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软实力建设

2012-04-29 12:39周起帆秦端茜
科教导刊 2012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观实力劳动

周起帆 秦端茜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学科里关于文化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根本观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建设理论思想。它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普遍规律。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理论准备。因此,用发展的眼光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相结合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1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1.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是建立在人类的劳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内涵。马克思指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①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而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世界,人只有用实践才能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意识的能动性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物。因此,正是在劳动实践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中体现了人自己的本质,人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对自然性和动物性的超越。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坚实基础。

1.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进程

(1)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文化的定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及观念形态上的反应。”②这是毛泽东同志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向结合后对文化下的定义。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③

(3)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文化建设看作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宣传和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2 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

2006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④

(1)我国目前文化软实力尚显薄弱,外来文化不安因素高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也在潜移默化。也许“文化全球化”在学界还未被大范围认同,但是文化的影响力也转化成了一种能促进经济提升的方式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些 “自由”、“民主”的观念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工业成品传遍全世界。对此,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中国文化正被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如电视演出,服装、音乐、电影等等逐出并取而代之。“对我们许多人而言,这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⑤发达国家的文化战略实施得很火热,效果也是很显然的:垃圾食品、快餐文化、拜金主义、文化极端等等这些都多少受到其“战略方针”的影响。当前在文化上受到的威胁是不容小觑的。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⑥为了让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实现和谐文明的目标,全面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是让我国在面对外来不良文化冲击时能够守住守牢自己的阵地化解文化危机的战略性举措。

(2)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强国兴民的新兴保障。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根本目标是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文化保障,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发展理念目的是向世界输出发展模式有本质区别。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被全方位的认同一定不能缺失“文化”这块平台,中国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的价值模式,使世界各国不仅与中国在“经济双赢”方面有所认同,更能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上有所认同,从而带动我国的文化效益并深化我国的文化产业链。

3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促进文化软实力建设

3.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实践背景。实施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加快文化培育的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政策为保障,以创建文化产业基地为重点,以增强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紧紧围绕实现文化强国,构建和谐文化发展宏伟目标,推动全国范围内文化软实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也要符合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指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立足当前我国最大的现实就是要自上而下转变文化发展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当今世界潮流中文化软实力对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作用。文化在当下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生产力地位,同时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作用,让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更具有科学性。

3.2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更能体现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人民大众文化价值取向

第一,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软实力中的影响对人民大众文化价值观念形成有很大作用。国家意识形态不仅体现在国家的组织形式、社会制度当中,还体现在其国民的价值观念上。现今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特别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结合是最符合我国国民的价值取向。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中正确和谐的文化理念的指导建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秩序有序的新的价值意义。

第二,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促进人民大众形成正确社会道德风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是要首先提升民众的道德素质。当前我国社会的人性化、开放度、宽容度好于历史上任何时期,这是道德进步的表现,这也为我国能够强化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保障。

3.3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文化软实力建设保证正确的奋斗方向,防止文化建设者的“文化异化”产生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文化在国家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在世界文化历史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对文化发展的方向性的认识而让文化“异化”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现实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⑦这就是强调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方向性问题。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生产条件下,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种情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就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了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⑧这就是马克思在劳动异化的批判中使用的词句但是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现代劳动的一个方面,同样存在“异化”可能性。“创造文化的劳动反过来对抗劳动的主体,使其不但享受不到文化的创造,反而被文化的创造所压迫和奴役”。⑨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这种“异化”情况的产生。

猜你喜欢
文化观实力劳动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热爱劳动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