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兴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其《古今谈概》一书中叙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东汉末年的司马徽是个出名的“好好先生”,他与人交谈时,从不谈论别人的不是,无论好事坏事,一概说好。有人问候他:“近来身体如何?”他回答:“好。”有人向他诉说自己最近刚刚死了儿子,他回答:“很好。”他的妻子责备他:“别人认为你的品德好,所以才把难言的伤心事告诉你。可你为什么听说别人死了儿子,反倒说好?”司马徽听了妻子的话后回答说:“像你这样的意见,也很好!”(原文:其妇谏曰:“人质所疑,君宜辩论,而一皆言佳,岂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复佳。”)
冯梦龙老先生真不愧是大家手笔,寥寥数语便入木三分地勾勒出了个毫无原则、圆滑世故的老好人形象来。故事风趣幽默且发人深省,让人读后在摔腹之余而又能有所感悟。
清代的张廷玉也是这样的一位活宝。张廷玉是康熙朝的进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少保衔,后加太保。他的处世法宝就是三个字:“好,好,好!”有一次,他的一个部下来请假,张廷玉张口就说好好好,接着才顺带问了一:何事请假啊?部下回答说,“适闻父讣信”。张廷玉不住地点头,“亦云好好好”。搞得部下哭笑不得,遇上这样的领导,真是没办法。
张廷玉对能吏称好,对庸吏也称好,对胸怀坦荡者称好,对奸佞之徒也称好。人家说谎也好,人家矫情也罢,在他这里一律都是通通的“好好好”。无论对谁,都不肯去得罪。
张廷玉为人谨小慎微,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故雍正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好笑的司马徽、张廷玉所患的正是当前大家常常谈到的“好人主义”。像他这样的“好好先生”不仅古代有之,当今亦大有人在。这种人以孟子所倡导的“和为贵”为人生信条,“人好我好大家好”是他们的善良愿望。他们在生活中是“和事佬”,在工作中便往往是明哲保身者,遇事惯于“和稀泥”,不能旗帜鲜明地坚持原则。他们既想把事情办好,又怕得罪人。可结果往往是人得罪了,事情也办糟了。
在工作中,“好人主义”的危害是很大的。这是因为许多“老好人”比较有才干,(司马徽先生就是一位颇有学识的儒士,他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水镜先生,曾慧眼识英雄,把诸葛亮、庞统这一龙一凤推荐给刘备。)他们中的一大批人担任着领导职务,在各自的单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普通人患有“好人主义”对社会不会有太多的损害,可一位领导同志患有“好人主义”就不得了。作为“领头雁”,他(她)那无原则的“好人主义”,足以殃及整个单位,乃至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