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颜无华 天心相照

2012-04-29 00:44应一平
上海艺术评论 2012年1期
关键词:牡丹水墨笔墨

应一平

读郭线庐的水墨花鸟画,笔意流光中,感到牡丹含笑摇曳、雍容大度,透射欣欣荣光;莲蓬于水色天光间相互辉映,充溢郁勃之气。作者的精神意象因造化中的花卉而由此贯通,靠灵动的笔墨而延展。墨彩华章间,撩起我对历史风华的追思,仿佛遥感烽火相伴的兴庆园内,牡丹竟绽放的浓艳铺张;内廷倾扎的大明宫里,菡萏浮碧池的风动尘香。

郭线庐心仪大自然的尤物,取其一瓢,以花入景,反复玩味、以意化境。表现花王之牡丹,不追逐浮华的光鲜,不摹写灿烂的绚丽,将阅历积淀的美感情思,化为认知意象,由浓妆转为淡抹。先将外表色度弱化,达到天然相宜,营造“风动生气浮”“花影月笼纱”等意境。他心望莲花,赞赏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品格象征,以雅致的图像,宣示主体的精神旨向,以此作为笔墨表现的支点。

中国花鸟画常以直观构图,含蓄表现作品的主题,通过不同造型方式引发观者的再解读。画家独特个性必须暗合传统审美的图式之道。对状物言情的题材而言,依托才情支撑,选择恰当的笔墨语言,需要理性主导形象思维,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观念,注重内涵的精神性。从美学层面看,郭线庐的牡丹及荷花,是寄寓主体审美理想的象征物,也是个体情绪的“介质”,通过“借题发挥”而完成图意表现。其笔墨语言服从于意象造境,在起承转阖中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置,将自我的情感体验融入画面构成关系中,分布巧致,澹然从容,奔放舒达的构图样式蕴含了他的精神情怀,绵绵意绪弥漫在片片花瓣的芬芳里,融化在水色墨痕的流动中,点、线、面流露的心灵印迹,又与传统审美意象气脉相承。

正是他对花卉造像倾注真诚的感受,通过写意演绎,产生起伏跌宕、悠暇无拘的水墨幻象。透过“墨分五色”的氤氲气象,反映作者理性和感性的协调,花枝簇拥中彰显出的趣味性、韵律感,展示被表现物象清真明快的风貌。他约形状物,留意实处虚写,干湿浓淡浑然衔接,尤其淡墨运用上得心应手。所画牡丹承蒙朝露、润含春雨之状,形成他作品风格的一大特色。不管是透明清丽的水墨虚实渗化,还是穿插呼应的花枝安排,匠心独运的“诗化”意象已然浓缩在图像之中,在较为单纯的色相中拓展视域空间,读来颇有意味。

时光荏苒、艺海无涯。从郭线庐的人生经历看,其水墨画积淀非一日之功。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就沉浸其中而乐此不疲,欲罢不能。进入西安美术学院,术业专攻,从未隔断笔砚之缘,潜意识中常与之风云际会。近年巧借设计灵感在与水墨直接相遇,运笔不惑,部分画作信手挥洒,几近画境与诗意的天然相和。

变革时代呼唤艺术的变革,等待中国画的真正兴盛。现实纷繁的艺术观念与样式,愈来愈明显形成对传统艺术“祛魅”之势。由此想到优秀画家的格趣品味,既体现为“吾手写吾心”的造型过程中,真诚自然地体现在笔墨图像里,支撑作品的灵魂;又从选题到立意,展示作者的人格高度、思想境界,而不被当下的流行风潮左右。

诗品曰:“浅深聚散,万取一收”。郭线庐行在途中,朗日相伴,依然探索钻研,不断磨砺。笔耕不止,新作频出。从他目前的创作态势看,以及作品透露出“素颜无华、天心相照”的精神气息,我们相信他会有更多更好的佳作问世。

猜你喜欢
牡丹水墨笔墨
笔墨童年
水墨
“三不够”牡丹节
牡丹的整形修剪
绿牡丹
笔墨厨神
泼尽水墨是生平
笔墨厨神
“牡丹”情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