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交通极不发达,各地人员往来极为不便,自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建立了相应的沿途接待制度,由地方官府设立“驿站”,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服务。到了唐代,公务往来日益频繁,这项制度也目臻完善,形成了数量众多的“驿馆”。这既为官员因公出差这种日常的行政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对官员的优待,进而演变为一种特权。宋元时期大致延续了唐代的政策。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法令对某些特权者进行了限制。他命令“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明示大小官员“不得擅乘驿传船马,违者罪之”。然而到了明中叶以后,由于朝政腐败,各地政府不堪重负,迫使明朝政府三次对驿馆管理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可惜,一些高官子弟照样在自己的旅途中作威作福,超范围、超标准接待十分普遍,成为明朝吏治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
“朋”“友”含义各不同
“朋友”一词,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最常用的字眼,在我国古代,“朋”和“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朋”在古代是一个货币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元角分。“友”在甲骨文中就是把两只右手合在一起,表示两个^握手的意思。尽管“朋”“友”两字各有所指,但大家用起来往往把它们连在—起。如《论语》:“与朋友交。”这里的“朋”“友”已不分彼此,互为—体了。
秦皇岛发现北齐时期长城
秦皇岛长城协会专家近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北港镇境内发现一段长4.5千米的北齐(公元550年至577年)长城遗址。墙体墙根、马道(已经坍塌)、垛口的痕迹明显,山峰高处有烽火台残基4处。专家认为,这段长城的发现,对破解北齐长城人海之谜和研究当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是最早用蒙古文记录天象的朝代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专家最近对有关元上都史料研究发现,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蒙古文记录天象的朝代。据介绍,元世祖忽必烈在元上都即位后,为使国内各民族有统一的书写文字,命国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新文字。1269年,新字造成,推广使用,元代天文科研机构——上都司天台也开始用蒙古文字记录天文现象。
“打春”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打春”一说源于宋代,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人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这里说的是,立春那一天,宫廷和府县都举行用鞭子象征性地抽打耕牛的仪式,以表示大地解冻,春耕即将开始的意思。南宋庄绰在《鸡肋编》也记叙了立春那天“打春”的活动,但打的不是真牛,而是人们用泥巴雕塑的土牛,州县官吏“执鞭击之,以示劝农之意”。后来虽然“鞭牛”之习渐渐被废除,但“打春”之说却留传至今。
古代辞职一般选择什么时间?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从当官的到打工的,主体实行的都是“年薪制”。为了解决“年薪制”带来的问题,需要完善工资制度,如在辞职和跳槽的时间上,都会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南朝宋政权以前,辞职前结算工资时间一般以“芒种”为标准,相当于现在每年的6月5日、6月6日前后,如果在芒种前辞职,则其一年的工资(俸禄)悉归后任和替岗者。到了唐代,则将结算时间固定在当时每年的5月5日。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进士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所记,“淮例,替人五月五日以前到者,得职田”,说的就是这事情,即在5月5日以前上岗的,可领全年工资,否则不可以。这样,会算帐的便会赶在这日前辞去旧职,去新单位报到。据此可以看出,古人辞职最划算的时间在年中,而不是现在流行的年底辞职。
“牛鬼蛇神”最初被膜拜
牛鬼蛇神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杜牧的《李贺诗序》:“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幻荒诞也。”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虽只活了27岁,却才华横溢,号称“鬼才”。杜牧给李贺诗集作序,为了形象地说明李贺诗的这一特色,便用“牛鬼蛇神”作比较,指出即使是长着牛头的鬼和有着蛇身的神,也比不上李贺描绘的境界虚幻荒诞。在我国古代,牛和蛇在人们心中一向地位很高。牛象征勤劳坚韧的精神,蛇则是华夏民族早期崇拜的图腾标志。牛头之鬼和蛇身之神,都是正面形象,人们是把它们当作偶像加以顶礼膜拜的。由此看来,在我国古代,坏人还没有资格被喻为“牛鬼蛇神”。
古代卫生纸
早在现代卫生纸发明之前的古代社会,人们就开始使用五花八门的“简易卫生纸”,如莴苣叶、碎布、草叶、可可叶或玉米叶。远在北极的因纽特人夏季使用苔藓,冬天就以雪代纸。沿海居民的“卫生纸”也极具地域特色,贝壳和海藻就是大海赐予他们的“卫生纸”。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已设计出世界第一款如厕专用卫生纸。到公元16世纪,中国人使用的卫生纸在今天看来着实大得惊人,足有0.5米宽,0.9米长,但是,如此奢华的卫生纸当然只有皇帝朝臣这样的特权阶级才用得起。
“衙内”原是官名
唐末、五代以及宋代初年,各地方割据势力——藩镇,都设了掌管警卫的官员,有“衙内都指挥”、“衙内都监”、“衙内都虞侯”等。其职多由长官的子弟担任。宋代以后,世俗相沿,人们就称官家子弟为“衙内”,这已经不再是官职名称,而是像“王孙”、“公子”一样的称谓了。
古代的检举箱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曾经叫工匠铸铜为“匦”。铜匦是一个方形铜匣,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一门,可进不可出。东面称廷恩匦,喻仁义,有希望得到官爵的信件投至此门;南面称招谏匦,喻忠信,有言朝政得失及直言谏诤的信件投至此门;西面称之为申冤匦,喻公平,有鸣冤叫屈的信件投至此门;北面称之为通玄匦,喻聪智,有玄象灾变及军谋密策的信件投此门。这种类似邮局的信筒,还分为本市、外埠投信,以便于分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