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节目不能漏洞百出
庄康
最近中国科学院教授金锋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上的一句话,引得舆论一片哗然。他说:“炒菜的时候如果过早放盐和酱油,都可以让里边氯化钠的氯挥发出去,就剩下钠了,所以吃的时候感觉不到咸味……”
金教授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专家,但在化学常识上,显然欠缺。事实上,氯化钠是非常稳定的化合物,熔点高达801℃,而一般家庭烹调的温度也就在200℃左右,这种情况下氯化钠根本不会分解,里面的氯也不会挥发。一个外行毫无依据的推测,却敢拿来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说,误导了观众。这种行为不仅值得金教授反思,也值得我们对近年来曾“教导”大家吃绿豆、茄子、生泥鳅养生等错误观点的健康节目进行反思。
首先,节目的制作能否保证健康知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金锋教授参加的这期《健康之路》,据说是委托公司制作的。但播放前电视台是不是应该负责任地审查一下:专家资质是不是可靠?专业领域是否对口?节目制作过程中,专家的话有没有乱剪辑、断章取义?制作好的节目有没有请其他权威专家审核把关?其次,专家对自己说的话是否负责任、经过了深思熟虑?像金教授这样的权威专家,也难免犯一些“想当然”的错误,也许平日随口说说影响不大,可一旦放到媒体上,其负面效果就被放大了千万倍。第三,老百姓能否做到不盲从?在健康信息混乱的今天,掌握辨别能力非常有必要:这个专家是否有专业的教育背景,还是仅仅打着“祖传”的名义自我吹嘘?其他专家说的和他有什么不一样?多比较才能避免盲从。
健康节目越来越多,本来是件好事,可一旦因为媒体的疏忽或急功近利,让它错误百出,就会失去观众的信任和支持。健康知识是一种科学,就应该以科学的严谨态度来传播,这才是媒体对观众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做法。
监管不能只治表
申明
9月1日,卫生部一纸禁令生效,婴儿牛初乳产品在商场、超市几乎绝迹。但近日,却有媒体调查发现,这些产品竟大规模转战网络卖得火热。难道禁令只对明面上的商场超市有效?
还记得从2008年起实施的“限塑令”,就当时来说,宣传及监管力度声势浩大,但时至今日,除了大型商场、超市管得还行,市场小摊贩们照样在肆无忌惮地使用免费超薄塑料袋,大部分消费者也是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其实,与牛初乳禁令、限塑令一样,面临无可奈何境地的法规还有很多。比如,彩色隐形眼镜被纳入医疗器械不允许随意销售后,网店仍在热卖;电视台禁了假专家后,他们就跑到电台去另谋“钱”程……种种现实,似乎让人产生了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感觉。但若真正追究起“魔高一丈”的原因,倒也没什么奇特,他们不过是学会了钻空子。
必须承认,一些地方的确不好监管,但不是因为监管部门职权范围不够,而是在管理时,需要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更多的执法人员支持。
有困难,不代表就可以对禁令的执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空子不好堵,那就争取先让人没机会钻空子。不能什么都不做,任禁令成为一纸空文,任潜在风险长期存在。好方法永远都是想出来的,但关键在于你肯不肯去想。
上涨医保个人缴费标准该不该
阿华
据报道,广州市人社局近日公布了《关于调整广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提高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但遭到各方面反对。对此,广州市人社局表示,医保基金缺口将由政府给予补贴,个人缴费暂不上调。
目前,广州市居民医保基金缺口1.3亿元,有关部门希望同时提高政府资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解决基金入不敷出问题。但上涨方案遭到了嘘声一片,超过八成的网友表示反对。官方及时叫停上涨居民医保费,可谓顺应民意,但必须看到,政府补贴基金缺口只能解决一时问题,无论从医保制度良性发展,还是从提升医保保障水平来说,适当调高个人缴费标准都是大势所趋,而令人信服的提高办法是问题关键。
首先,管理公开透明,提高公信力。此次上涨方案遭反对,主要原因是缴费上涨幅度太大,而待遇没有同步提升。根据方案,广州居民缴纳的医保费用提高50%—108%,但居民医保报销待遇只增加5%。二者之间的巨大差距,让不少公众质疑调整的标准,猜测医保基金缺口的背后另有隐情。因此,亟待建立更加透明的监督机制,有关缴费调整的更多细节应一并公示,做到“涨在明处,缴得明白”。
其次,加快医保并轨,增强共济能力。我国现行医疗社会保障有四种形式: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种“碎片化”制度安排不仅有损公平与效率,也严重削弱了医保基金的共济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尽快将公务员纳入医保体系,一方面甩掉沉重的公费医疗包袱,确保财政补贴更多惠及最需要的社会群体;同时,扩大参保缴费规模,提高医保基金抗风险能力。
此外,查找缺口根源,减轻成本压力。医保基金出现缺口,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医疗总体费用虚高、各种形式的“骗保”等加剧了医保支出负担。因此,人社部门必须全面剖析医保收不抵支的深层次症结,从源头上遏制“跑冒滴漏”,让医保体系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