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涛汹涌都不知 横箫自向船中坐

2012-04-29 00:44高国庆宁效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2年1期
关键词:青白龙泉窑茶器

高国庆 宁效煜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之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从一件几千年粗糙古朴的陶碗到一件造型别致的茶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具文化。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出现,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随处可见,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在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箫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乘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出现“茶具”的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在菏泽元代古沉船出土的众多文物中,钧窑天青釉盏托、龙泉窑盏和景德镇影青瓷茶壶、青釉单耳杯等十余件精美的茶具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为使广大读者先睹为快,同时也权当抛砖引玉,期待有关专家、茶文化爱好者进行更深入地考证,现将这批茶具简要介绍如下:

1、钧窑盏托(图1-图3):高11.1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6厘米,托盘最大直径15.2厘米,托盘以上杯盏高4厘米,中部中空至底部;敛口,弧腹;托盘为敞口,浅腹,底部直口高足,釉汁肥厚润泽,呈天青色,施釉未及底部,自然垂流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胎;近底部呈现厚重的流釉现象,口沿处泛紫褐色。该盏托为钧窑典型器物,形体秀丽轻盈,姿态洒脱飘逸,观之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盏托,南托盘发展而来的一种常见茶具。瓷盏托出现于东晋,盛行于南北朝,并成为当时风行的茶具。到了宋元时期,盏托几乎成了条盏同定的附件,托内的托圈增高,有的盏托本身就仿佛是盘子上加了一只小碗,菏泽出上的钧窑盏托即属这一款式。

2、青白釉双系执壶(图4):高7厘米,口径4.3厘米,底径6厘米。平口折沿,短直颈,腹身扁鼓,底平微内凹,胎质灰白,施青白釉,釉色薄未及底部。流口残缺,壶把扁宽与口平,在肩部对应设有两系。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盛行于唐中期至宋。由于饮茶的传统及方式的变化,宋元时期的茶壶,重心下移,流的设计改为置于腹部变化较大,和腹的承重点成正比,形制秀美中显得庄重。明代冯可宾在《茶录》中写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客小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3、盏(碗):唐代称“茶糖”(碗),宋元时称之为“瓯”或“盏”,“瓯”即为大碗,“盏”则指小于碗的茶碗。盏,宋元时较为流行,式样较前代有所增多,釉色有黑釉、酱釉、青釉、白釉和青白釉等,但黑釉盏最受偏爱,这与当时“斗茶”风尚有关。菏泽沉船出土了完整的盏计有5件,现择两件加以介绍:

(1)盏1(图5-图6)高3.7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4.5厘米。广口浅腹,圆唇外卷,斜直壁,平底,施黄青釉,胎体厚重,制作粗糙。

(2)盏2(图7-图8)高4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4.3厘米。广口,外卷唇,斜弧腹,内底无釉,圈足,底部修削规整无釉,胎质薄,施黄釉,满布冰裂纹饰,具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制作精细,为龙泉窑产品。

4、青釉单耳杯(图9-图11):高4.1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4.7厘米。敛口,孤壁,浅腹,卧足,近底部有一道凹弦纹,口部出如意形卷云纹沿錾,其下置一环耳,通体施釉均匀,釉色晶莹温润,胎质细腻,玉质感强。既原始简朴,又精巧美观,继承唐风,真实反映了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技术水平,在目前国内传世景德镇窑产品中也较罕见。

5、哥窑杯(图12-图13):高4.3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4.6厘米。直口,圆唇,筒身,小圈足无釉,胎质粗糙疏松,胎体厚薄均匀,呈黄褐色,施蓝釉较厚,内外壁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6、高足杯:元代瓷器造型在继承前朝中也有创新,高足杯则为元代新出品种。菏泽元代沉船中出土的高足杯分别出自龙泉窑与景德镇窑系。口微撇,近底处丰满,呈上小下大或竹节式高足。现择几件加以介绍:

(1)青白釉堆塑龙纹高足杯(图14):高11厘米,柄高5厘米,口径12.8厘米,底径4厘米。口微撇,足内中空,足底刀削痕迹明显。通体施青白釉。外壁堆塑“二龙穿祥云”,双龙首尾相连,龙首较小,细颈,三爪,鬃须飘动,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技法娴熟,在传世景德镇窑产品中也是极为罕见。

(2)龙泉窑青釉菊花纹高足杯(图15-图16):高9.5厘米,柄高4.6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4厘米。口微撇,喇叭状高足,足底刀削修整痕迹较明显,胎体稍厚重。器内底印有菊花纹。通体施青釉,器壁施釉较薄,可以看出轮制痕迹,口沿内外均有流釉现象。

(3)龙泉窑黄青釉花口高足杯(图17):高8.6厘米,柄高4.2厘米,口径12.6厘米,足径4.6厘米。花口外侈,弧腹,下承喇叭状高足,足底刀削痕迹明显。底心印有菊花纹。胎体稍厚重,通体施黄青釉。

(4)黄青釉高足杯(图18):高6.2厘米,柄高2.2厘米,口径9.8厘米,足径4厘米。口外侈,下承喇叭状足,足底刀削修整痕迹较明显,施黄青釉,釉面斑疵较多,釉未及底。

据了解,我国历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元代茶具的实物资料可谓少之又少,而菏泽元代古沉船中一下子就出土了十余件茶具,弥足珍贵,为研究中国元代茶具和茶文化提供了尤为详实难得的考古实物资料。

通过元代沉船上出土的这批茶具,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艘大木船在高山流水之间缓缓行进,一缕缕浓浓的茶香从一件件精美的茶具中徐徐飘出,船上的乘客坐在船头,静静地欣赏这两岸如诗如画的迷人景色。正如元代画家、诗人王冕在《吹箫出峡图诗》中所描写:“波涛汹涌都不知,横箫自向船中坐。酒壶茶具船上头,江山满眼随处游”。

猜你喜欢
青白龙泉窑茶器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及思想文化体现
流年
疫情下 茶器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还喧嚣都市一个“青白”
浅谈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范佳成珍藏古代瓷器展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