首先,集成推广了土壤深耕、测土配方施肥、缓释肥、病虫害统一防治、良种良法等实用技术。特别是土壤深耕措施,实现耕深25cm以上,3年轮耕一遍的目标,有效提高耕层深度。增加了小麦抗倒伏能力,据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增产幅度可达10%以上。其次,深入开展科技人员包村活动。从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抽调科技人员千余人,实行分片包干,在关键季节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群众抓好田间管理,采用电视专题节目、发放技术明白纸、现场培训等形式强化技术措施落实,从而提高了农民群众科学种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