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来自左右脑的协作

2012-04-29 00:44:03豆欢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创造性

豆欢

摘要:当今的学校教育,大都忽视非言语知识的教育,因而也就忽视了对右脑思维能力(如直觉能力)的开发。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他的直觉方面曾经得到过多大程度的开发,但当今的教育却没有自觉地去发展这个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 无意识心理 言语思维

1 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在这个以语言定向的世界里,很容易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除了有言语思维之外,还有其他许多类型的思维。

我们在审视自己的心理,并对审视中所了解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分析或讨论时,都是用话语来进行的,因而也就忽视了非言语的思维和记忆。而为了使那些明显的间断现象合理化,人们便把非言语思维的结果,全都归因于某种被称作“无意识心理”的神秘存在。当一个人说他“感觉到了”音乐、运动和美术,或者不管是别的什么,那就宛若某种神秘之物。富于创造的人们,很早以前就已领会到“无意识心理”在整个创造性思维中所具有的关键性作用。虽然在美术、音乐和舞蹈方面,创造力往往很少能借助于言语的左脑过程而发挥作用,但大多数创造性工作,却要求直觉思维(右脑思维)和逻辑思维(左脑思维)之间的有效协作。

2 右脑思维的“缺失”

裂脑研究说明,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大脑的两半球,都有其自身独立的意识思维序列,以及其自身的记忆。左脑易于用语词思维,而右脑却直接用表象来思维。尽管人们在生下来时左右脑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但通过某种“训练”过程——尤其是正规的教育,却使它们发展出不同的水平。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教育主要与言语能力的发展相联系。教育学的理论,曾经不断地通过用话语来探讨、反省和展望而得到发展。因此,非言语知识方面几乎完全被忽视是不足为奇的。这不但会导致左右脑的协作关系出现问题,更会影响人们创造力的发展。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习惯于强行使用左脑去对待完全不适宜的任务,这往往不能有效利用左右脑的协作,使得他们在真正需要创造性的职业方面显得无能为力。

3 有创造的人怎样思维

在精确、抽象的各种学科中,创造者在工作中极其依赖视觉思维。这个有趣的结论能从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话语里得到体现。他说:“在我的思维机制中,作为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的那些语词似乎不起任何作用。好像足以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存在,乃是一些符号和具有或多或少明晰程度的表象,而这些表象则是能够予以‘自由地再生和组合的。”形式逻辑的创立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也意识到了表象对于思维的必要性。他在《论灵魂》中写道:“缺乏一种心理上的画面,思维甚至是不可能的。”在一份美国化学家普拉特(Platt)和贝克(Berker)对创造性思维的调查中,83%的化学家声称,他们或经常或偶尔得益于无意识的直觉。弗里德利奇·冯·凯库勒(Friedrich Von Kekule)关于苯和其有机分子是闭锁的链或环的著名发现,就是受到他在梦中看到一些蛇正在咬着自己的尾巴的启发的结果。这个发现就是从神奇的无意识中脱颖而出的。当然,由于凯库勒的逻辑头脑,使他没有仅仅把这个梦看成是一个“有关蛇的梦”而放弃掉,最终才有了这个划时代的发现。这说明,天才的创造性行为,需要直觉和逻辑的通力合作。

4 创造过程

通过实例发现,不管是思想家、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深刻感受:无意识思维即右脑思维在创造过程中起着无比巨大的作用。但是创造过程真如言语描述的那样简单吗?它到底是怎样的呢?

创造过程分为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是指通过收集信息,把问题缩小到一眼就能看出症结;酝酿指以头脑的无意识过程处理问题,在此阶段,无妨偶尔思考问题,但不要求强行解决问题;明朗阶段是意识努力的结果,但也可能是自然而然到来的,这也正是直觉和顿悟产生出问题的可能性解决方案的阶段;最后是验证阶段,则是用逻辑来检验直觉解决的正确性的阶段。这个过程的第一和第四阶段,是明确的左脑的任务,我们在学校期间就学会了完成这些任务。而中间两个阶段并非那么容易,因为它们是与“无意识”过程联系着。如果一个人恰好能学会在这两个阶段,让左脑去做其他的事情,那么右脑往往就会来填补这个空隙。于是思绪便会对问题有所发觉,而且向着某种直觉的解决敞开大门。

5 在教育中实现创造

创造性思维需要右脑和左脑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当前教育中对左脑思维培养的注重和对右脑思维培养的忽视必然对人们的创造力造成巨大伤害。左脑和右脑之间的协同合作,是创造力的真正基础。远离逻辑和结构后的极大自由,能使视觉思维极为有效地产生出很多观念来,但却不可能使它对这些观念作出逻辑的评价。由于许多从明朗阶段产生出来的观念,的确“并非滴水不漏”,因而创造力同样也要依赖于左脑的能力以验证那种看似不错的观念的真实价值,并且用逻辑来处理那些尚存的问题。

如果我们今天的教育能够改变那种过于重视对左脑的言语思维的培养的做法,而致力于使言语思维和右脑直觉思维得到均衡发展,那么,人们将不仅能够体验到生命智能方面的力量,更能体验到生命情感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Ron Hale-Evans.心理和脑与生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张晓文,余嘉元.半球认知风格:一种研究个体差异的新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2期

[3]张庆林.创造性培养与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徐展,张庆林.关于创造性的研究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年第1期:36-41

[5]颜峰,罗尧成.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1.11

[6]卡尔文W.大脑如何思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创造性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30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防爆电机(2021年5期)2021-11-04 08:16:36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构建自主创造性的教学文化
辅导员(2017年9期)2017-06-01 12:10:06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论要
学习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36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判断中公知常识的适用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视野(2014年17期)2014-08-25 0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