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宁
这些年来,以“21世纪技能”为目标的竞赛和培训项目正逐渐增多。比如,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首届“戴尔希望工程全国青少年21世纪技能大赛”就在北京举行。这次比赛面向农民工子弟,以“健康成长,安全生活”为主题,面对孩子身边的安全隐患,利用创新思维和信息技术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制作Scratch编程作品展现自己的创意。
其实,“21世纪技能”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对现有学校教育的不满,在很多人看来,面对一个迅速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的21世纪,传统的学校教育却缺乏变化、甚至在逐渐脱离社会,没能培养孩子们所需的技能。
下面这个经常被提及的故事就影射了这一点:里普·范·温克(小说中的人物)在深山里沉睡了100年后,于21世纪的某一天醒来。当他睁眼再看世界的时候,他震惊于现代化的机场、医院、商场,和100年前相比,早已面目全非,温克已经被新的世界搞得晕头转向。但当他来到一间教室时,他迅速而准确地说出了自己身在何处。“这是一所学校,这里和100年前没什么两样。”其实,在尼葛洛庞蒂那本著名的《数字化生存》里就有完全类似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主角是一位19世纪的教师,乘坐时光穿梭机来到了20世纪。
正因如此,“21世纪技能”特别强调教育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它首先体现为学生的生存技能。说白了,就是要使孩子走向社会后,具备良好的生存能力。这一类的比赛或培训项目通常关注诸如自然灾害、交通堵塞、食品安全等现实问题,都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孩子们的解决方案未必都是可行的和有价值的,但是起码培养了他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去思考这些问题,无疑为他们长大后拥有良好的生存能力打下了基础。
不过,对我来说,更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在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稍觉遗憾的是,在大多数这类竞赛和培训项目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还是体现在作品制作、团队合作、展示交流等环节上,更多被当作了展示创意的工具。其实,在学校教育中,对于孩子生存技能的培养,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其实包含了两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上,孩子们必须学会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从中得到有价值的知识与技能。比如,在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中,有人因为汽车被水淹导致窒息而死亡,网上随即就出现了许多“汽车淹水逃生术”,或卖起了锤子等逃生工具。这些方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为了赚钱而蒙骗人的?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时候,孩子们有必要学会如何区分出哪些信息是可靠的,能够用来指导自己今后的行为。
在第二个层次上,信息技术本身就是生存工具。当你不知道如何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你会用信息技术工具准确找到路径吗?当你遇到各种困难时,你会用信息技术工具迅速向相关人员寻求帮助吗?这时,信息技术就是你的生存技能。同时,信息技术的概念也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管怎么说,“21世纪技能”这一口号给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应该教给学生用信息技术来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对此,我们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