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分析与探讨

2012-04-29 19:17刘正辉
考试周刊 2012年10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竞技

刘正辉

摘要: 我国对竞技体育的管理基本上是实行由体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举国体制”,这种管理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有效地推动了各运动项目的发展,使我国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不少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 现阶段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举国体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现阶段我国经济体育管理体制。

1.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

2.内容与分析

2.1竞赛管理体制改革

作为竞技体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又是检查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尺。体育竞赛按其功能和水平可分为群众性体育竞赛和高水平体育竞赛。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高水平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目前,运动竞赛的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已被人们所深刻认识。毫无疑问,对于竞技体育而言,体育竞赛的内容、规模、频度、形式等,不仅影响到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制定、训练体制和训练方法的改革,而且对竞技体育多元目标的实现和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起到导向作用。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制度是在1956年制定的,经1958年修正后正式颁布试行。竞技体育竞赛制度的确立,为我国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运动训练和竞赛工作提供了保证。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竞赛活动完全由国家拨款,国家办竞赛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愈来愈不相适应。一般来说,竞赛管理体制是推进体育事业各方面的“助推器”,并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激荡起体育改革的风帆时,首先要进行的便是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伴随着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整个竞赛制度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竞赛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竞赛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竞赛市场的建立和培育,竞技体育迫切要求竞赛管理体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国家体育总局所建立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并在同时组建的竞技体育司,不仅在运动项目的体制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也为竞技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与国际通用的现代体育竞赛管理制度接轨,走发展体育产业和培育体育竞赛市场的道路。其基本特点是,权责明晰,科学管理,依法治赛,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具体来说,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要消除条块分割、区域为界的人为屏障,打破户籍制度、代表队制的人事管理框架,实现以俱乐部运转为主体,以人才自由流动为条件,以等级联赛为杠杆,以体育市场为基础,以政府调控为纽带的良性循环的体育竞赛体制。未来中国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应当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大环境,进一步加强体育竞赛与市场的结合,使体育竞赛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物质上的支持,从而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注意发挥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开发体育竞技的无形资产。同时,一方面要注意发展市场中介职能,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作用,依据市场规则,建立和完善体育竞赛自律性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国家也要改善和加强对竞赛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行为秩序,建立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2.2运动项目管理改革

我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的布局,在指导思想应体现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奥运战略的实现。在竞技体育的所有比赛中,奥运会无疑是最高层次的比赛,其国际影响日益增加,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主要经费和力量放在实现奥运会目标上。第二,有利于优势项目的持续发展。优势项目的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成绩稳定的坚强柱石,一个优势项目的取得是需要付出很多辛勤工作的,是教练员、科研人员、运动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优势项目来之不易,国家和社会应当共同关心和支持这些项目。第三,有利于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第四,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事业经费还很有限,我们必须提高投资效益,走集约化道路。我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布局的依据,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不足,我们必须考虑项目布局。第二,我国民族体质和精神素质的基本特点。第三,我国传统优势运动项目的训练特点。第四,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第五,国外竞技体育的发展优势与重点。第六,我国社会资源对竞技体育的支撑程度。对中国近三届奥运会成绩和单项所得奖牌进行系统分析,确立乒羽、重竞技、体操、射击、射箭、游泳、田径等几个项目,另外再加上冬季运动会作为我国的重点发展项目。对于这七个重点项目,在投入上要有所侧重。第一,金牌和奖牌的数目有较高的相对占有率,再增长已很困难,国内已有一批尖子队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项目。这类项目在投入上要保持稳定,重点发展和培养年轻选手和二线队员,这样既能保持人才群,又能很好地发展人才链,使优势长期保持下去,如跳水和乒乓球。第二,对于一些潜优势小项多而奖牌占有增长较快的项目,需要加大投入,以促使其向第一类过渡,它是未来的优势项目。这些项目的投入重点是培养尖子选手,使其尽快地向金牌冲击,它是中国竞技体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羽毛球、体操、重竞技。第三,对于一些潜优势小项少而奖牌占有率不高的项目,需要对部分潜优势小项进行投入,这些项目有较高的增长率和较低的占有率。如果投入方向准确,就有可能向第二类过渡,如中国的游泳和射击有很大的潜在发展优势。另外,田径与柔道中的个别小项也具有争夺金牌的实力,应对这样的小项加大投入。

2.3组织管理体系改革

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机制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改为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体制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这就是宏观上由国家体育行政权力机构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所进行的有效控制,微观上主要由社会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体育团体和社会化体育市场机制来协调。通过国家行政体育部门综合平衡后所确定的关系到体育发展的重要规划,如竞赛制度的规定、运动员参赛资格的确定、运动员年龄的划分等,可以是指令性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但主要不是依靠层层下达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制定必要的政策,以间接方式去实现。对于社会上各类体育团体、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运动训练、竞赛活动及经费开支等,除极少数体育团体由国家行政部门专门拨款,统一调配予以重点管理和控制外,基本上由各类体育团体根据当地的民俗民风和社会化基础及本身的情况自行安排。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主要是采用竞赛制度的杠杆作用和法律手段来调节,以促进和保证竞技体育的基本平衡和协调发展。这种模式既能有控制地发展竞技体育,又能比较充分地发挥竞技体育为社会服务的作用,把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的全局性来制约社会自我协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某种盲目性。另一方面,运用社会自我协调机制的客观规律性来制约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竞技体育发展规划可能产生的某种主观性,使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互相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推动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

3.结语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以及体育自身的性质和发展状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和世界体育发生剧烈变革的今天,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特别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改革和创新。由于体制是基础,社会的发展以体制为根基,因此竞技体育要发展,也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陈作松.韩淑艳.经济体制改革对体育科技发展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9,(4).

[2]成会君,刘淦金,徐亚青.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3]高雪峰.我国全面推行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改革构想.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竞技
竞技精神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
高校课外体育竞赛对大学生健康干预机制的研究
竞技体育
陕西省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