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何以成为社会流行病?

2012-04-29 00:44张鸣
百科知识 2012年1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张鸣

心理医生告诉我们,现阶段中国人最大的心理问题,是焦虑。据统计,我国15岁及以上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约为17%,其中抑郁症患者约为5%,焦虑症患者约5%,药物、酒精等物质依赖症患者约5%。还有消息说,50%的人不同程度地有焦虑症状。富豪焦虑,穷人也焦虑。城镇居民焦虑,农民工也焦虑。民众焦虑,大学生焦虑,官员更焦虑。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就没有不焦虑的。连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也天天做发愁状。眼下,愈演愈烈的精英外迁风潮,跟焦虑也不无关系。

焦虑的背后,其实是不安。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到今天,最缺乏的是安定感。

社会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一个完全可以预定的生活,安定感是最强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虽然贫穷,生活单调,但安定感却比较充足。因为在那种社会,人生下来能做什么,基本上就已经确定了。类似于封建制一样。士恒为士,农恒为农,工则恒为工。人人都生活在一个个单位里,不能越出雷池半步。改变身份和命运的途径,除了当兵,就是上大学,而上大学,还有一段中断了。人们无需担心市场的变化,使自己的产品价格暴跌或者暴涨,也无需操心市场的变化,让自己的投资血本无归。没有炒股,没有炒楼,没有放贷和收贷。小孩到哪儿去上学,都是固定好的,无需操心择校。大学毕业去哪里,也是定好了的,自己操心也没有用。在这样一个一出生就可以预计一生状况的年月,人生的每一步,都有人给你设定好了,只要亦步亦趋跟着走就是。人生富贵贫贱,都是一定的,从生活到工作,都无需自己操心,操心也没有什么用处。这样的社会,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可以焦虑的,反正无非是穷。但穷大家一起穷,产生不了什么焦虑。

一旦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就都变了。人是富裕了,但不安定感却成倍地增加。投身于市场的人们如此,市场外的人,也如此,似乎人们突然之间变得无法判定自己明天会怎样。好像一夜之间,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未知数。

市场经济,就是有着比计划经济更多的不确定性。在任何国家都一样。西方很多经济学家都喜欢预测经济的走向。但即使经济学的大牛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经常预测错误,有时甚至错得很离谱。市场经济的不定因素实在太多太多,生产状况、工人罢工、原料供给、天气、灾害。战争、政治变幻、人事变动,所有的事情都可能成为影响市场的因素,让股票涨跌,物价起伏。有人发财到数钱数到手抽筋,有人则破产跳楼。处于市场高端的人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低端的生产者,尤其是个体生产者,影响也很大,老板破产,工人失业。这样的波动,曾经是人们搞计划经济的最初动因,但是,真正实践了计划经济之后,发现情况更糟,人是安定下来了,但生产甚至生活的积极性也没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变成了短缺经济、凭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严重缺失,人人都不满意。试验的结果,结论是还得搞市场经济,于是中国人又转了回来。

搞市场经济,一定的焦虑感是免不了的。凡有得处,必有所失。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起飞,其实掐头去尾,只有十几年。在这十几年工夫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变成了世界第二。一些沿海的大都市,硬件的建设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中国的基础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民航、通讯、网络,突飞猛进。一年的发展,顶上过去几十年,上百年。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一百多年的近代史,从来没有过今天这么迅猛如此之快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人们的环境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今天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跟我们正处于转型、变化过于迅猛有关,也跟我们在转型中没有及时跟上软件的建设有关。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是从封建时代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没有经历过我们这样大幅度逆方向‘的转型。过去时代留下来的宗教还在,社会也在过渡中,适应了市场,存在很多自由组织的团体。而且,非常关键的是,他们在过渡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法律意识,国家的法制也比较健全。同时,经过几百年的建设,市场跟法治有了紧密地结合,市场规矩是完善的。在市场的种种不安定因素中,基本上不存在欺诈的内容。市场中人的彼此信任度比较高。诚信比较普遍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交易成本,让人们不必在验证身份、兑现保证、防止被欺诈等方面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市场中和生活中遇到问题,产生了焦虑,甚至破产了,一方面有社会的保障体系在,不至于马上陷于饥馁,另一方面精神上还可以从教会和教友那里得到安慰。再大的焦虑,也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社会存在自我救济的渠道。

然而,现在的中国,这一切似乎还都没有,即使有也还是很缺乏。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还没有完全建立,一个小康家庭,很可能因为有人生病或者一次交通事故而陷入赤贫。我们的社会,对人们精神的慰藉有限,组织帮助救济更有限。多数的民众,甚至连旧中国时就有的因果报应、死入地狱观念都没有,连鬼神都不大信,过去强烈的彼岸观念,已经荡然无存。求神问卦的人多了,但基本的宗教信仰和理念,却缺得一塌糊涂。整个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道德被瓦解了,但基于宗教和传统儒家的信念,也没有建立,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统治人们心灵的,只有金钱。一旦在捞钱方面受挫,就会马上心灰意冷,而在捞钱的过程中,由于既无法律观念,也无宗教意识,什么违法缺德的事都敢干,所以内心的焦虑,也是不可避免的。

严格地说来,虽然我们已经以市场经济白许,但市场并没有完全成型,基于市场的秩序还没有建好。政府在市场中既是裁判,也是运动员。那只看得见的手,总是公开出来操纵一切。市场对法治有强烈的依赖,但法治却不能回应这种依赖,整个社会的规则,还没有走上法治的轨道。压抑欲望已久的人们,发财的冲动却又异常强烈。所有人都想越轨行事,发了财的人,合法性不足,没发财的人,受剥夺感增强。贫富之间和官民之间,既缺乏市场、的约制,也缺乏法律的调整。贫富贵贱,所有人都角色错位,无法各安其位。即使发了大财,身处高位的人,也不敢预期自己日后会怎样,一旦栽了,会不会受到法律公正的对待。身居低位的人,要想升上去,却找不到一个规矩的路径。已经有权有钱的人,特别想垄断这样的好处,拼力阻挡下面人们的上升,而且真的就能挡得住。从前上大学还是一个农村孩子跳龙门的机会,现在这样的机会,也变得十分渺茫。社会缺乏必要的秩序,上升的秩序、转身的秩序、裁判调停的秩序,都没有完善,甚至缺位。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对什么都不信任。人们对自己的人身没有安全感,不知道哪天会吃了毒食品死掉,进了医院被医生坑死。对自己的财产没有安全感,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夺走,被通货膨胀消解,即使买了房子,也不知道哪天就被拆了。对自己的孩子,也感到心神不宁,他们被强制只能生一个孩子,却不知道怎样教育独生子女,从幼儿园就开始的竞争,在教育部门和商家的联合操作下,已经变得非常残酷,家长和孩子都焦躁万分,生怕自己的孩子被人落下。人们进学校,对老师不信任;上医院,对医生不信任;上市场,对卖家更不信任;进法庭,对法官能否公平执法也不信任。一有官司,双方都在托门子找关系,但问起来,都说找关系不是为了让对方枉法判决,只是求一个公正对待。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缺乏安定感,是必然的。产生焦虑,也是必然的。若要人们不焦虑,把心安定下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设法规范社会的制度和秩序,让人心定下来。首先,政府得带头做好。踏踏实实做服务,言必出,行必果。不要总是浮夸,总是吹大气,承诺了不兑现。自己剥离那些不切实际的宣传和口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争取早日把行政过程透明化公开化,政府官员的收入也透明化公开化,尽旱挽回民众的信任。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China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中国计划经济演变史
——《筚路蓝缕:计划经济在中国》评析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