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竞争力忧思

2012-04-29 00:44张锐
中关村 2012年10期
关键词:竞争力制造业国有企业

张锐

如果消费不能充当经济增长的“接力棒”,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滑落之势还将继续。

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经济的排名在经过数年稳定上升后,今年下降三位,排名第29位。这也是中国的竞争力排名近八年以来的首次下降。由于所采用的诸如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商品市场效率、可持续发展等13个评价指标具有可量性和客观性,世界经济论坛每年给出的144个国家竞争力排序的结果都会吸引各国政要和经济与实业界共同关注的目光。

一国的经济竞争力首先来自于市场层面的制度设计,即一个充分竞争与公平有序的市场不仅可以催生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激活与激发参与者的热情,进而提高经济效率。必须承认,虽然中国经济结构借助于改革动能掺进和融合许多的市场成分,但作为竞争天敌的垄断力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肢解和稀释。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非金融类国有企业总资产高达近50万亿元,遍布从资源开采到产品制造以及物流运输等所有行业。然而,垄断不仅盘踞和耗散着优势资源,而且会产生更大的机会成本和牺牲更多的经营效率。以刚刚出炉的2012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为例,国有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比民营企业低0.78%;平均资产利润率低2.19%;平均资产周转率低0.41次/年;人均营业收入少11.1万元,人均利润少2.0万元。

作为强化垄断之翼的政府投资这一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经典模式不仅没有随着体制的市场化嬗变与再造得到修正,相反越发亢奋。据国家发改委披露的结果显示,在前两年中央政府实施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有近2/ 3的资金投向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基础设施,而这些领域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包打天下。在对民间资本形成“挤出效应”的同时,政府投资模式主导下的资源配置不公平显然撑大的是国有企业获利空间。据2012年上市公司半年报的结果显示,中石油与中石化以及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占到了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的近五成,其中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占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超过一半。我们或许应当承认这些国有企业的赚钱能力,但如果像中国远洋这样的“巨人”出现重大亏损时可以直接向国家伸手、而与此同时无数中小民营企业嗷嗷待哺却无法得到资源救济时只能“跑路”或者倒闭破产,如此强烈的反差下我们不能不说这是政府投资模式之诟。

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凯恩斯模式”一旦形成惯性,就会低估消费动能刺激经济增长的价值,甚至漠视消费引擎所能产生的力量,最终引致消费需求的长期不足。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居民消费拉动GDP增长45%,但到1992年下降至42%,2011年则下降至34%。这一最新结果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工业化国家,而且与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值得警惕的是,中国居民消费能量的萎缩之势还在强化。据官方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储户消费意愿降至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其中有86.4%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仅有13.6%的储户倾向于“更多消费”。由于政府投资可能加剧通胀和衍生腐败,其在未来操作空间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如果消费不能充当经济增长的“接力棒”,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滑落之势还将继续。

维系中国经济长达30多年高速增长的重大力量之一就是制造业的产能扩张。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20%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第一大国。但观察发现,在全球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中,我国制造业依然处于最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而谁都知道,中国制造业产能得以扩张的前提是低成本的要素驱动和外部市场的有效需求。然而,由于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资源价格的上扬带来的比较优势削弱,加之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启动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加速追赶,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压力空前增大,商业空间受到剧烈的挤压。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6%,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3、22和11个百分点;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水平也明显偏低。

我们还须强调,由于跨国公司已经成为配置全球资源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因此,一国经济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大型企业来彰显。虽然在2012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入围数量达到79家,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500强第二大来源地,但我国跨国企业仍处于较低层次,其产业分布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相当突出。比较发现,无论世界500强还是各国500强中,55%以上企业都是服务业企业,而我国只有30%左右,总体上重化工色彩明显,其对资源的消耗较大,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比较高。

核心技术的短缺是中国企业的致命短板,从而也直接弱化了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据工信部公布的最新资料,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2%,分别比美国、德国、日本低3.5%、2.6%和1.7%,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产业如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左右,大大低于国外10%—30%的水平;不仅如此,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能力也很弱,有资料表明,日本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比例为1:7,欧洲为1:3,而我国大概是22:1。技术的缺失使得中国企业对外只能成为跨国公司的廉价“打工者”,对内则展开诸如电商价格战之类的自残式竞争。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经济学教授)

猜你喜欢
竞争力制造业国有企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