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工程创奇迹 绿水青山树丰碑

2012-04-29 00:44农夫
绿色中国 2012年10期
关键词:天保林区生态

农夫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全国有荒漠化土地面积39.54亿亩,影响到4亿人口的生产生活;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不少城市人口基本生活用水难以得到保证;全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每年都有近4亿亩农田受到不同灾害的影响,生态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

森林是大地之衣,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释氧、滞尘等六项生态服务功能。森林对减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及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是保护改善生态的重大措施之一。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几大重点林业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极大促进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增长。我国林业投资大幅度增加,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资源保护显著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及繁育工作进展顺利,大量社会资金注入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建设,非公有制林业进一步显现发展活力,局部区域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呈现良好

势头。

记者在有“林都”之称的伊春采访时,看到这里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并大力推广林下种植,使过去以单一采伐为主的林业变成了多种经营的林业。这是中国小兴安岭林区的一个实例,也同时是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一个缩影。实践证明,只要政策到位,林区人民就可以达到致富与森林增加的双赢目标,共同演绎和谐共进的乐章。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让天然林休养生息

2000年12月1日,在中国林业发展史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举世瞩目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中国林业发展战略就此实现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十余年间,天保工程取得的一连串丰硕成果令世界赞叹: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林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林区就业呈现多元化,民生问题逐步得到改善;森工企业改革取得进展,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断创新;社会保护森林意识形成浓厚氛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森林碳汇能力不断增强,加大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话语权……

“前半辈子我伐了3万多棵树,支援国家建设;后半辈子我种了5万多棵,保护生态,把这辈子都贡献给了国家。”从砍树人到护林人,造林英雄马永顺的一生,浓缩的是天保工程区一代务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1998年,一场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席卷大半个中国,一时间,长江告急、嫩江告急、松花江告急……大水退却,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启动。

从此,长江上游不再漂下一排排原木,黄河上游伐木工人的油锯被高高挂起在工棚里,大小兴安岭那遒劲有力的伐木号子也变得稀疏而悠扬……到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13个省(区、市)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2003年,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由1997年的1854万立方米调减到1102万立方米以下,木材产量按计划调减到位。通过天保工程一期建设,我国长期过量消耗森林资源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

据第七次(2004年-2008年)与第六次(1998年-200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比较,天保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净增211.3万公顷,占全国的53.76%,天然林蓄积净增3.9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54.06%。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森林面积净增1000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7.25亿立方米,是工程总投入的3.05倍。

山绿了,林子密了,各种野生动植物逐渐多了起来。多年不见的野生东北虎重新虎啸珲春山林,不经意间与人匆匆打个照面;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摆脱了岛屿化栖息地的牢笼,重新在秦岭深处觅得佳偶;还有珙桐、苏铁、红豆杉等珍稀植物也抓住时机,舒枝展叶,扩大着自己的种群……

山绿了,林子深了,大山重新获得保护,肥沃的泥土留了下来,细小的沙粒被重新固定,输入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据河南省花园口水文站监测,黄河含沙量2007年比2000年减少了38%。长江宜昌段的泥沙含量比10年前下降30%,并正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比工程实施前减少了20%,减少的区县数达91%。

长江、黄河上中游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大幅调减——一停一限,原本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两危”局面的国有林区更加窘迫。

“之前,所有的经济来源就是木头,砍得多了,日子就宽松一点;砍得少了,日子就紧巴一点。工程实施,木头不让砍了,我们未来的生活怎么办?”工程启动之初,很多林区人不理解,担忧未来的生计没有保障。

担忧也好,未来的生计没有保障也罢,国家的方针政策必须原原本本地执行,这是咱林业人历来的传统。陷入绝境的林区经济开始在不依赖木材的情况下重新整装上路,寻找林区振兴的新方向。

黑龙江森工总局总局长魏殿生告诉记者,实施天保工程,国家投入的资金使黑龙江森工总局摆脱了“两危”局面,走上了林区社会稳定,生活幸福的新林区建设道路。接下来,黑龙江森工总局各单位在为国家保护好大兴安岭地区的天然林的同时,依托森林资源,开发林下经济、多种经营,争取使经济效益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柳暗花明,经过天保工程初期的阵痛,在工程政策资金支持下,重新作出选择的林区开始迸发出新的活力。这种活力,与木头经济时代独木支撑的艰难局面不同,森林旅游、绿色食品、林下种养多头并进,沉寂多年的林区经济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

于是,四川九寨沟成为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区,引得络绎不绝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大兴安岭的黑木耳被精心包装,贴上大森林的标签走上了五星级宾馆的餐桌;宁夏灵武的柳编成为工艺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还有陕西的苹果、板栗,秋天诱人的果实成为百姓致富的法宝……

依托工程建设,天保工程区逐步摆脱单纯依靠林木的经济格局,大批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兴起,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经济总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对35个重点国有森工企业监测结果表明,样本企业总产值从1997年到2000年进入下滑状态,2000年探底以后出现持续增长,企业负债下降了63.4%,林区经济呈现出“V”型的发展态势。以天保第一省四川为例,2009年,林业总产值953亿元,比1997年增长10倍多;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纯收入521元,比2000年增长3倍多。

多元化经济迅速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林区的广大职工群众,工作解决了,钱袋子鼓了,拖欠多年的工资补上了,林区民生逐步得到改善。据统计,工程区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000年的4437元提高到2008年的12645元,增幅达185%。工程区职工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地级统筹,林区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工伤有保障”,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5项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9%、88.9%、84.3%、93.0%和83.8%。

“天保工程的意义绝不止于少砍了多少棵树。”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王志宝说。工程启动时,王志宝担任国家林业局局长,亲身参与了工程从调研、筹划到试点、启动的全过程。如今,回首工程走过的十几年历程,这位年逾古稀的老部长充满了自豪与欣慰。

“当年,全国的年财政收入才一万多亿元,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投入1000多亿元启动天保工程,是何等的决心和魄力。现在回过头来看,是何等的英明抉择啊!”王志宝说,工程实施的目的就是将天然林的砍伐停下来,阻止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下去,“但是对国有林区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的触动以及对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贡献,这些都是工程启动之初没有预料到的”。

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小石子,甫一启动,天保工程就为工程区带来一缕清风,为林区体制机制的改革打开了一扇门。随着工程不断深入推进,涟漪效应越来越明显,一直相对封闭、自成体系的国有林区逐渐敞开胸怀,踩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步点前进。

工程实施后,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将不再具有木材生产职能的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改制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从事木材生产的企业走向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生存及管理机制等问题。部分森工企业改革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吉林森工集团实现全面改制重组,加工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辅业全部转为民营,社会职能全部移交,职工全部转换劳动关系,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森工企业剥离办社会实现历史性突破。

吉林森工集团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改革,并催生了林业行业多元化经济结构和新的组织形式,同时也带来了国有林区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为国有林区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如今,多元化的经营格局为吉林森工集团带来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他们不仅以森林、冰雪、山水、温泉等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人文景观,把发展森林生态休闲游和长白山西坡旅游作为突破口,而且还多方出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天保工程是生态建设的大工程,增加碳汇的大载体,天保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林业使命大转型的过程。十年来,工程区少产木材2.2亿立方米,68万人实现了分流,累计有27.6万人由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这是林业发展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大转型。这种转型,代表了中国林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世界林业发展的趋势。

如今,天保工程这项我国实施成效最显著的生态工程还在继续。天保工程二期已经启动,更大的投入,更加坚定的决心,使这项惠及子孙万代的生态工程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指出,围绕天保工程二期主要目标,把“保生态、强民生、促改革”落到实处。与天保工程一期相比,天保工程二期工程建设的要求更高,深化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改善民生的期待更加强烈,责任也更为重大。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不负绿水青山,不负人民嘱托,不负子孙万代。

退耕还林工程:

改善生态 农民增收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7%和18%,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脆弱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心腹之患。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做出决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27亿亩,占同期全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52%,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使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

退耕还林工程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水土流失严重,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沙化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继续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的重点工程。实施退耕还林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水患频繁等问题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工程区1.24亿退耕农民人均已获得中央财政直接补助2000元,占退耕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10%。在西部省区的401个工程县中,这一比例甚至高于20%。

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退耕还林被当地政府称为“维稳”工程。多年来,退耕还林工程在民族地区实施1.2亿亩,占全国总任务的1/4强。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工程的深入,各地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了调整,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善,工程区不仅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粮食产量也得到了飞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98年减产148.2亿公斤,6个非退耕还林省(市)减产205.9亿公斤,而25个退耕还林省(区)却增产57.7亿公斤。

三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林果业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具有发展多种干鲜果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潜力很大。四期工程累计营造经济林63.41万公顷,建成了苹果、红枣、香梨、枸杞、核桃、板栗等一大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林果产业基地,可年产干鲜果品53.26万吨,年产值近8亿元。林果业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产业和现实途径。

更令人欣喜的是,以林副产品为主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生态旅游业等在三北地区蓬勃兴起,一大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林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快速崛起,成为振兴农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增长点。

10年来,三北四期工程在新疆绿洲、河西走廊、黄河河套地区、毛乌素沙地、晋陕峡谷、科尔沁沙地、京津周围地区和呼伦贝尔沙地等建设了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使重点治理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重点突破。

持续30多年的植树播绿,使三北工程这座“绿色长城”,已经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三北工程是林业生态工程,也是致富百姓的民生工程,这个深深打上绿色革命烙印的工程,使生态建设和民生需求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三北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5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2.4%,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14.4亿立方米,在祖国北方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明显减轻。

三北工程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被誉为“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壮举”。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人类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成为世界生态工程建设的典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目前,国家已正式批准了三北五期工程规划。规划确定,工程建设仍以增加和恢复森林植被为主要任务,在2011—2020的10年间,规划完成造林1647.3万公顷,完成退化林分修复193.6万公顷。力争到2020年,三北地区新增森林面积98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2.27个百分点,50%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60%以上的退化林分得到有效修复,7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80%以上的农田实现林网化。与四期工程相比,五期内容更加丰富,投资明显增加,任务更加繁重。相信,到2020年时,三北地区的亿万群众将更加富足,而三北工程在装扮祖国半壁江山的同时,定会迎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加丰硕的明天。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力锁“沙龙”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中,10多年前的北京城,肆虐的风沙,漫天扬尘,在春季沙尘暴折磨中的人们,即使一个爽朗的晴天也是奢望。

如今,北京周末的公园,游人情侣们可以闲庭漫步赏玩春花,夜晚爷爷奶奶可以带着孙子数着满天繁星——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京津风沙源工程的成功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津风沙源工程是目前我国实施成效最为明显的生态工程之一。

不是当年的亲历者,可能无法想象2000年前后,京津地区老百姓面临的风沙危害。推开窗子是厚厚的尘土,仰望天空是昏黄的沙帐,喷香的米饭里嚼出沙粒,医院里挤满呼吸道不适的老人孩子。在京津并不算长的春天里,人们每年要忍受10多次这样强沙尘或者浮尘天气的折磨。

风沙频袭京畿重地,在吸引全世界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2000年4月27日,一场严重的沙尘灾害之后,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研究沙尘产生原因和对策。经过会商,专家们一致认为,北京及周边地区扬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形成,主要是由风沙源区植被稀疏、土地沙化严重造成的。要解决京津地区的沙尘问题首先要解决风沙源地的沙漠化治理难题。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于2001年全面铺开,工程西起内蒙古达茂旗,东至河北平泉县,南起山西代县,北至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规划治理任务7.57万平方公里。这项工程主要通过退耕还林、禁牧舍饲、小流域治理等措施,尽快恢复北京周围地区的林草植被,解决首都的风沙危害问题。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就剑指浑善达克等京津沙源地以及沙尘进京的通道。《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明确,工程范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5省(区、市)的75个县,治理区国土总面积为45.8万平方公里,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工程规划林业建设任务12727.6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985.61万亩,营造林8742.06万亩。

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封、造、退、治、移相结合的多种治沙措施:全面封禁保护现有林草植被,杜绝一切人为破坏行为;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建立稳固的防风阻沙体系,在现有荒山荒地上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型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对区域内陡坡耕地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沙化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减少入库泥沙;对生态极其恶劣,不具备人居生存条件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规划》同时明确了治理的总体目标:到 2010年,要完成退耕还林 3943.61 万亩,营造林 7416.19万亩,草地治理15941.7万亩,建水源工程66059处,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23445平方公里,生态移民18万人,使工程区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风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从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使北京周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多伦,古称“多伦淖尔”,是湖泊众多之意。现在,多伦没了湖泊,没了树木,89%的土地正经受风蚀水蚀,年均土壤流失1700万吨。说到对北京的威胁,有专家采用了形象的比喻,说像每年多伦有300万辆卡车,不分昼夜地将沙土倾倒进北京城。

2001年6月5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绿化基金会和多伦县三方启动了“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捐35元钱,献一颗爱心”的大型公益活动。经过10多年的时间,他们用“画格子”、“堵口子”等治沙方法,治理沙地8万多亩,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以上。现在的多伦,已经变成了生态旅游城市,年接待旅游人数达20多万人次;招商引资项目也达28亿多元,像伊利奶业、大唐煤化工、风电等一批项目,已经落户多伦基地。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实施12年来,从工程设计到植树造林再到检查督导,治沙人一步一个脚印,用勤劳和汗水浇灌沙地里的绿色,锁住了一座座流动沙丘,为一片片荒漠披上绿装,用每一个扎实的脚步换取工程治理区质的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0年的177天提高到2009年的285天,10年间年优良天气数量增加了108天,增加61.0%,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北京市沙尘天气次数也呈明显减少趋势,从2000年——2002年连续3年均在13次以上减少到2009年的3次。

“截至2011年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已累计完成林业建设任务10035.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422万亩,人工造林1854.4万亩,飞播造林1379万亩,封山育林3380.4万亩,初步建立了京津地区的生态防护体系,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京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了生态保障。”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介绍,在与风沙数年的交锋中摸爬滚打,显然这一组数据让他感到自豪。

一条条阻风挡沙的防护林带,一片片重披绿装的沙丘,一个个蓬勃兴起的沙产业,一张张工程区老百姓质朴的笑脸,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不仅改变着京津地区以及工程区人们今天的生活,也为他们明天的幸福打下了坚实的生态

基础。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构筑海岸线上的“绿色长城”

从北向南,沿着我国漫长的海岸线,绵延的海防林宛如一条绿色长龙拥揽万里碧涛,大连、烟台、威海、青岛、宁波、厦门、深圳、三亚等城市犹如一颗颗绿色明珠闪耀,人们无不为其迷人的海滨风景线所留恋。这就是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景观、新希望。

从1991年开始,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在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长达1834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沿海地区人民搏风雨、斗风沙,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使这些地区的生态状况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初步改观。

几组数据见证着沿海地区的生态“蝶变”,记录下了工程建设的丰硕成果。

新建和改造基干林带9384公里,基干林带总长度达17300多公里。自1991年以来,沿海地区将基干林带作为特殊林带来保护、作为工程重点来建设,持续不断地在风沙、盐碱、石山岸段造林绿化,让林带连线、成片,初步实现了合龙。

沿海地区荒山荒滩、村镇四旁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也随之跟进,纵深区域的绿色在不断蔓延、扩展。截至2010年,工程累计完成造林436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24.9%提高到35.6%,农田林网控制率达79%以上,村屯绿化率达35%以上。农田林网化、通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在广大农村逐步变成现实,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

今天的沿海地区,以村镇绿化为点,以海岸基干林带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和农田林网为面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

红树林面积增加到2.93万公顷,比工程实施前增加了0.73万公顷。加强对红树林和滨海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是海防林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沿海地区已建立了29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等4块红树林类型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家还专门设立了红树林造林重点研究项目,以加快红树林恢复。广东省电白县通过科技攻关,成功解决了种植红树林海水咸度过高、滩面过低等关键技术问题,使全县红树林面积由建立保护区初期的2500亩,增加到现在的1.06万亩,成为目前我国大面积成功恢复种植红树林的典范。

通过建立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开展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沿海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野生动植物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如今,辽宁沿海湿地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涉禽迁徙停歇地,每年约有800万只涉禽在湿地上栖息、繁殖和迁徙停歇,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鸟类数量大幅增加。

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117万公顷,比2005年底减少57万公顷。随着工程区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的防护作用也不断增强。工程区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治理,部分流动、半流动沙丘基本得到控制,台风、风暴潮、风沙等灾害的危害程度明显减轻,为粮食稳产高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

福建省沿海44个沙荒风口中,大多数已得到初步治理。广东沿海地区过去被风沙埋没的19.5万亩农田得到复耕,97.5万亩沙地变成了良田。山东省荣成市成山林场建场前风沙、海雾危害严重,且逐年向内陆侵袭,纵深达10多华里,历史上曾有荒沙埋没“九庄十八疃”的说法。经过几代人植树造林,现已形成长5公里、宽1.5公里的黑松沿海防护林带,林带内200多公顷耕地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有效保护。2006年,台风“珍珠”和“碧利斯”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登陆,在沿海6个镇20多公里长的红树林保护下,曾经发生过动力式崩塌的危险堤段却安然无恙,红树林外大浪滔天,红树林内水波不兴。

现在,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要求,一个层次多样、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沿海生态屏障一定会早日建成。

生态建设是一项宏大的渐进工程。虽然,中国林业走到今天,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初步具备了生态文明化、林业现代化的基础。但是,按照林业的固有属性,努力构建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的现代林业体系仍任重道远。唯有全民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投入到各项绿色工程中,以实际行动再造秀美山川,我们的生态环境才会越来越好,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理想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天保林区生态
记游哈林区(节选)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天保工程保出了美丽新疆
推进天保工程实施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舟曲林业局天保工程建设回眸
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应处理好“三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