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枢汇
9月12日 晴
人生如茶吗?茶的品味未免太需要高雅的闲情逸致;人生可否如梦?梦的回味似乎幻想色彩凌驾于现实之上。人生如菜吧?是啊,或许菜才是人生的一个反映。他普通而焕发生机,平淡又富含营养,似乎有时咽不下去,但足够营养的摄入总会益处无穷。
看来菜与人生,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先说这些集市上随处可见的蔬菜,大多都是绿色:油菜的大叶片上焕发着油亮的光泽,不虚此名;蒜苔的绿是草绿,一捆一捆的让人不禁想到春天;黄瓜绿得深浅不一,有的弯些像咧开来笑的嘴,若再顶一朵小黄花,便颇有几分艺术范儿。也有些不是绿色,如胡萝卜的橙,那是昂扬又不失温暖的色调;茄子的紫,曾让人觉得阴郁的颜色,都演绎成一道紫色的曙光——它们只是被安静地摆在最普通的地方,贴上最寻常的价签,却从上而下分明渗透着两个字——“活力”。平庸的处境不足以泯灭它们的生机,而人生要的便是昂扬——这是一种精神,即使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我们也可以奋进不止;这是一种升华,从平凡到不凡,从沉默到豁达,从环境有限到心胸宽大,乃至无往不胜。
人生如菜,生命就是精神的沉淀,胸襟的升华。
菜是平凡之物,不及大鱼大肉鲜美,却是养人之物。大鱼大肉把人个个变成“三高”和啤酒肚,而菜,人口清淡无味,入胃缓缓无感,长此以往,却锻造了好习惯、好身体。人生何不是如此呢?鲜嫩美味如浮华泡沫,转瞬即逝,平平淡淡才是真。陶渊明的一生在隐居中度过,留下的诗也是句句朴素,却为后世传诵。有人说他不值得,在官场中享受富贵何乐不为?可若他只被一时奢华蒙蔽双眼,或许看到的也只有名利了吧?那朴素的句句真谛,恐怕只剩泯然于心矣的份儿了。
人生如菜,平淡朴素才是最本质的部分。
袭卷了60年代初的那场大饥荒,菜,甚至菜根都成了抢手货。那个物质极度匮乏把人们逼至近乎疯狂的年代,是菜根,菜上最苦的部分救活了一代人,更让他们倍感珍惜以后的幸福。吃不了苦菜根的人只能等死,而咽下它们,还有重生的希望。“嚼得菜根响,百事可为。”这是《菜根谭》中最经典的一句。人生难免有教训,抑或挫折,味道如同苦菜根——把它们咀嚼得津津有味,你成功了——沈从文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农村刷马桶,这双写过名作《边城》的手,这双鉴赏过珍奇文物的手,干这等肮脏活计竟也一丝不苟,他挺过了这一关,大师的胸襟与胆气可见一斑;若一再回避,人生或许也无路可走了——杰出的女钢琴家顾胜英在文革初期自杀了,她的美丽灵性高贵那一刻被脆弱取代了。
人生如菜,无论哪一种菜都有最苦的菜根,无论哪一种人生都有血淋淋的现实遭遇,无论哪个人都必须在无路可走时硬着头皮也必须面对与改变危险的处境。
人生如菜,一切尽在不言中。
山西晋中榆次二中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