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有感

2012-04-29 19:54冯新生
中关村 2012年10期
关键词:草坡尼山曲阜

冯新生

尼山在华夏诸多名山之间,只能算作一座小山,然而,只要踏上尼山脚下的碎石小径,仰望五老峰,便有巍峨宏伟之感。

最早用“委曲”二字形容奇景突现的语句,大概就是《汉书·成帝纪》里的那句“九月戊子,流星光烛地,长四五丈,委曲若蛇形贯紫宫。”那夜,“委曲”的“身影”在中秋之夜,以一片清辉的形态穿透宫闱,让围观的皇族和史官为之惊悸,凸现出“雄姿英发”的气韵。

最早用“委曲”二字描述山水景观的人,或许就是汉献帝当政时,官居泰山太守的应劭了。一日,这位东汉作家来到北枕泗水、与泰山接壤,南系沂河、与孟子故里邹城相邻的曲阜,听到随行人议论起曲阜之名的由来,便十分认真地解释了一句:“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那天,在北京三联书店阅读至此,一种感觉由心底生发:“委曲”一词像是一幅画,或是曲曲折折的小溪或是蜿蜒不平的小路,图案也许折射一种人生境界,很有玩味之处,由此,又何必非要“求全”?想到此,走出书店回家,打点去曲阜的行装。

记得第一次去孔老夫子故里,是1988年,农历为戊辰年。那时,“东方圣城”既没有列车站,高速路也没有修通,只能从北京乘坐列车到兖州,而后,转乘长途公共汽车,一路风尘地进入曲阜;第二次拜谒圣人,是2000年,农历为庚辰年。那时,可以自驾车上“津塘”、出沧州、走“京福”,沿着高速路直达曲阜;2012年,农历为壬辰年。此次前往曲阜,从北京到曲阜,只需从家门步行10分钟,进城铁,入北京南站内,步行10分钟,便登上高铁列车车厢,2小时后,曲阜东站的景貌便尽收眼底。三个龙年,千里祭孔,游程从路迢迢、云茫茫到“坐行千里转瞬至”,凸显出龙年“腾跃之势”。

秋日晨光清爽,早霞把鲁国古城的苍松染上淡金色。孔庙、孔府、孔林,以及寿丘的高碑、阙里街的钟楼、周公庙棂星门、少昊陵万石山、六艺城的群雕连同点缀于胜迹内外的那些阁、坛、祠、亭、库、楼、庑……在清脆的鸟鸣中醒来。游人渐渐增多,对万世之表的崇敬之心溢于言表。

数次拜谒老夫子留下的遗憾是,每次游走,都与“圣诞之地”尼山擦肩而过。故此,尼山在华夏诸多名山之间,只能算作一座小山,因为山的主峰只有340米。然而,只要踏上尼山脚下的碎石小径,仰望五老峰,便有巍峨宏伟之感。因为,那是“幼圣”降临世间的天然屏障。而今,被列为入世界文化遗产“曲阜三孔”拓展项目名单的尼山孔庙、尼山书院,被修葺一新,“尼山听讲”已成为“曲阜修学游”重要项目。我似乎听到,古柏掩映的静庭深处,传来阵阵诵读声。

尼山夫子洞对面有一座小山,名颜母山。山西侧有一段草坡,片片秋草像被染上一层暗红色,一些山石的层面也呈现斑斑红点。这时,一位赶集归来的老者,见我呆呆地望着红草坡疑惑不解,笑着讲述了一段流传千百年的传说:当年孔子母亲颜征路经此地,自感将要临产,通过这片草坡时,已然“见红”,淋洒的血迹染红了这片草坡与几块倚靠的山石。

我自然明白,现代地质学研究者与植物学研究者,面对红草地与红石块,会依据课本上的定义解释这一现象,但我宁肯相信这一段传闻,因为,这样才能让思路形成穿越。

我绕过这片草坡跨河前行,尼山脚下一块“夫子洞”的石碑映入眼帘。我真切地看到,华夏大国的“圣诞洞”其实并不大,进深约有3米,一侧有长石如床,床头凸现一条青石如枕。民间文学搜集者说,当年,赶路的颜征分娩在即,只能跑到这处山洞产下孔丘;另一种说法是,孔子降生后,由于相貌奇丑,被父亲扔于野外,被一只猛虎衔入洞里喂养。故事尽管有些离奇,但流传了数千年,就像夫子洞前,自古至今不间断潺潺作歌的清流,谁也不知道歌词叙述的陈年旧事是否真切一样,让人似信非信。这条溪水,因依傍于“圣诞洞”,有“智慧之源”的意味,故名“智源溪”。当年,“幼圣”在哺乳时,舒缓有节的溪韵,不知是否伴随他悠然入梦?是否把颜母的祝福声载向了齐鲁大地、汇入了华夏江河?

我沿着溪流游走,见秋日山林间,偶尔飘来一二片叶脉凸显、色泽亮丽的黄叶。乐天派诗人认为,绚烂的秋叶是金秋收获的勋章;惆怅派诗人感叹,静美的秋叶是生命终结的形态。我不经意地抚了一下额前发际,一根白发也飘然而落。

眼前出现了一片苍郁的柏林,引我留住脚步。细看株株古柏,树干一律无横生枝杈,每个树冠枝叶凝碧,如一排排毛笔在天幕上书写着千古史诗。一位导游正在向游客讲述着“笔柏”的逸闻趣事:相传孔子降生后,这里便生出类似巨笔的“神柏”。当地人用“笔柏”的枝杈燃烟,可制成名墨,墨汁落纸清香四溢、经年不变。曾有人试图把几株‘笔柏移向他山,结果无一不枯萎而死。自金代始,这里被人们称作文德林……”

有柏为笔,让我自然想到砚。这时,我忆起尼山流传的又一趣闻:在尼山书院北侧,有一条被称为“中和壑”的深沟,寓意“中庸和谐”,自古天然生成一种不需人工打磨、不需工艺造型的尼山砚。可是,自古以来,只有正直君子才能捡拾得到,躲在历史暗角的小人,即便天天搜寻,也无缘得见。为一探究竟,我走进尼山书院,从书架上取下明万历年《兖州府志》翻阅,叙述尼山砚的文字是:“尼山之石,而为砚。纹理精腻,亦佳品也。”令人扼腕叹息的文字,是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的一段记述:“尼山之石,纹理精腻,质坚色黄,求之不易。”

走出书院,我欣然听到,近年,一位鲁砚名家在五老峰下发现新“砚源”。尼山砚,终于成为中外游人爱不释手的“曲阜三宝”之一。我坚信,这方名砚的墨汁,定会描摹尼山更美好的图景。

猜你喜欢
草坡尼山曲阜
唐布拉草原六月的太阳
曲阜之旅
《尼山萨满传》节选(18)
《尼山萨满传》节选(13)
《尼山萨满传》节选12
세계적인 사상문화의 향연——-제5회 니산(尼山) 세계문명포럼 취재기
安慰
曲阜:“居家医康养”新模式
致白发
曲阜行政服务中心打造为民服务“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