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周密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小学六年级作文比赛的评审活动,厚厚的几叠稿纸居然找不出几篇像样的文章,不是存在严重的抄袭,就是语言空洞乏味,甚至一眼就能看到大人般的陈腐思维。孩子怎么了?孩子们的童真都丢哪去了?创意和个性为何如此过早地凋零?我一边遗憾地翻阅着稿纸,一边无比感激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湘西凤凰一中的周一粟老师。
一粟老师教作文有怪招,堪比化腐朽为神奇的降龙十八掌。
写什么?想写什么写什么,文章最重真情实感。
写多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怎么写?怎么方便怎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什么叫好文章?能惹人笑叫人落泪的就是好文章。
要求随意的过分,倒让当时小小的我们乐翻了天。每人一本日记本,有事说事,没事就简单而工整地记录“今日无事”,一天要写的太多来上两三则也无妨。写作于我们,从来不是一种非得完成的负担,而是一场轻松又好玩的游戏。最有趣的环节莫过于发下日记本时争看老师的批注与评论,看到打上红色波浪线并追加感叹号的句子难免要窃喜一阵,这表示老师说这个句子写得漂亮有意思;看到打上问号的难免紧张两下,这表示老师说这句话没看懂或有语病,于是忙不迭地在问号后面附加解释以待老师下次批阅时给个交代;老师评论的风格也特多样,俏皮处常引得我们捧腹大笑,温馨时也足以让我们抿嘴微笑,关切有之,鼓励加之。
为了不辜负我们的期待,一粟老师可吃苦不少,批阅作文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戴的镜片也从初一时薄薄的300度硬生生地增厚到初三时的500多度(现在已是800多度加散光了)。这种纸上对话的魔力将我们深深吸引着,于是乎,写日记、读评论,变成一天中最幸福的事情。至于抄袭、空洞、陈词滥调,从来没必要,因为没有人逼你,你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写自己的见闻和所做就好了,直到有一天你把发现自己感悟自己变成一种习惯。致力于追求自然发现自我的法国教育家卢梭对教育有着独到的看法,认为应当以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以大人的方式,这既是追求自我与个性的手段,也是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免受成人世界既定规则的吞噬的一种方法。而一粟老师鼓励我们在文章中写真实,则不仅告诉我们优秀的作品所应具备的质素,也以这种方式保护住了我们的个性和天真。
当然,只有个性是不够的,个性恰恰是最单薄的东西,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随波逐流。站得住脚的个性往往需要深厚的土壤做支撑,这种土壤就是传统及传统文化。关于个性与传统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是,不管是强调个性还是在乎传统,都无一例外地承认个性与传统水乳交融的关系。失去传统,失去文化之根,我们的个性又能飘落到哪一块土地上呢?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我们有福了,拥有秉承传统文化的一粟老师的我们有福了。传统文化怎么学,且看一粟老师步步为营的“从文少年特色读写三部曲”:读、写、行。
“读”即读经典。《历史三字经》《中华四字文》道德经》《论语》《声律启蒙》、唐诗宋词(且以催人奋发积极进取热爱家国的豪放诗词为主)等经典诗文常常是我们早读的内容,“读书不响,隔靴搔痒”“朗声练,纵情吼,声情并茂精神抖”“孰能熟读成诵,自能融会贯通”就是我们班读书的最大特色!
“写”即抄写经典,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进一步加强记忆的同时,还顺带练好了字。为了鼓励我们的读与写的兴致,老师常常会开展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极有意思的比赛。比如谁第一个把《劝学》背完就奖一包“潘胖瓜子”(上世纪末品牌炒货名),谁写得好又多就奖一篇“家乡美文选读”或是一本中外名著等等。学习积极性就这样被充分调动起来,我们加大肺活量拼命读写记诵,不是为了那包瓜子和那本书,而是喜欢这样的学习氛围。每年寒暑假,老师必定布置些古典篇目的熟记任务,并在下一学期初开展“看谁背的好又多”比赛。说起来,我还得感谢初二暑假的任务:背诵“唐诗宋词”和《毛泽东诗词》。为了不至于在开学的默写比赛上输得太惨,我也多少用心地背过几首唐诗和毛公诗词,如今记得最牢靠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等等都得益于那个暑假。当然,我是个极懒的人,专挑简单的绝句或律诗匆匆地背一背,字数多的古体诗多被我跳过,如今想来真是抱憾不已。
第三步“行”,即实践。在生活中学语文。
印象最深刻的实践活动莫过于“逼”我们挨家挨户去抄写春联,走乡串寨去搜集“凤凰民间故事” “民歌童谣”……抄写春联,这可不是从春联集子或什么书上随便抄一抄那么简单,而是上街挨家挨户地抄,不止抄春联,还得把贴春联的门牌号码给标记出来以便于老师查证(在老师中,一粟老师的休闲散步是出了名的)。于是,我们只好带上纸笔或步行或推着自行车各自出发……各家机关单位的大门外、弯曲的小巷里、名胜古迹的牌楼前,无不留下过我们这群从文少年的身影。有卖姜糖的老大爷热心地为我们展开春联卷曲的一角,也有过路的看客投来异样的眼光,而我们只管默默地抄写着,口里吟诵着,心底充满了骄傲。通过抄写春联,我们因“天增岁月人增寿”之流的平庸昏昏欲睡,也为“梅报新春春送暖,兰添翰墨墨放香”的扑鼻书香而欢呼,而文星街前朝阳宫大门外石柱上那幅“瑞鸟起蓬蒿翼博云天高万里,嘉宾莅边隅眼看楼阁总多情”的大气门联则令我们膜拜连连为之倾倒。就这样我们穿过凤凰古城的大街小巷,不仅用笔触摸家乡传统文化的质感与魅力,也用脚丈量了家乡的这一片热土地,体验了凤凰甜甜的乡情与温馨。
老师的读、写、行“三部曲”让我们与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懂它、爱它、感觉它,而传统文化也潜移默化地浸润进我们的心灵深处,以至于改变了我们,教会了我们为人的美德,处世的智慧与看待人间事物的从容。
一粟老师的特色怪招也教活了我们学习的方法,令我感激不尽,一粟老师的“怪异”行为,诸如博爱慎独、艰苦朴素等等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令我佩服不已。这里的怪,用一粟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叫“不向俗人行处行”,用大多数的人的话来说就叫“行为乖僻”。而要成为一个向常规叫板的怪人,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好管闲事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胆识。试问诸君有几人会在无权无势人微言轻的前提下为十余年前的学生的工作揪心不已而奔走呼告?试问诸君有几人能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仍然将整个月的工资捐给汶川灾区?试问诸君有几人能将自个的数千奖金拿出来给孩子们购买道德国学经典读本,讲评时偶尔还会给优秀作文发放稿费(每篇10元)!
诺诺的我们不是不能,而是在俗世的权衡里不屑为之也。子曰: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狷者由此成为常人眼中的异类,然而正是在这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取舍间,彰显出一个老师的君子风度与骨气。而一粟老师自是无意彰显与标榜的,他的为与不为都只是率性所趋,如果他愿意,我想他更想做一个游走于山野荒岭间的闲云雅士,听风诵月,修行自在。不过,谁说他现在不是呢?他只是一直在以一颗出世的心尽力做着入世的事罢了。
大美无言,大恩不谢,在我人生旅途中能遇见这样一位如此奇特而又如此真诚的精神向导,我庆幸。最后,就用一粟老师家2012年的春联作为本文的结语吧:
读经诵典时时与先贤晤语;孝亲尊师日日从往圣同行。(堂门联)*
复兴中华文化时不我待; 弘传往圣绝学只争朝夕。(书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