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华
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邀请,省农委市场信息处派员随农业部组团,于2011年11月24日~12月4日赴法国和意大利就FAO和OECD的农业市场预警系统和农业展望工作进行了考察,并参加了在法国巴黎OECD总部举办的全球农业论坛国际会议。
考察期间,代表团就农业市场预警系统机构设置、工作机制、数据获取、加工分析和预警展望模型等有关工作与FAO和OECD进行了认真讨论与交流,实地考察学习了上述两个国际机构的农业市场预警工作情况,在全球农业论坛上了解倾听了世界各国开展农业市场预警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方向。农业部还就“加强中国农业市场监测和农业展望能力”合作项目的实施计划安排、成果产出和合作方式等与FAO进行了深入研讨。通过此次考察学习,了解FAO和OECD以及有关世界各国在农业市场预警监测和农业展望方面的基本做法,学习了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对农业市场预警工作的认识,为做好今后我省农业市场预警工作将发挥重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1.关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农业市场监测预警与展望
1.1 FAO市场预警及农业展望 FAO农业信息监测与农业展望工作主要由经济及社会发展部贸易及市场司和统计司两个司负责。贸易及市场司主要负责各国(地区)农产品市场动态数据的采集、农产品市场监测分析、食物安全早期预警,以及短期市场监测分析报告《食物展望》(每年2期)、《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每年4期)、《全球食品价格监测》(每月1期)、《FAO食品价格指数》(每月1期)等和中长期市场分析报告《OECD-FAO农业展望》(每年1期)、《农产品市场形势》(每1~2年1期)、《全球前景》(每5年1期)等报告的撰写。2008年贸易及市场司进行机构改革,将原来的4个处改为9个组,分别负责早期预警、产品分析、贸易分析和农业展望等,目前该司有工作人员70余人。统计司主要负责各国(地区)农业生产、消费、贸易等历史数据的采集、年度供求平衡表的编辑、统计年鉴的编写和FAO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目前该司现有工作人员50余人。上述报告的形成,主要通过数据收集、加工、分析和发布等过程。
在数据收集方面,统计司每年3、4月份向各国统计机构发送国家调查问卷所反馈的信息,各国的统计年鉴和公开出版物,各国官方网站、联合国或FAO其他部门统计的数据,一些国际或地区性组织如欧盟的统计数据,一些权威性研究机构的数据,其他来源还包括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统计司的数据是侧重于数据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但数据通常滞后,更新速度较慢。贸易及市场司主要借助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集各国作物生长情况、作物产量、干旱、植被变化及其他农业相关信息。同时,在农作物收获的关键季节,向世界各国派出调查组,通过走访当地统计、农业等部门和实地查看作物长势,获取各国人口、气候、作物产量、单产、价格以及政策等方面数据。贸易及市场司的数据侧重于动态性和时效性。
在数据加工方面,统计司和贸易及市场司都以各国平衡表为基础。平衡表内容一般包括期初库存、产量、进口量、出口量、食物消费、种子消费、加工消费、饲料消费、期末库存等指标。在编制平衡表的过程中,统计司和贸易及市场司之间,以及司内部之间,不同方面的专家均参与讨论,然后以各国平衡表为基础,汇总全球的供需平衡表。
在分析和发布方面,实行三项工作机制。一是产品分析师与地区分析师互相配合的分工协作机制。产品分析师重点关注所负责产品生产国家的供需变动情况,一般每种产品有2个人负责,一人侧重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审核,另一人侧重产品报告的撰写和与地区分析师及其他专家交流讨论,相互校正双方数据。地区分析师重点关注所负责国家的主要农产品供需变动,并在必要时进行实地调查,与产品分析师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交流讨论,编制各国的供需平衡表。例如,在《食物展望》报告中,产品分析师是核心,地区分析师辅助完成;在《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报告中,地区分析师是核心,产品分析师辅助完成。二是以供需平衡表为基础的监测与预警分析机制。产品分析师编制各国的供需平衡表,在此基础上与地区分析师交流讨论,结合各国的人口、气候、温度、降水、价格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对供需平衡表加以调整。产品分析师负责《食物展望》中的产品市场分析、报告撰写和汇总,地区分析师负责《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中地区市场分析、报告撰写和汇总。三是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发布机制。报告形成后大多数以英文、中文、意大利和法语版出版,不仅以图书形式发布,还在FAO官方网站上公开发布,报告内容可以免费下载。
1.2 OECD市场预警及农业展望 OECD农业与贸易理事会是开展农业信息监测与农业展望研究的主管部门,该理事会下设的农业与食品市场贸易部是开展农业市场信息监测与展望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每年与FAO联合发布下一个10年的农业市场预警和展望报告,即《OECD-FAO农业展望》。该报告将深度评价分析世界农业生产、消费、贸易、库存和价格的市场情景。
《OECD-FAO农业展望》编辑制作周期每年是固定的。一般从当年9月份开始,至第二年的6月份正式发布。主要工作步骤是发放国家问卷,调整国家模块,整合国家模块,基期分析预测,调整分析结果,形成展望报告,全球公开发布等。在《OECD-FAO农业展望》编辑制作中,国家调查问卷是一个重要环节。2008年以前,中国和俄罗斯都没有参加调查问卷。2008年起,俄罗斯开始成为经合组织Aglink模型组成员。经合组织Aglink模型中的中国模块,大多数历史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也有部分来自美国农业部以及美国奶业协会,生产成本数据来自美国普度大学的GTAP模型,甜料数据来自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德国统计分析机构FO Licht,宏观经济变量来自世界银行。
《OECD-FAO农业展望》报告主要使用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开发的Aglink-Cosimo模型进行分析预测。这个模型是一个局部均衡模型(仅考虑农业部门),同时也是一个动态模型和政策分析模型。其中,Aglink模型属于经合组织,Cosimo模型属于FAO。经合组织Aglink模型的使用者主要是各国的农业部或国家级研究机构,模型使用者通常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讨论模型相关问题,评论模型性能,提供模型维护、模型改善和网络发布的建议。Aglink模型包括的国家有:9个为OECD成员国或国际组织(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15国、欧盟12国、日本、韩国、墨西哥、新西兰、美国),4个非OECD成员国(阿根廷、巴西、中国和俄罗斯)。Aglink模型包括的农产品有:谷物(水稻、小麦、大麦、玉米、燕麦、高粱、黑麦等),油料作物(大豆、葵花籽、油菜籽及菜籽油、豆油、葵花籽油、椰子油、棉籽油、花生油、棕榈油、棕榈仁油),糖料作物(原糖和白糖、糖蜜、果葡糖浆),生物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畜产品(牛肉、猪肉、禽肉、羊肉、禽蛋、奶类)和水产品。
2.关于农业市场信息系统的启动及其工作机制
近年来,全球粮食短缺和价格危机突显了市场信息、数据库和粮食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弱点。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物价攀升、通货膨胀加剧了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矛盾,甚至引发了社会动荡。为解决上述问题,2011年6月,首届二十国集团(G20)农业部长会议在巴黎通过了《关于粮食价格波动与农业的行动计划》,并在加强农产品交易监管、增加市场信息透明度和控制粮价波动以及应对饥饿等问题上取得了进展,各国在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上都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首届G20农业部长会议还就建立一个汇总食品产量、消费量及库存信息的全球性数据库达成一致意见,提出旨在提高食品市场透明度、吸收现有系统资源、减少食品价格波动的新的信息系统,即农业市场信息系统(AMIS)。为落实G20农业部长会议后续行动,2011年9月15~16日G20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了启动会议,就AMIS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及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磋商,并就建立AMIS秘书处、信息组和快速反应论坛达成了共识。2011年11月28日全球农业论坛国际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回顾了AMIS的成立背景,讨论了AMIS的投入与产出、国际政策协调及当前AMIS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为尽快让世界认识和了解这个新诞生的AMIS,G20还专门建立了AMIS官方网站(www.amis-outloo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