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连荣
一、父母给孩子的爱
1.对孩子的爱,应是有要求的爱
父母长辈爱孩子,一方面应使孩子感受到:父母长辈是多么的疼爱我,我是多么的幸福。同时,家长要给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父母长辈帮助孩子洗衣服时,可以请孩子帮助搬凳子、端水,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做这些事,孩子会体会父母长辈的辛苦,从而学会爱父母。
2.对孩子的爱,应是有分享的爱
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是因为孩子觉得分享就会使他失去他所得到的东西。作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有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在家里,家长还要教孩子给家人分东西。例如:当父母买回点心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让孩子分点心,先分给老人,再分给父母,最后才是孩子自己的。当孩子分东西给家长时,家长应高兴的接受下来,并表扬孩子真懂事,让孩子养成有好东西与大家分享的良好习惯。
3.对孩子的爱,应是注重情感的爱
孩子因为年小体弱,生活上一般需要父母给予照顾。有些家长便把对孩子的爱狭义的理解为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用物质上的满足,来表示自己的爱,以至于不惜自己节衣缩食,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却忽视了如何从情感上给孩子以爱抚、同情、体贴和鼓励。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的“养”,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这就会导致孩子情感体验贫乏,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现麻木、无知的状况。所以,父母长辈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及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
二、孩子期望中的好父母
一般来讲,孩子都喜欢关心、体贴、和蔼可亲、爱护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最反感的是严厉粗暴、修养差、不通情达理的父母。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孩子最喜欢的好父母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特点:
1.不摆父母架子,理解尊重孩子
好父母既是孩子的保护者,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他既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又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好父母是平易近人和宽容大度的,他是孩子心目中能够依靠的一座大山。父母的豁达、开朗、诚恳、宽厚,能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倾诉机会,当他把心中的苦恼全部告诉父母时,会感到父母宽阔的胸膛是那么温暖、舒适、安全,更激起了孩子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孩子最渴望父母能真正走进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从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可惜很多父母并不懂得这一点。他们只关心孩子的生活、成绩,却不去了解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2.善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罗素在《婚姻革命》中说:“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弗洛伊德也说:“一个为父母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夫妻恩爱,父母对孩子慈祥和挚爱,就会在家庭中造成融洽温暖的心理气氛,这样的家庭心理气氛必定会成为孩子身心发育最深厚的土壤。孩子得到关心和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就会心情愉快,身心皆健;反之则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而营造温馨融洽的家庭气氛其主动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父母手上。父母的热情、幽默、机智、大度、活力、爱心、富有生活情趣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催化剂。父母对孩子的抚爱和关怀,势必会毫无遗漏地流入孩子的心田,深深印在孩子的心间。爱,是永远也不会被忘记的。根植于“父(母)子情深”基础上的家庭教育,其作用力也许是其他任何一种家庭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3.杜绝十种言行
好父母应是通情达理而不应是“厉害”的。厉害只能意味着蛮横、粗暴、无知,它只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反感和恐惧,而成为拒绝教育的阻抗力量,给父(母)子(女)关系带来隔阂,并印上父(母)子(女)感情交流的阴影。下面这十种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言行则应该永远从好父母的世界中消失。
(1) 恶言:傻瓜、说谎、无用的东西。
(2) 侮辱:你简直是个废物。
(3) 责备:你又做了错事,真是坏透了。
(4) 压抑: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6) 威胁: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7) 哀求: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 抱怨: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9) 贿赂: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自行车。
(10)讽刺: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
良好的形象不是指长相的俊美,而是是否具备了作父母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状态,要知道孩子对父母的模仿学习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陈旧观念和不良习惯容易被孩子习得,而父母良好的性格品质将使孩子受益一生。为此,父母应当经常调整自己,总是以理智、通达、自信、积极的状态站在孩子的面前。
4.真正关心和赏识自己的孩子
好父母不仅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成绩、能否考上重点中学或者大学等,而且对孩子的心理、思想、个性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他改掉缺点。
但不少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些心理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的目光赞美自己孩子的优点,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弱点,更可怕的是处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去比自己孩子的短处。一位初三男生说:“我爸妈老说我不好,动不动就拿我跟他们同事的孩子比:人家某某考了一百分,你怎么就考八十分?人家初一就入团了,你都初三了还什么都不是!人家这次期末又是全班第一!后来我对他们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你们给某某当爸妈去吧!”孩子需要鼓励,需要肯定,需要赏识。父母用别的孩子作例子为自己孩子树立榜样,目的在于“激将”,而事实上却易导致孩子自信的丧失和崩溃,产生自卑心理。
5.给孩子过大压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由于心理年龄特征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成人的高要求,因而常受到成人的否定。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它不仅使孩子得不到积极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会,反而时常经历失败,使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而走向自卑。
好父母,就应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照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千万莫硬性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要求,还要注意给孩子减轻过重的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