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方
摄影术的发明者路易斯·达盖尔或许从来不曾想到,100多年后的底片是以看得到、摸不着的数码形式存在。而更多的人在经历了数码影像快餐以后,反而愈发钟情于胶片的质感。使用胶片宛如一个抚摸历史的过程,看着胶片拆封,装到相机中,轻柔地过片,听着过片齿轮丝丝入扣的“嗒嗒”声……选择了胶片就是选择了历史,选择了一种生活品味。然而,随着传统胶片帝国的土崩瓦解,这一切正渐行渐远,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作为国产胶片巨擘的乐凯,最终没能逃脱衰落的命运。2012年9月4日,乐凯宣布停产色彩胶卷业务,市面上的超金、彩神、彩韵等胶卷成为仅存的余货。这些价格实惠的彩色负片,记录了很多人五彩斑斓的童年时光,也和大多数从胶片时代就拿起相机的摄影爱好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你抱怨过其偏色的片基,或许你不满其不稳定的色温表现,但如今这一切都要成为记忆了。
今年1月,柯达申请破产保护,宣告了全球胶片时代的结束。乐凯的停产决定,则意味着胶卷行业“三巨头”相继倒下,告别了曾经无比辉煌的胶卷时代。目前,柯达、富士、乐凯三大胶片巨头中,唯一还对胶卷业务恋恋不舍的只剩富士一家。
事实上,自从迈入数码时代之后,关于胶片将死的论调就不绝于耳。但这一次,胶片时代的2012来得似乎更加真切。在数码技术的猛烈冲击下,那些承载着记忆的彩色胶卷,连同胶片相机一起正远离我们的生活。由“红”乐凯、“黄”柯达和“绿”富士所书写的彩色胶卷时代渐行渐远,直至被历史封存。
胶片企业的相继破产,对于一个产业而言,可以说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真实写照。不少热爱胶卷影像的人为之神伤,却又万般无奈,毕竟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么跟上时代的变化,要么被时代抛弃,即便是行业的领导者,也会因失误而轰然坍塌。作为胶卷行业的老大,柯达曾经凭借优势地位收获了丰厚利润,却在世纪之交的科技革新节点,将自己发明的数码成像技术尘封,试图固守胶卷王国,最终因错判技术发展形势,被日新月异的数码技术所摧垮。
然而,对于那些尘封在记忆中的照片而言,却多少透露出一丝隐隐的痛。不为别的,只为离别。
小时候,同龄的小伙伴总是三五成群地趴在镇上唯一的照相馆窗外,十分羡慕地看着里面正在排队等着照相的人们。那时候的照相馆真得很简陋——一张背景幕布、一台可以把自己摄到大箱子里面去的机器、几盏很亮很亮的灯。每个人坐在这台机器前,摆着各种现在看起来十分可笑、十分单纯的姿势。而摄影师总是要掀起盖在大箱子上面的那块黑布,把脑袋伸进那个大箱子里面。如果摄影师自认为姿势摆得很到位、摄影角度很佳的话,你就会从那个大箱子里面听到这样的声音——“笑一笑,注意看镜头,照了、照了……”每每听到这个声音,大家总是毫不吝啬地把最灿烂的笑容表现出来。
照相是一个既兴奋、又快乐的过程,而取相则把这种过程变得很紧张。“摄影师不让闭眼睛,我有没有闭呢”、“当时的姿势究竟摆得好,还是坏呢”、“头发是不是变得很糟糕”……每每照完相片之后,自己总是在这种忐忑不安的状态下煎熬到取到相片的那一瞬间。
那个时候,照相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每个人总是希望能把最美好的瞬间,留在这张小小的方寸之间。
在告别无忧无虑童年的同时,也让我们告别了黑白照片的时代。至此,彩色照片开始“润物细无声”般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照相时的幕布也由童年时代那种单一的黑色,变成了各种艳丽的彩色,大箱子机器也仿佛被孙悟空施了法术一般,变得十分小巧。
从那时开始,大人们对彩色胶卷的津津乐道让我们知道了富士、柯达、爱克发、乐凯这些彩色胶卷品牌。看着照片中五颜六色的图案,第一次深深体会到颜色会让天空变得晴朗许多,也正是彩色胶卷的出现,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丽、如此多彩。
以时间先后为序,可以清晰看到世界及中国彩色胶卷所走过的历程: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1932年,爱克发彩色胶片正式问世;1935年,哥杜斯基与曼纳斯成功试制出柯达克罗姆彩色反转片,两年后,爱克发彩卷开始生产;1941年,彩色胶卷开始上市,但感光度仅达ISO32;上世纪60年代,彩色胶卷的高感光度有了突破;1990年,我国开发研制的新型民用胶卷——乐凯BR100彩色胶卷投入批量生产;1992年,乐凯研制的第三代彩色胶卷乐凯GBR100诞生;1996年,乐凯成功研制适应高温快显无水洗工艺的5A-1彩色相纸……
正如彩色胶卷发展史一样,那时候,排队等待照相的人依然有增无减。不同的是,人们的穿着变得花花绿绿,在影像中定格的世界不再是黑白二色,而是宛如走进一个百花齐放的乐园。
随着世纪交替钟声的敲响,数码相机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它一出现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数码相机让每个懂或不懂摄影的人都可以轻松摆弄相机,轻而易举地入门。高端数码单反可以拍,程式化的DC可以拍;手机可以拍,摄像DV也可以拍。在每次的即拍即现中,甚至可以不用设置光圈、快门、焦距,一切均有器材设备自动预设、生成、存储,整个过程被称为“傻瓜式”操作。
数码相机在传统相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解决了传统相机不能解决的难题,如色温、感光度、影像即时再现等。胶片摄影需要购买胶卷、冲晒相片,从拍摄到看到成像效果,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很难拍出好的照片,摄影师此时的作用举足轻重。数码相机则可以把图像储存为电子信息,可以观看LCD即时了解拍摄效果。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的确神奇无比:立拍立显,可删可改,加工便捷,经济方便。至于Photoshop的功能更不必说,可根据需要添加任何后期效果。胶片摄影时代,购胶卷、冲洗、放大等等都需要许多花费,一个胶卷得数着拍,错失了很多历史影像。如今的数码相机使用电子文档记录,后期可以在电脑上完成,摄影者一次投入后就可以海量拍摄。
此外,数码摄影与胶片摄影还有一点不同,即数码本身对光线要求不高,越是弱光,越是没有光线,越能体现它的优势。很多年前,摄影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曝光、显影都需要丰富的经验。今天,现代科技帮助了我们,摄影的技术因素大大减少,自动化的数码相机完全可以让人们拍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照片。一些原来的胶片暗房技术高手,现在已无用武之地。多年来,摄影一直被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标准所评估和左右,当技术和器材的屏障被打破后,摄影的表现才算回归到了摄影本身——更加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
尽管数码时代的摄影有着诸多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负面的现象,比如,数码摄影在给普通人带来视觉狂欢的同时,也带来了照片的泛滥成灾,网络上的“视觉垃圾”比比皆是;数码摄影使影像造假、合成照片的成本投入空前减少,门槛变低,改变事实、无中生有的视觉产品越来越多,从“张鸽子”、“刘羚羊”,到2009年金像奖的桑玉柱以及23届国展上对金质收藏作品《明天的现实》的争议,例证不胜枚举;与此同时,影像的知识产权即摄影人的权益也越来越难以被保护。
数码时代的到来,虽然使人人拥有照相机成为可能,人人都能够成为一个画面的记录者、影像的记录者。但正如有了笔不一定能够成为书法家或者作家一样,有了照相机,不一定就能够成为摄影家。于是,在数码摄影大行其道之际,许多摄影大师和爱好者仍然痴迷于胶片,说他们另辟蹊径也好,真诚的怀念也好,但总免不了一番针锋相对。数码的快捷、实惠、开放不言而喻,而胶片的深度、立体、层次也让人迷恋,如何抉择是道难题。
“在想象和影像之间,我最喜欢的那一步是由一条细长的可以发生光学反应的带子所承载的。现在,它的年岁见长,但我将忠于这一艺术模式,直到最后一个生产厂商停产。”对此,斯皮尔伯格如是说。谨以此语献给正在远去的胶片时代,也献给那些停滞在时光里的泛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