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内部审计的质量特征及发展思路

2012-04-29 12:09:37万国超
会计之友 2012年11期
关键词:发展思路

【摘要】 高校内部审计是透视高校改革、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是高校极具价值的资源,应当将内部审计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看待。文章对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剖析,并指出应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特征,提出了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特征;发展思路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国际内部审计的借鉴与学习,内部审计的理论方法与我国各级经济组织的实践进一步紧密结合。“内部审计是透视企业的窗口,是组织极具价值的资源”。但高校内部审计尚未得到内部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足够重视,其价值在高校运作过程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模式与高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用,其职能作用发挥尚存在诸多空白,这也表明内部审计在高校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因此,本文将对高校内部审计的质量特征及发展思路做出评论,以期内部审计成为高校“教育链”上的一个必备且必要的环节,为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性”服务。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剖析及质量特征

(一)高校内部审计应摆脱两难境地,找准自身优势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高校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在我国高校的实践并不是日臻完美,内部审计的许多新理念、新方法并没有得到高校管理层的理解与认可,内部审计给人的印象是在政府的倡导与直接推动下发展起来的。高校内部审计始终徘徊在究竟是政府审计的“衍生”还是社会审计的“弃儿”的两难境地。这种情况下,高校管理层需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心:内部审计部门是透视高校改革、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是高校极具价值的资源,应当将内部审计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看待。高校内部审计通过现状剖析,认清自身定位,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

1.高校经济规模的扩张导致高校资金链的纵向扩张及横向延长,高校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来衡量粗广资金链的使用效率。内部审计是实施这一监督评价的工具,可确保资金的安全健康运作。

2.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高校组织机构的庞杂、经济结构的散杂。高校除了所属的院系及行政处室外,还有既服务于社会又服务于教学的附属医院、附属中小学和校办产业,并且高校的二级单位涉及各种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它们在管理模式上是事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这种全新的高教格局需要一种新的机制来强化管理,内部审计机制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责任部门的控制和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对一个高校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审计评价。

3.内部审计是高校自查自评的重要工具,是管理层审视本校运作状况的重要纽带。“一斑可窥全豹”,利用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不仅可以督促各单位遵守财经法规和本校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纠正与本校发展思路不相适宜的决策,还可以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帮助高校领导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单位的经济状况和运作优劣,为其科学决策(资金拨付、人事任命、工程项目建设等)提供参考。

(二)高校内部审计应完善审计质量特征,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质量是内部审计之本,只有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特征,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才能“取信于民”。当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特征相当薄弱,急需进一步加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性差,高校内部审计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缺失。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管理层负责,机构的设立、人员的安排由管理层讨论决定。这种状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就审计问题特别是关乎全局性的问题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当前我国高校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笔者建议内部审计计划由校长批核,业务工作向校党委委员会报告,行政工作向校长报告,并且能够确保内部审计负责人与高校各利益相关方直接交流和沟通信息,能够定期参加有关审计、财务报告、机构治理和控制系统的监督评价会议。

2.客观性不强,限制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监督评价。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是高校体系中的一份子,他们不能离开这个体系生存,并且自身的利益与高校各个部门之间息息相关,这是当前环境所不能改变的。目前比较合理的做法是高校管理层制定政策以增进客观性,为内部审计人员设置“保护伞”。比如内部审计部门经费的拨付由校长负责,事关审计人员切身利益的事情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由校党委会统一协调等等。

3.熟练性不高,限制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宽领域的监督评价能力。熟练性是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履行他们职责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胜任能力。内部审计部门是技术型管理部门,应当与当前高校各部门建设、发展的技术水平相适应。当前高校内部审计技术单一,大多还停留在手工核账、详细审计的初级水平,难以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建议高校为内审部门制定并实施持续专业发展计划,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业务熟练水平,引进专业和业务能力较高的内审人员。内审人员具备较强的熟练性后更能准确地判断、研究和解决问题,并确定下一步的行动,以及决定是否需要从外部获取有关服务。

4.综合性难以体现,内部审计业务大多限制在经济业务部门的财务审计上。当前多数高校内部审计以监督职能为己任,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审视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建议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选择审计事项与领域时,将财务预算审计、教学部门业务运作审计、后勤社会化资源利用审计、经济业务循环及信息系统审计、基建维修项目审计、专项资金利用审计等“资源价值链点”纳入到审计因素列表中,通过评估风险,筛选高风险点,并以此确定审计事项,介入到该事项的事前预防与建议、事中控制与改进、事后评价与总结中去,以此为高校财务核算提供依据。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思路

内部审计是维系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是评价高校发展战略与管理策略的重要支撑,对于审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果及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校内部审计的突破离不开国家、高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离不开内审人员的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必须在高校环境中把自己做大、做强,做出成绩,这样内部审计才会具有自己的前景。高校内部审计可以在以下发展思路中有所展望:

(一)切实履行将“风险导向”作为创建高校内部审计基本框架的理念

高校规模越来越大,分门别类进行管理控制成为一种必然。但职能部门并排式的组织结构导致各部门的“短视症”和本位主义,最终使各部门把精力放在“推诿、自保”上,而不放在把事情做好、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上。这种局面导致高校风险控制点、控制面的扩增。高校内部审计应在新环境上有所创新,以风险为导向,将高校内部审计转变为促使管理层有效履责的动态管理控制机制,致力于改善和整合高校各级管理部门(教学、行政、后勤、二级单位、后勤企事业单位等)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超越各职能部门的约束,由点到面,创建以综合风险管理为中心、围绕高校战略发展目标、全校综合的、全员共同行动的二层风险管理体系。一层是以内部审计部门为核心的高校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评价高校面临和预期的风险,对高校的风险因素模式进行设计,对各职能、业务部门执行风险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估,及时沟通高风险领域,并提出防范风险及改进工作的建议。另一层是业务、职能部门承担基层的风险管理职能。各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风险监控,内审部门要对其监控情况组织指导、监管,并评价风险及控制质量,对其采取的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方案也应在审计报告中出具,以反映各部门对风险管理的积极态度。

(二)高校内部审计应立足于改善行为而不是限制职权

高校内部审计应立足于改善行为来提高审计质量,这种视野打破了传统内部审计“眼高手低”的局面,跳出了传统内部审计着眼于限制权利的框框。事实上,从单个部门、流程、业务上来分析,改善行为是十分模糊的标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必须立足于整个学校,从各个部门、流程、业务是否有利于学校价值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内部审计需要改善行为的衡量和考核指标体系。笔者建议建立一个能够打破权利界限、行为有效的内审团队。内审团队由内审部门牵头,由有互补技能的各个部门组成。他们是一个风险管理委员会,致力于共同行动和工作方法,共同承担责任,促成团体行为的改善。

(三)高校内部审计应关注内部利益相关方,建立适合内审需要的信息系统

高校内部利益相关方大体包括:学生、普通教职工、校级管理层、系(院、处)级管理层、二级单位、外部入驻单位(建筑施工公司、监理公司、后勤物管公司等)及其他内部利益相关方。高校内部审计应注重内部利益相关方体系中与各控制点相适应的信息点的监督评价。这些控制点可以是一纸合同、一个手续、一个动作或一个过程,但要使这些控制点成为可监评的,就必须通过内部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建立反馈回路。反馈回路应该在涉及较高风险系数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进行,采取调查问卷、业务调查、涉及的资金使用状况的分析、利益相关方的疑点及焦点调查等方式,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上,用在决策急需的信息上。高校内部审计通过反馈回路不但要控制已经过去的活动,而且还要控制、引导、改善现在的活动。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高校内部审计的价值。

(四)构建利益相关方参与的高校内部审计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采用先进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法,从两个方面履行其利益协调与整合功能。

一是源头参与,事前监督,规则形成过程的控制。在高校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规则形成之前,内审部门需积极参与组织管理工作,从规则双方或多方之间的行为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准确地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对合作规则合理与否的观念判断。内审部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在审计开始时,内审部门应抱着信任的态度与合作规则双方就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进行“等距离沟通”,为审计进行创造和谐气氛;2.征求合作规则相关方的意见与建议,以学习的姿态争取支持,重点是认清合作规则的形成基础;3.及时与相关方就合作规则的焦点、重点进行沟通,共同分析合作规则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必要措施;4.当前高校合作规则趋于多元化,包括财务预决算规则、教学业务运作规则、后勤社会化资源利用规则、规划与建设规则、基建与维修规则、专项资金利用规则等等,这就要求内审部门具备综合的业务素质,做制定合作规则的“内行”,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是合作规则形成之后,在既定规则下利益相关方对合作规则遵守情况的具体判断和行为审查。合作规则形成之后,内审部门主要履行监督利益相关方对合作规则的遵守情况。内审部门可以在第一个方面的基础上,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1.内审部门通过开放式的信息沟通,获取各方规则执行过程的遵守情况,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方式向被审部门报告期中审计意见,及时发现、纠正执行过程中与合作规则不相符的行为,加强对规则各方的约束和规则执行过程的指导,避免发生潜在的或更大的损失。

2.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应就审计结果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圆桌式”沟通。重点是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后果,被审计部门的改进措施及吸取的经验等。审计项目结束后,应将审计项目结果公开,接受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将高校内部审计变成高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2):26.

[2] 万国超,李黎.高校内审的新思路:利益相关方的视角[J].中国审计,2006(23):19.

猜你喜欢
发展思路
江苏农村艺术设计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广东省城中村改造的现状与发展思路研究
关于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的探索
珠江水运(2016年23期)2017-01-04 17:20:42
中国奥特莱斯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探析
商业经济(2016年3期)2016-12-23 13:35:09
新常态下珠海市体育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思路研究
武术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9:49:15
浅析丽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K12教育的现状与“互联网+”的发展思路
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路探究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规划及公共服务平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