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
2012年7月13日晚,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首播一炮而红,连续4小时称霸周五晚间电视收视排行榜。首期10位学员凭借一把好声音和全身心的投入,让观众“听出了一身鸡皮疙瘩”;观众通过微博“奔走相告”,节目迅速占据了微博实时热词排行榜第一名。
无数错过电视首播,又聚守在网络上观看视频的网友“激动得难以入睡”,这场热议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在选手选拔中,明星导师背对学员,仅选择声音,不受长相、服装、年龄等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扰。节目组表示会以真声音、真音乐为唯一的宗旨,对所有学员只有一个评判标准:那就是声音。
心理解读:
该节目成功的关键点是卸去了学员赘余的外包装,纯粹让音乐打动观众。面孔吸引力的作用自然不可小觑,最近就有研究发现,当需要在两个位置中分配注意力时,与任务无关的漂亮面孔会引起短暂的注意力转移。为防“美丽障听”,节目安排明星导师背对学员,可谓别有新意。
此一来,声音本身成为重头戏。好音乐能让观众“听出一身鸡皮疙瘩”,禁不住“奔走相告”,可见好音乐拥有让人感同身受,触发共鸣的魔力。可是,音乐究竟是怎样触发聆听者反应的?
首先,旋律规律和谐的音乐很可能让大脑更享受。莫扎特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无与伦比的流畅性与自如感是莫扎特音乐的最大亮点。1990年代,有研究者发现了神奇的“莫扎特效应”:人们在听莫扎特音乐时,大脑两半球之间信息交流增加,特别是额叶部位的α波活动增强,而在听旋律不和谐的音乐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还有研究证实人们在听莫扎特音乐时,大脑整个额叶都被显著地激活,而在听结构不规则的音乐时并未出现此现象。这说明旋律规律和谐的音乐,能够引发大脑特别的反应。
另外,在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动听的音乐常常让评委和观众,或潸然泪下或兴奋不已,不得不说“情绪共鸣”是好音乐的杀手锏。音乐以人的情感生活为表现对象,以自身的动态结构来揭示人们的情感生活,使人处于异常丰富的内在体验之中;音乐直击人的心灵,让人听着有过瘾之感。
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所把握的不仅仅是乐音的节奏、力度、旋律的展开、和声的进行和声部的交织等这些音乐本体,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会迅速展开回忆、联想等心理活动,人经历过的相似情境很可能被唤起,人们投入其中的程度越大,音乐引发的情感体验越是强烈。
音乐暗示的经验能够引发情绪共鸣,当被压抑的情绪在音乐审美中得到释放时,聆听者就会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感和对音乐的审美愉悦。
看来,好音乐不仅能够“按摩大脑”,还能够与听众“情绪共舞”。鉴于音乐突出的作用,音乐也被越来越多地被心理学家运用于心理治疗中。愿《中国好声音》能一如既往地以音乐为大,让观众一饱耳福,如同给心灵装上听筒,源源不断地汲取音乐里的温暖与感动。(本资料由“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kepu.net.c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