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腾
袁世凯执政期间,一些文人拍他的马屁,说袁世凯是明朝著名政治家袁崇焕之后,实是无稽之谈,但项城袁氏源于汝南中原望族则是有充分根据的。
项城位于黄淮平原南端,河南省的东南部,淮河重要支流颍河上游,与安徽北部相接。这里远离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不便,东距沈丘县城30公里,西距上蔡县城60公里,南距新蔡县城55公里,北距陈州府城60公里,东南距安徽阜阳县城110公里,东北距安徽太和县城75公里,距离河南开封200公里。项城土地广阔,“东西广70里,南北袤110里”。地势低洼,土地贫瘠,旱涝灾害频繁,人民生活困苦,“户繁地瘠,力耕者仅足自给”。民风朴实,“习性敦厚,喜勤尚农,婚不计财”,“不务蓄积,性刚任气,耻下人”(民国《项城县志》卷五《地理志》)。后来捻军在这一地区兴起后,淮军也不断从这里补充兵员,这里成为厮杀的战场不是偶然的。
袁氏在项城的始迁祖名叫袁持衡,袁世凯是其第13世孙。明初袁氏从汝南郡汝阳(今商水县西南)迁至项城年湾村(今属老城乡),这是项城袁氏家族最初的居地。后来袁氏在项城几经迁徙,袁持衡的孙子袁步月率儿子袁学诗、袁学礼迁至秦波村(今属永丰乡秦波村),这是袁氏生活极为艰难的时期。袁学诗去世后,其子孙举家由秦波迁至袁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袁持衡的第八代孙袁志恭时,袁家才发展到“殷实富户”,有了自己的田产,《项城袁氏家谱》就源于袁志恭。到袁志恭的曾孙袁甲三发迹之后,又举家迁至项城水寨南五里的骡马张村,因袁家的迁入,骡马张村遂更名为袁张营村。袁家的最后一次迁徙在道光年间,迁至袁张营村东二十余里的石腰庄。咸丰七年(1857年)为抵抗太平天国、捻军而修寨,石腰庄于是更名为袁寨,袁寨后来成为袁氏家族居住的中心(《袁世凯和项城袁氏家族》,载((项城文史资料》总第十辑,第108~110页)。
项城袁氏有文字记载清晰可考的,袁世凯以上有5代,据清末丁振铎编纂的《项城袁氏家集》记述,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的“曾祖父志恭,祖父九芝,父耀东。三世以公贵,累迁至一品”(《项城袁氏家集·端敏公集·家传》)。关于袁志恭的事迹很少。袁九芝,“字瑞茎,别号湘浦,温恭孝友,处邻里谦和忍让,虽以非礼犯之,不校(较)也。其厚德至今里党犹称道之。拓田三顷,余子四:长利振,次耀先。耀南字丽中,端厚有父风。耀东字海门,端敏公甲三之父也”(民国《项城县志》卷二十四《人物志三》)。
袁耀东,袁世凯的曾祖父,庠生,“授徒里中”,年未四十,“勤学赍志而殁”。生子四:树三、甲三、凤三、重三(《项城袁氏家集·端敏公集·家传》)。
袁树三,袁世凯祖父,庠生,与其弟甲三“教授乡里,及门者率相厉以行”。他在诸弟心目中威望很高,二弟甲三曾说:“吾辈少孤,赖吾兄教养成立。”(《项城袁氏家集·袁氏家书》卷一)树三亦不遐寿,年逾三十而逝。有子二:保中、保庆,由叔父甲三教导成人。
袁甲三(1805~1863年),袁世凯的叔祖,袁氏家族的辉煌与他有直接关系。甲三字新斋,号午桥,由一名儒生成长为咸同年间的督抚大臣。甲三为道光十五年进士,以主事分发礼部。道光二十年补官,道光二十三年充军机章京,道光三十年擢江南道监察御史。太平天国起义后,佐工部侍郎吕贤基赴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中屡立战功,升任署理安徽布政使。1861年率军全力剿杀捻军,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漕运总督。1863年病死。(《项城袁氏家集·端敏公集》卷首,《国史本传》)袁甲三是与曾国藩齐名的清室功臣,死后清廷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袁甲三服官中外二十余年,平日刚正不阿,体用兼备,虑事精详,驭军严正……将士用命,屡战皆捷”(《项城袁氏家集·端敏公集》卷首上,(《上谕》)。曾国藩在为他撰写的墓表中,充分肯定了他在绞杀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中的功绩,曾国藩说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平定太平天国的胜利,原因之一就是袁甲三镇守临淮,使他无北顾之忧。(《项城袁氏家集·端敏公集》卷首下,《墓表》)
袁甲三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中立功,成为清政府的大员,他的子侄辈跟随他南征北战,同样因功而步步高升。袁甲三长子袁保恒(1826~1878年),字筱坞,是“保”字这一辈分中职务最高的,二十一岁举人,二十五岁进士,翰林院编修。后来随父袁甲三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屡立军功,官至头品顶戴刑部左侍郎。还曾做过李鸿章淮军翼长,助左宗棠西征办理粮台(《项城袁氏家集·文诚公集》卷一)。
袁甲三次子袁保龄(1841~1 889年),字子九,十四岁生员,十九岁举人。后随父军中与捻军作战。官至二品顶戴内阁中书侍读,光绪七年(1881年)以后,长期协助李鸿章办理北洋海防(《项城袁氏家集·阁学公集》卷一)。
袁保中(1823~1874年),字受臣,袁世凯的生父,袁耀东一支的长门长孙,秀才出身,捐过同知。他没有随叔父袁甲三征战,也没有出仕为官,主要在家经营家业,照顾老幼。地方不宁时,在本村筑寨堡、练乡团,保护乡里,恪守礼教。同治十三年,他在叔伯兄弟袁保恒的支持下,主持编修完成袁氏家族搬迁项城后的第一部《袁氏家谱》,并铸于铁牌,镶嵌在袁阁村袁氏家祠中,这就是著名的袁氏“铁牌家谱”,是研究项城袁氏的最早谱史资料。袁保中有子六:世昌、世敦、世廉、世凯、世辅、世彤(《袁世凯和项城袁氏家族》,《项城文史资料》总第十辑,第136页)。
袁保庆(1825~1872年),字笃臣,号延之,谥号中议公,袁世凯的叔叔和嗣父,咸丰八年举人,随叔父袁甲三征战,“督带团练,历著战功”(民国(《项城县志》卷三十三《人物志二》),官至江宁盐法道。因常年在外,逾四十尚无子,于是将侄子世凯过继过来。
以上袁氏大家族,袁耀东以下3代,有2个进士,2个举人,4个廪、贡生,就科举功名来说,袁氏家族已经很荣耀了,在当地是很少见的。官职方面,既有总督,又有侍郎、道员。这个家庭,耕读传家,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这样的家庭在项城乃至整个北方都是不多见的。
袁氏家族除了男性之外,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女人,即袁世凯的曾祖母郭氏。郭氏是淮宁郭如挺之女,袁耀东之妻,后母以子贵,诰奉一品太夫人。她在丈夫袁耀东英年早逝后,不仅尽心操持家务,“耀东家贫,氏亲操井臼,得堂上欢”,而且还全力督促儿孙读书,颇有成效,“竭力抚孤,艰苦备尝……典钗珥,延名师,晚自塾归,灯火课读,恒夜分不辍,如是者十余年”(民国《项城县志》卷二十六《列女志一》),最终将这个家庭发展至辉煌时代。郭氏是个百岁寿星,其儿子乃至大部分孙子都先她而去。袁氏家族四世同堂,书香门第,家庭和睦,过着吃穿无忧的富裕生活。袁世凯就出生于这个声势显赫的大家族。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