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模式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2012-04-29 00:44习牧歌
中关村 2012年10期
关键词:总部经济企业

习牧歌

本次论坛深入研讨了总部经济推动经济转型、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等热点问题,形成了许多新观点、新思路。

2012年9月20日,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波市江东区人民政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八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在宁波隆重举行。成都市锦江区、成华区、南京市鼓楼区、杭州市下城区、青岛市市南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等参与论坛协办。本次论坛以“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主题,推出了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完成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2012~2013)》。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全国20多个省市、40多个城市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知名总部企业代表400余人参加论坛。

在本次论坛上,宁波市人民政府市长刘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谭维克、国家发改委综合体制改革司司长孔泾源、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白津夫、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廖国华、宁波市江东区人民政府区长孙黎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等20余位嘉宾通过主题发言和圆桌访谈的形式,深入研讨了总部经济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等热点问题,形成了许多新观点、新思路,对促进我国总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上,中共杭州市下城区委书记项永丹、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副书记纪增龙、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婕、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晓博、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付超、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国栋等分别围绕各自城市、城区总部经济发展特点及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的成功经验进行了主题发言,提出了许多来自实践第一线的总部经济发展思路和经验,对于增进城市之间、城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具有积极作用。

总部经济模式

助推“走出去”战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谭维克在开幕词中指出,世界经济格局进入新一轮战略调整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地位的上升,本土企业“走出去”也迎来新的机遇期。总部经济是企业“走出去”的一种很好的模式。许多跨国公司也是采取总部经济这种模式走到中国来的,现在我国有很多企业也具备了以这一模式走向全球的实力。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在海外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分支机构,不仅对于我国企业拓展全球市场、应对国内生产成本上涨压力与资源能源约束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解决我国部分产能过剩问题,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改革开放,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总部经济理论首创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在论坛发言中指出,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应加速中国总部经济发展,加速中国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赵弘研究员认为,总部经济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产业功能在不同空间的配置,实现了资源的优化,这是总部经济的核心。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设立海外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地区总部等,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总部经济链条,取得在全球资源配置中更多的总部经济收益。

赵弘研究员表示,我国企业加快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有三大动因:一是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外贸发展方式,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我国出口加工、贴牌生产的模式遭遇双重挑战:一方面是欧美国家普遍提出重归实体经济,增加国内生产能力,贸易保护主义随之抬头;另一方面是“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制鞋、玩具等劳动密集产业逐渐转移到周边成本更低国家。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以绕开贸易壁垒,更有效贴近市场,提高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二是从提升国家竞争力角度看,我国应加快培育大型跨国公司,增强对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目前全球共有8万多家跨国公司,拥有80多万家分支机构,2010年创造增加值约占全球GDP的1/4,实现了全球70%以上的贸易额,掌握着全球企业93%的知识产权、90%的国际直接投资。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不少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进行跨国经营。但目前我国跨国公司的数量、规模、跨国经营水平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内地共有136家进入“福布斯全球2000强”,远低于美国的524家和日本的258家。三是国内集聚的大量民间资本,迫切需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新的投资渠道和投资领域。房地产调控后,海量的民间资本由于寻求不到进入实体经济的通道,大量进入资本市场、贵金属、收藏品、农产品等可以“资本化”的产品市场,助推通胀预期,最终侵蚀实体经济。民间资本亟待寻求新的投资渠道、投资领域。

赵弘提出,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有多种方式,传统路径包括设立海外生产基地、构建海外营销网络等,未来应结合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需求,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新路径:一是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利用国外优质科技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积极申请海外专利,在合作研发中,注意保留相应的专利权,在技术转移时,注意保留自己将来使用等权利;另一方面要积极保护我国的专利,包括在专利期未得到转化应用、但仍具有价值的一些专利,注意防范类似美国高智发明公司等专门投资于发明专利的公司所埋下的“专利地雷”。二是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强化对各类分支机构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跨国公司一般采取“全球化布局、区域化经营”战略,通过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统筹一定范围的多个分支机构发展,提高企业组织管理和运行效率,且能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更好地融入东道国。我国“走出去”企业应及早谋划,积极构建全球组织架构,通过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加快全球产业布局;一些新兴领域的后发企业,也可以先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总部,抢占发展先机,再根据国际化战略优化海外分支机构布局。三是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实现对全球生产、销售、融资、品牌等进行有效控制和优化配置。我国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应积极探索通过全球供应链实现资源的外向配置,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共担风险,从而实现最佳收益和最佳组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对于总部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对“走出去”战略的助推,宁波的经验可以作为一个例证。宁波市人民政府市长刘奇指出:当前宁波市发展总部经济面临四大机遇:一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跨国公司加快将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职能部门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转移;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化和宁波都市经济圈的构建,有利于宁波吸纳长三角区域高端资源要素,鼓励国内外甬商回甬投资设立区域性总部;三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宁波加快建设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竞争;四是城市地位提升的新机遇,宁波定位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门户地区及加快高端服务功能、创新、文化服务体系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点地区,将大大提高对更广阔区域资源的配置能力,吸引更多总部资源聚集,并为本土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在外地布局生产基地创造条件。

各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

本次论坛发布了“2012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成为与会嘉宾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据赵弘研究员介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借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国际竞争力指数评价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创建出一套“中国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构成。自2005年起,每年采用各类统计年鉴正式发布的数据,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协助提供的相关数据,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和排序,能够帮助各个城市了解其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与不足,为各城市准确判断其总部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制定科学有效的总部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2012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天津、南京、成都、武汉、宁波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位列全国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十名。

赵弘指出,2012年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主要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总部经济发展引领全国。这四个城市稳居第Ⅰ能级,是我国总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竞争优势最明显的城市。其中,北京和上海优势突出,拥有的国内500强企业占全国的31.4%,拥有的世界500强在华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占全国的68%以上。深圳和广州凭借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和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也成为吸引国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聚集的重要区域。

区域性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综合发展能力逐步提升。在国家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导向下,一系列区域性规划陆续出台和实施,推动了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发展环境等方面均得到大幅提升,也带动了一批重大总部型项目的落地,发展总部经济的综合能力逐步提升。

部分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特色竞争优势更加彰显。部分城市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以吸引特定领域和特定职能的总部企业聚集,形成了城市特色竞争优势。比如,西安、武汉等城市依托其丰富的研发创新资源加速引导研发型总部聚集发展,宁波、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依托外向型经济发展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聚集,取得显著成效。

总体看来,总部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成效。

链接:何谓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理论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在国内首次提出,他认为,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概念由研究制造业而提出,但是总部经济理论不仅适用于制造业,也适用于服务业等其他行业。

总部经济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五个方面。

税收贡献效应。一是企业的税收贡献效应,总部一般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要向其所在地上缴所得税,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之间一般采取母子公司或总分公司的形式,基地的一部分应税利润将通过“合并纳税”(针对总分公司制)或“投资收益”(针对母子公司制)回流总部。二是企业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效应,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个人收入丰厚,必然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做出贡献。

产业乘数效应。在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总部作为产业“诱因”,通过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导致关联产业的新生并聚集,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经济总量的倍数增长。总部后向关联产业是指为使总部得以正常运转而向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产业,又称总部上游产业;总部后向关联产业是指以总部提供的商品和劳务为投入资源的产业,又称总部下游产业。

消费带动效应。总部消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总部的商务消费,包括写字楼、办公用品等硬件消费、运输和出行消费以及高档商务和休闲娱乐为主的商务消费等,能够有效增加城市的消费需求、改善消费结构;二是总部员工的消费,包括居住、购物、交通、子女教育、健身、休闲娱乐消费等,由于企业总部员工一般收入较高、购买力较强,因而表现为必需品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比重较低、大量的消费为需求弹性较高的非必需品,是整个社会消费创新的主力,且引导着社会消费需求的走势。

就业带动效应。一方面,企业总部为在所在城市提供了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雇佣大量管理、营销和科研等高素质专业人才,成为吸纳高知识性人才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总部经济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了围绕企业总部经营活动的相关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行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制造业更强,从而吸纳更多就业人口。

社会资本效应。一个区域聚集了大批的企业总部,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综合环境比较优越,无形之中能够提升这个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地位。同时,总部经济的发展能够加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再造,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进一步加快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猜你喜欢
总部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RAYDATA总部办公室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Bloomberg欧洲新总部
Adobe总部改造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