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庄 张一琴
党的十八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十八大代表也自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透过十八大代表名单,我们发现,这些代表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先进优秀。
我们党集中了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集中了全国各个领域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从这些先进优秀党员中层层选出的十八大代表更是先进中的先进、优秀中的优秀。2270名十八大代表中有30.5%的代表来自生产和工作第一线。这些代表在各自的岗位上真心对待群众、真情服务人民,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凡成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和拥护。
只有每一名代表更加先进和优秀,才能保证我们党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保证我们党始终能经受各种风险挑战,保证我们党执政地位的长期巩固。
先进给人信心,优秀给人希望。我们相信,有十八大代表的“先进和优秀”引领,我们一定能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更加美好的未来。
郭明义:平凡的好人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流下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
当各种荣誉纷沓而至时,郭明义的生活并没有太大改变,依旧是每天提前2个小时上班,依然住在狭小的房子里,依旧下班后在澡堂还会帮同事搓澡。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的采场公路长达40多公里,蜿蜒曲折。过去的16年里,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的郭明义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5点多步行40多分钟到达采场后,马上安排值班职工,对生产的关键道路进行抢修。8点,白班职工到岗后,他集中指导整修全采场的道路。这是矿山最辛苦的岗位之一,有时需要站在零下20多度的室外,几乎冻成了冰人。
作为一名矿工的儿子,郭明义对矿山充满了感情。从37岁到53岁,每天他的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同事算过,十几年来郭明义累计献工1.5万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
自1990年以来,他坚持20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1994年以来,并不富裕的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0多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因为他的长期资助,不少孩子得以顺利求学,“因为您的帮助,我终于敢有梦想了。”孩子写在信里的这句话让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多给孩子一些资助,郭明义从来不像其他人那样在矿区吃午饭,而是回家吃以节省开支。同事说,他是一个见到穷人就会落泪的人。
他曾先后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17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7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倡议,6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累计献血15万毫升。他发起的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已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万元。
“每做一件好事,都有一种幸福感涌上心头。我会一直做下去。”郭明义说。有人称他为“现代的雷锋”。或许是巧合,他和雷锋一样,都有过在鞍钢矿山工作、在部队服役的经历。而介绍他们走进军队的,是同一位老红军。
尽管只是一名公路管理员,但郭明义并不是一个粗犷的人,相反他细腻而富有才华。他的英语很好,喜爱文学,甚至常常在矿山里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
这两年,郭明义生活里最大的变化,是开通了微博。不到一年时间,他的粉丝数已破700万,发布微博3700余条,每天新增的粉丝量数以万计。微博成为他帮助别人的新平台。
今年2月10日下午,郭明义发出一名临产孕妇急需血小板止血的微博。刚发出10分钟,“郭明义节日血小板应急救援队”就有了回应,几名队员放下手头的工作向市红十字中心血站赶。随着微博转发,下午3点,血站的血小板采集大厅已经被爱心市民挤满。最后,经检验由一名市民捐献了血小板,孕妇终于母子平安。
9月1日,郭明义爱心团队调兵山市分队成立,分队有80多名志愿者,其中,13名是眼角膜捐献志愿者,7名是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现在,我经常幸福得流泪。因为,以前我个人做好事,很多人不理解、说我傻,现在没有人说了,还有那么多帮我、跟我一块做好事,又帮了那么多人,能不倍感幸福吗?”郭明义说。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流下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他曾这样发问,而“201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或许可以作为一种问答:“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嵌入中国高铁历史的新型农民工巨晓林
创新成果得到实际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大家和组织的支持和认可是我前进的最重要动力。
他姓巨,但身高只有1.62米;他是国家级技能大师,但只有高中学历;他写下几十万字的日记、诗歌和工具书,但说起自己的成绩来总显得语不成句;他的成绩带来1000多万元的效益,但一直记忆犹新的还是被奖励的一根冰棍。
他叫巨晓林,一位并不高大、普通却又很不平凡的西北汉子。说他普通,是因为他是中国中铁180多万农民工中的一员;说他不平凡,是因为他的成长与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不是天才。高中毕业的巨晓林没能考上大学,后一直在家务农。1987年3月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在他的家乡陕西省岐山县招工,25岁的巨晓林成为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的一名“农民工”。但是当看到纵横交错的电线、电杆、接触网,以及一张张犹如天书的图纸时,巨晓林的脑袋有点发懵。
是巨晓林的细心和勤奋造就了新型“农民工”。图纸、书、笔记本,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巨晓林身边必带的3件东西。只要工作中遇到弄不懂的问题,他就会随时记下来,老师傅、工友,不论长幼都是他请教的对象。
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对施工的技术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弥补学历低的缺陷,他买来电气化专科、本科的专业书来读。时间紧,他就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尽一切努力来学习。20多年来,巨晓林共写下了80多本、数十万字的工作笔记,创新了85项施工方法,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他主编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被配发给数千名接触网工作为工具书,填补了国内铁路接触网工技能培训教材的一项空白。
2010年,巨晓林开始接触高铁施工,这对他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高速铁路的标准更高,以前是精确到厘米,现在要精确到毫米,以前拧螺丝只要拧紧了就行,现在用的都是力矩扳手,用多大力都有明确标准。”从事高铁施工这两年他又记下了十几本工作笔记,完成了8项技术革新,其中《降低合福客专四电接口预留施工不合格率》技术攻关成果获得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
除了细心和勤奋外,巨晓林还有一股“轴劲”。在老家放电影,巨晓林下定决心练就了一手快速换胶片的绝活,他说当时在他们县里,只有3个人能做到。进了公司参加军训,一个月后,从没当过兵的他,内务做得比教官还要标准。他的一项创新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使工期紧张的问题得到解决,当专家组的德国专家知道这是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农民工的创新时,竖起大拇指:“中国工人了不起!”
光有“轴劲”还不足以支持巨晓林几十年如一日钻研不断。“我忘不了那根冰棍,我觉得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冰棍。”1989年,在山西同蒲铁路工地,巨晓林第一次创新了放线方法,新方法让班组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为了庆祝提前完成工作,班组给每个人都买了一根冰棍,而巨晓林得到两根,作为奖励。
“创新成果得到实际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大家和组织的支持和认可是我前进的最重要动力。”为了促进巨晓林搞革新创造,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为他提供了全面支持。从特批他熄灯后可以点灯到给他单独一个办公桌、单独一间宿舍、专门为他配齐电脑和科研助手,并且在全国总工会、中国中铁等部门的支持下成立巨晓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这么多年来,正是组织上的肯定和认可激励着巨晓林不断迸发出创新的能量。
2008年,巨晓林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年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在巨晓林的带动下,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涌现出一大批技术能手、优秀党员等先进模范。
现在,很多巨晓林徒弟的“官”都已经比他大了。“组织给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年轻人的工作动力都很强,不抓紧就要落后了。”巨晓林说,目前自己正在搞一项技术创新,已经开始在施工中进行试验,不久就可以推广了。
草原好儿子廷·巴特尔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草原更绿,牧民生活更好。我最大的担忧就是草原退化,生态恶化,牧民失去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
今年57岁的廷·巴特尔,在草原扎根已经38年。他195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这一年父亲廷懋被新中国授予少将军衔。1974年,高中毕业的廷·巴特尔插队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亚嘎查。知青大返城时,廷懋出任内蒙古军区政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廷·巴特尔把回城的指标一次次拱手相让,最后他一个人留在了草原。后来,廷·巴特尔与当地牧民姑娘相恋、结婚,最终扎根草原。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草原更绿,牧民生活更好。”如今已是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书的廷·巴特尔对记者说,“我最大的担忧就是草原退化,生态恶化,牧民失去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
2000年开始,嘎查“压羊养牛”,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嘎查32万亩草场已围栏31万亩,占总面积的96%,草场植被覆盖度由2001年的22%提高到38%,草产量由2001年每亩25公斤提高到现在的每亩55公斤。现在,虽然牲畜头数由2001年的2万多头(只)减到了现在的4800多头(只),但牧民的人均收入反而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2098元增加到现在的1.5万元。
为了保护草原,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廷·巴特尔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建起5个生态养鱼塘,10个牧家游,新增收入50多万元。
通过把集体母畜承包给牧户,先后使24户贫困户脱贫。把20户在浑善达克沙地里生活的牧户迁移出来,在靠路靠水的地方建起了牧民定居点。
廷·巴特尔带领牧民改善居住条件。他自己设计图纸,给房子安装上下水管道、暖气、光缆。记者在这里的牧民家里看到,家家都有暖气、太阳能热水器、抽水马桶、宽带电脑、装有遥控门的车库。新建了嘎查活动室,建固定和便捷式厕所18处,在重要景区和重点位置建设垃圾箱27个;筹建了2万元贫困大学生救助金,对嘎查贫困户学生进行补贴,并对考入大学的牧民子女一次性补贴1000元。组织开展了“十星级文明小康户”、“先进文化牧户”和“综治模范户”等活动,目前,全嘎查的文明户已达到72户,占总户数的85%以上。“我的理想是让牧民们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不比城市差。”廷·巴特尔说。
草原上的牧民文化生活曾经比较单调,许多人靠喝酒消磨时光。廷·巴特尔将闲置了很久的队部改建成了文化站,组织牧民开展起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他还买回了许多有关科学养畜、种草种树、脱贫致富的录像带、录音带、书籍,组织牧民学习。
如今,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正悄悄渗透到牧民的生活中,全嘎查60%的牧户都挂上了“十星级”文明小康户的牌匾。
李登海:农民科学家的报国梦
我的前半生用选育的高产品种累计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后半生我要选育更好的超级玉米新品种,再为国家增加效益1000亿元。
头戴草帽、脚蹬胶鞋、身着工装,山东省莱州市高产玉米试验田里的李登海,怎么看都像一个地道的庄稼人。
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出身的科学家,连续41年不间断地探索玉米高产攻关研究,一次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李登海是共和国同龄人,曾任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从小忍饥挨饿的记忆让李登海对家乡莱州的田野寄予了希望:生产更多粮食让人们吃饱饭。1972年,初中毕业的李登海当上了村农科队队长。偶然的机会,一则材料深深震撼了他:美国农民华莱士将春玉米亩产达到创新纪录的1250公斤。而在当时,中国的夏玉米亩产只有一两百公斤。
“美国农民能办到的,我们也能办到。”同为农民的李登海从青年时期就下定决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探索中国玉米高产的道路。
提到1972年到1979年的那段时光,李登海依然抑制不住兴奋之情——正是那8年的艰辛探索,他终于找到了我国夏玉米高产的育种方向。
这段时间内,他选用了国内100多个平展型优良玉米杂交品种,发现这类品种的亩产量很难突破700公斤。于是,他将研究的方向转向了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培育,终于在1979年培育出了“掖单2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创造了中国夏玉米亩产776.9公斤的新纪录。
1989年,李登海选育出亩产1096.29公斤的杂交种;2005年,选育出亩产1402.86公斤的新品种……随后数年,李登海屡屡刷新玉米高产纪录,一步步拉近与世界最高水平的距离。
在中国北方,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为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李登海离开家乡,来到海南三亚进行加代育种,开始过上了候鸟般的生活。
在海南育种基地,他连续度过了30多个春节,克服孤寂、高温、蚊叮虫咬,潜心育种,唯一一次和家人一起过春节也是在海南的玉米试验田里。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推广,实现种子产业化,1985年,李登海在没有试验地,没有资金,没有科技助手,没有办公场所的艰苦条件下,自筹资金2万元,招聘10名农村人员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营科研试验站。1998年,他成立登海种业集团公司,并在2005年成功上市,走出了一条集育、繁、推、销为一体的种子产业化发展道路。
李登海说,种子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也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玉米高产,就是要为破解国家人多地少的矛盾探寻道路。从1990年开始,李登海连续23年坚持“小麦玉米一年两季创高产”的科研攻关,小麦、玉米同年同地两季亩产最高达1629公斤。
从事玉米高产科研41年,在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前30年里,李登海将科研成果无偿地提供给了全国的农业院校及科研单位;由他选育的玉米品种,推广种植面积最大年份占到全国的43.5%,累计在全国推广10亿多亩,为国家增产粮食1000多亿公斤。
“我的前半生用选育的高产品种累计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后半生我要选育更好的超级玉米新品种,再为国家增加效益1000个亿。”这是李登海的新梦想,也是亿万中国农民的新追求。
“化缘校长”周标亮
我们山区的孩子与外界离得太远。下一步,我要去找人资助,在每间教室里建起一套多媒体设备,让孩子们真实感受到时代的进步。
矮小的个子,纤弱的身材,31岁的十八大代表周标亮,站在平果县希望小学门前笑靥如花。幼时家境贫寒的她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继续学业,毕业后回到希望小学任教的她,为了一个个贫困孩子,无数次来到企业和单位募捐、拉赞助,以至于得到“化缘校长”的绰号。
平果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山区,这里遍地石山,不少群众非常贫穷。“周校长是对我们希望小学感情最深的人。”平果县希望小学一名老师谈及周标亮时如此说。
1992年,一场意外的大火,将壮族小姑娘周标亮的家烧个精光,成绩优秀的周标亮只能辍学在家。“很快又到新学期,但家里没有粮食可卖了,一贫如洗。”提起辍学时的难受劲,周标亮仍不胜感慨。
第二年,邓小平先后两次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匿名向希望工程捐助了共5000元。这些捐款被分往邓小平曾战斗过的右江河畔——平果县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学生。
周标亮成为接受这笔捐款资助的学生之一,她重新回到了校园。多年后,老师们告诉她捐款人的姓名,周标亮兴奋得难以入眠。
1997年8月,周标亮以优异成绩考入田东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周标亮拒绝了到城市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培养她的平果县希望小学,执起教鞭延续希望。
多年后,周标亮成为希望小学的校长。“大石山区群众非常贫穷,当时还没有实行‘两免一补,许多学生上不起学。”周标亮说,自己和老师们一家一家走访,说服家长让孩子上学。一些家长被说服了,而家中实在困难的孩子,周标亮也让他们先回课堂,“学费以后再说”。“我自己曾经差点因为贫困而失学,知道那有多难受。”周标亮说。
周标亮第一次去请求资助是在县城的一家企业,“站了一个多小时,硬是没见到老板,觉得非常难为情。”周标亮说,但想到孩子们即将失学,便坦然了。作为希望小学的校长,周标亮时常要参加一些会议。周标亮认为这是机会,每次开会,她便留心想献爱心的企业或单位。
多年后,周标亮开始逐渐有了一个外号:“化缘校长”。而在国家还没实行“两免一补”前,平果县凤梧乡许多贫困孩子,在周标亮一次又一次地“化缘”中,回到了校园。
“两免一补”的政策实行后,全国因贫困失学的现状有了根本性改变。但周标亮仍然没有停下“化缘”的步伐。“学校围墙坏了,2006年,我们四处找人赞助,建起了围墙;2007年接上了自来水,后来我们陆陆续续有了篮球架、气排球架。”周标亮说。
在这个贫困山区,希望小学不仅不再有学生因贫困失学,而且校园设施正一天天变好。如今的平果县希望小学,甚至有了10台办公用的电脑,和25台学生使用的电脑。“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一名老师说。
如今,周标亮仍停不下“化缘”的步伐,她说:“我们山区的孩子与外界离得太远。下一步,我要去找人资助,在每间教室里建起一套多媒体设备,让孩子们真实感受到时代的进步。”
“新铁人”李新民续写“中国铁军”的荣光
要像铁人那样工作和做人,绝不能给这个英雄的集体抹黑!
身材敦实、语言朴实、目光坚定,在人们心目中,李新民与铁人王进喜有着极高的“相似度”,都是当之无愧的“硬汉”。在李新民率领下,走出国门的DQ1205钻井队在竞争残酷的国际石油钻探市场上高扬起“中国铁军”的旗帜。
现年45岁的李新民曾是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第十八任队长,现任伊拉克鲁迈拉项目部副经理兼哈法亚项目负责人。
1990年6月,从大庆石油学校毕业的李新民被分配到1205钻井队。进入这支“铁人”带过的队伍,他暗下决心:“要像铁人那样工作和做人,绝不能给这个英雄的集体抹黑!”于是,李新民苦练基本功。工休时,他一个人在钻台上练打大钳,胳膊抡肿了,手磨出血泡,仍咬牙坚持……
通过勤学苦练,入队第一年,李新民就全面掌握了钻井技术。曾在这个钻井队工作过的于常发说:“当时就看出这个年轻人是块好料子,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1994年,李新民面对党旗宣誓:向英雄模范人物看齐,做一名铁人式的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李新民受命担任1205钻井队队长,扛起了“铁军”的旗帜。
老师傅们说,李新民工作中的拼劲、韧劲、苦干加巧干的风格,都酷似当年的“铁人”。
一年严冬,正在施工中的钻机部件松动,出现卡钻危险。李新民系上安全带爬上井架,在刺骨的寒风中,抡起12磅重的榔头一下下砸着,最终紧固了松动的部件。20多分钟过去,钻杆恢复转动,而李新民的双手已冻得失去了知觉。
“党员干部不能靠耍嘴皮子,要身体力行,关键时刻要冲在前面。”李新民说。
随着大庆油田打井数量减少和国内钻井市场相对饱和,油田庞大的工程技术队伍面临生存考验。“走出去”寻找发展空间——中石油集团把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标和合作。
“我去!”李新民挺身而出,“把井打到国外去是铁人老队长的一个愿望,我相信1205钻井队也有拓展国外市场的能力。”
2006年春节刚过,李新民率队奔赴红海西岸的苏丹。面对孤立无援的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外国同行的质疑,他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困了裹着衣服就地睡一会儿,饿了就着矿泉水吃几块面包。仅用17天,DQ1205钻井队井架便在苏丹竖立起来,又是17天后,便成功打出第一口油井,甲方以“全优”的评分给予验收。
他们用行动让外国同行认识了“中国铁军”。“出国打井找油难,但走出去就得豁出去!”李新民说。
在苏丹作业5年,钻井队共打破和创造生产纪录12项,获上级嘉奖2次。2008年,钻井队获得苏丹政府给予国外合作方最高荣誉的“钻井杯”。
从当年蛮荒的松嫩平原,到如今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李新民和他的队伍续写着属于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荣。
大学生村官党代表石磊
“刚工作4年,就能成为向省里推荐的7名人选之一,这充分说明党组织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关心和培养,说明广大党员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可和期望。”
4年前,20岁的石磊走出水木清华,来到江苏南京市栖霞区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4年后,已任党支部书记的石磊再次庄重选择:扎根农村,用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努力改变落后面貌,改变乡亲们的人生命运。
今年5月,在江苏省党代会上,石磊高票当选十八大代表,他也是全国20多万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中的首位十八大代表。
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石磊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来到栖霞区石埠桥村担任主任助理。石埠桥村党总支书记高广林有着37年党龄,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石磊很快融入工作、进入角色。
村里档案资料管理不完善,石磊加班加点整理出村情民情档案140多卷;村里建成党员教育远程平台,他挨家挨户发放“为民服务联系卡”;南京长江四桥建设村里有拆迁工作,他主动包干认领工作对象,做通10多户群众的工作……看到这个白白净净的“学生娃”这么投入,石埠桥的党员群众投来了满意的目光。一年后,石磊被任命为村党总支副书记,村里人对他的称呼也换成了“小石头”。
2010年6月,在南京市进行的村级党组织公推直选中,“小石头”高票当选栖霞街道西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
与位居南京市百强村前列的石埠桥相比,西花村的基础差得很多。何以解难题?唯有实干!任党支部书记后,石磊带领社区两委首先以物业公司发展为突破口。西花村地处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周边有不少工厂企业,石磊他们就跑上门去拓展物业公司业务,光是旁边的华能电厂他就跑了好几十趟。2010年底,西花村经营多年的物业公司由原来20人一下扩大到120多人,服务业收入达到360多万元,利润达到120万元。
富民的同时,是推动西花村全面协调发展。修路、改水、安装路灯,村容村貌极大改观;提高老年人生活费标准、奖励考上大学的本村学生、给每户村民提供用水补贴,西花村村民的福利越来越多;建立村干部联系点、民主推荐民情监测员,西花村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多有创新……
2011年开始,他先后当选为区、市、省三级党代会代表。今年党的十八大代表推荐,石磊经过“三上三下”的推荐,最终进入江苏省十八大代表初步候选人名单。
西花村党支部和附近两个企业党支部一致将石磊作为推荐人选上报街道工委;栖霞区委在全区街道工委推荐的94名人选中遴选出7人提交全委会表决。栖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潘尚俊介绍,石磊作为13名来自农村的人选之一脱颖而出;南京市委全委会对各区县、系统提出的196名人选认真遴选,最终提出该市十八大代表候选人推荐人选共7名,24岁的石磊名列其中。
“刚工作4年,就能成为向省里推荐的7名人选之一,这充分说明党组织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关心和培养,说明广大党员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可和期望。”回顾走过的历程,石磊深刻地感受到党组织对年轻大学生村官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