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种敏感性经济现象,往往表现为物价总体、持续、快速上涨,纸币购买力下降,或者表现为许多商品和服务短缺(被称为隐性通货膨胀)。通胀的类型多样、原因复杂,至今国内外政商学界看法分歧颇大,尤其是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通货膨胀问题越发明显和深刻,甚至传统理论亦不能给予合理解释。针对通胀问题,笔者认为认真搜集和正确借鉴国际上有益的治理通货膨胀经验和政策措施,会对科学管理当前我国通胀预期,实施适度的宏微观经济政策,有效缓解和应对通胀压力和严峻形势,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验教训启示
一、通货膨胀的历史回顾
通货膨胀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当时葡萄牙、西班牙等少数国家物价异常上涨,但与20世纪相比,涨幅和持续时间相对有限,对经济的影响也较小,之后,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物价有过飙升,进入20世纪,通货膨胀幽灵般困扰着世界各个角落,一战期间欧洲国家价格高速上涨,二战过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同程度地经受了持续通货膨胀的影响,1953年-1968年,拉美国家物价严重高企,1969年~1980年,开放型经济国家出现高通胀、经济滞胀、高失业并存的现象,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等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多次较为严重的通胀。总之,20世纪以来的百年,通货膨胀频频发生,它严重扭曲市场价格,导致货币贬值,由此极大地破坏了市场运行规律,成为危害世界经济的罪魁祸首,它在引致大多数国家严重经济问题的同时,也对政治秩序产生消极影响,带来诸多社会动荡。
二、通货膨胀的内涵、起因及影响
通胀膨胀是复杂经济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的概念是商品和劳务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为了具体和量化它,国际上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两个核心指标来进行测度。不同时期的通货膨胀,其表现形式大相径庭,通货膨胀复杂化、严峻化成为趋势,因而对其成因分析的流派众多、莫衷一是,诸如包括流动性泛滥、成本推动、需求拉动、供求混合推动、制度性通胀、结构性通胀等等,此外,国别和立场的不同也影响分析者的判断。
通货膨胀是各类经济体发展绕不开的难题,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断言:恶性通货膨胀对一个国家的损害比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更加厉害,它在摧毁一种现存体制方面比战争更有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货膨胀往往引发经济衰退。众所周知,通货膨胀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超额的货币支出,经过一段时间的价格上涨和工资增长之后,由于对通胀的恐惧,政府往往不再采取有效的刺激需求措施,更多的是抑制投资与货币发行,而这种反通胀措施的副作用有时表现得非常明显,即造成经济衰退。二是通货膨胀从长期看,会使失业问题更加严峻。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虽然指出失业率也与通货膨胀率成反比,但是正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一些国家采取了激进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社会总需求,试图降低失业率,短期效果的确十分明显,然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的高通胀、高失业并存,证明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不能解决就业问题。三是通货膨胀深刻地影响着全社会的收入与财富分配。通货膨胀最大的危害性是对社会上各阶层影响的不均匀性。依靠固定工资收入、拥有不具备出售条件的债主、退休人员以及银行存款和国债购买者在通货膨胀中受害较深;一些拥有物产并且能够自我调节价格加以出售的生产者与投资者是通货膨胀中的受爱护对象。四是通货膨胀导致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低下。正因为通货膨胀会减少人们实际购买力,人们也就以各种方式来节省开支,企业也是如此,尽量选择保守策略,以尽可能降低预期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全社会的即时需求,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同时,投机资金兴风作浪,助长了房产、收藏品等市场的火暴,反观实体经济却被无情的摧残。五是通货膨胀扰乱政策的实施效果。众所周知,应对通货膨胀需要实施紧缩的政策,但是紧缩政策的轻重缓急很难拿涅,如果此药方下的轻缓,解决不了问题,下的太重,反而会形成既治不了通胀,还可能把经济打下来的结果。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国家经验和教训
对于通货膨胀的认定和相应反通胀措施的选择是现代各理论学派区分的本质原则,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只有低级的通货膨胀才在危机上升时期和下降时期发挥相似的作用,并把通货紧缩政策和收入政策作为反高通货膨胀的措施。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只有反需求型通货膨胀的措施才是有效的,而对成本型通货膨胀只能靠提高市场竞争来解决。而供给学派则把促进商品生产和供应的措施作为反通货膨胀的支点。
依据不同学派的观点,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的实施反通胀政策,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其具体措施千差万别,实施效果亦参差不齐。研究各类成功的案例,在多数情况下,反通货膨胀措施各有特点和侧重,但基本上都是综合性措施。德国近30年的历届政府始终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宏观管理的首要地位,稳定货币和物价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8O年代,发达国家保守政府,包括美国的里根政府、英国撒切尔政府等均明智的选择把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的理论方法结合起来,例如严格价格管理,加强市场调节,通过采取强有力的减税、削减政府开支等手段,来减轻居民和企业负担,以促进生产。拉丁美洲中的玻利维亚和智利完全或主要依靠货币措施成功克服了高通货膨胀,墨西哥则成功地运用了收入政策,90年代,阿根廷和巴西广泛运用了非货币方法制止了恶性通货膨胀,泰国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充足的农产品供给稳定了其他商品的价格,成为世界上控制通胀最好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反通胀失败的例子也有,最为典型的国家是俄罗斯,1991~2009年俄罗斯始终饱受高通胀的影响,通胀最低的2009年,也达到了8.8%。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1991年苏联解体引发经济动荡,经济的垄断性和非市场性较长时间存在,阻碍了积极的经济和结构改革,新货币信贷体系亦迟迟未形成和完善;二是价格机制未理顺,原材料,尤其是电力能源等上游资源价格节节攀升,对通胀压力构成极大的威胁;三是卢布内部自由兑换失败等体制障碍重重,国家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流失国外。
综合来看,国外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入思考。一是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以稳定和降低通胀率。1984年~1990年,欧共体12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保持在2.3%~4.2%之间,与此相关联,通胀率也保持了较低水平。二是抑制通胀是一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美国政府从70年代的严重通货膨胀到80年代的反通货膨胀成功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必须始终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世界银行对80年代88个国家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通胀率较高的国家,经济发展率较低,由此可见,以牺牲物价来促进经济发展是绝对不可能的。三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稳定物价的基础。美国、泰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保政策增加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了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起到了稳定其他物价和经济全局的作用。四是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抑制通货膨胀的两大法宝。美德央行在控制货币供应量方面的绝对地位,保证了其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战后,英法日等许多国家为了抑制通胀,都坚持实行“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稳健财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化解通胀的效果。五是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成为抑制通胀的又一重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日本政府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产业的政策,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推动了科技革命的发展,实现了集约效益型经济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良好的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物价过快上涨,成为了反通胀的潜在力量。
四、当前我国的通胀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曾发生过几次明显的通货膨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两个时期通货膨胀率超过GDP增长率,第一个时期为1988—1990年,因进行物价改革闯关,大幅度提高物价和放开物价管制,导致物价大幅度上涨,引起全国性商品抢购风潮。第二个时期为1993—1995年,因未全面理解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全国又进行了一次经济大跃进运动,经济过热造成物价大幅度上涨,经济难以持续。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又出现了一轮同以往不同的上涨情况,总体呈现物价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的趋势,上涨的范围从终端食品逐步扩展到基础农产品、工业出厂品、大宗商品、资源类产品等,其复杂的国际背景和持续性,已经影响到了民众吃穿用行等方方面面以及预期,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对于当前通胀的成因,国内各界的看法分歧很大,对通胀成因的不同看法,直接影响到应对通胀的策略和政策工具选择。因此,需要我们深入探究本轮通胀的“病情”,客观分析“病因”,以准确定位其形成机理,这对于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当前通胀预期,以致对症下药,卓有成效的治理好复杂通胀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货币超发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过多,流动性泛滥,必然诱发通货膨胀。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主动投放货币,刺激信贷扩张,同时,以外贸、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外贸顺差和热钱大量涌入,央行被动购汇,投放了过量货币,据统计,2007年至2010年,我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分别同比增长16.72%、17.82%、27.68%、19.7%,而同期GDP分别增长11.4%、9.0%、9.1%、10.6%,货币发行量大于经济增长速度,泛滥的货币为寻找出路,大量投机于地产和股市,推高资产价格和金融泡沫,物价的上涨成为必然。同时,2009年以来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国际货币扩张寻找套利机会,美元的国际流动扑朔迷离,虽然目前暂无证据表明国际资本大举流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但利差、汇差的存在,客观上刺激着国际资本的贪婪欲望,给我国防通胀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压力。
(二)社会总需求骤增
2008年底,我国政府开出4万亿投资计划,政府投资的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等领域,必然增加对钢材、水泥等原材料需求以及能源的需求。随着资金逐步进入实体经济,政府投资以及财政赤字必然引起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致使PPI高企并带动下游和终端产品价格上涨,引发全面物价上涨。
(三)价格改革,国内要素成本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资源价格低位运行,政府管制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近年来,公用事业资源价格改革提到日程,并持续进行,且有加快之势,这些要素定价的纠正,必然增企业生产成本,并通过产业链向下转移。同时,我国人口红利在逐渐弱化,“用工荒”现象愈演愈烈,劳资冲突时有发生,纠纷和矛盾加剧,据统计,我国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了600多万人,3年差不多少了2000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预计在2017年、2018年,我国总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如果劳动力持续短缺,以致供不应求,加之劳动者加薪和维权意识增强,肯定进一步抬高用工成本和工农业生产成本,进而引起工农业产品价格的相应上涨。
(四)输入性通胀和游资炒作并存
近几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加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在缺乏必要的定价权和谈判权的情况下,中国大量进口原油、铁矿石等上游产品,致使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高,国际通胀环境对我国的“发酵效应”凸现,从而抬升了国内物价。
资本具有逐利的天性,各路资金尤其是游资动作可谓神速,它们洞察入微,行动灵敏,不管是股市、房市,还是期货市场、现货市场,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而且所到之处必然兴风作浪、大肆炒作,助推各类商品价格的疯狂上涨。
(五)气候、地缘政治、战争等影响
近来,冰冻、极寒、干旱、洪涝频频出现,世界饱受极端天气的影响,造成粮食短缺,全球农产品供求失衡加剧,国际粮价持续攀升。中东和北非国家政局动荡带来的地缘政治因素和日本地震海啸触动着全球大宗商品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国际资本随机游走,国际油价和金价大幅上扬,基本维持在每桶100美元、每盎司1400美元以上运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紧随其后,轮番上涨,我国通胀压力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上涨影响进一步加剧,通胀预期升温,资本市场持续动荡,折射出经济前景遭受严峻考验。
(六)经济的内生低效率
中国当前“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位置,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占用了大量经济资源,尤其是超前建设了很多项目,这虽在当期形成了好看的GDP账面数字,但低效投资的广泛存在,必然在通胀上反映出来。除此之外,让社会诟病的物流重复征税,物流成本高企,也是推动通胀走高又一重要原因。
五、应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最佳途径选择
针对物价上涨和持续的严重形势,我国政府应科学借鉴国外反通胀的先进经验,着眼我国国情,适时调整发展节奏和调控政策,建立和完善公共政策框架体系,丰富政策池资源,合理进行政策叠加,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根本出路。一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农民持续增收。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要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二是积极推进产业调整,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产品质量。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要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打破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切实放开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合理引导“漂移”、“浮萍”般的巨量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不再扮演资本市场的“搅局者”和通货膨胀的幕后推手。三是要积极改变主要靠投资、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遏制房价过快增长,以稳定公众通胀预期,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重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缓解贫富分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导消费发挥拉动经济的核心作用。
(二)实施审慎的宏观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众多学界人士认为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再具有长远优势,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大搞建设,追求靓丽的GDP数字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唯有经济平稳发展,通胀水平才可能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更易于抑制通胀。因此确保经济稳步发展是防治通胀的一个必要条件。
要坚决选择稳健货币政策同适度宽松财政政策的政策组合,发挥正面叠加效应。货币政策方面,要注重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工具的有机搭配,应时收放货币供给,有效控制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尤其要严格控制M2的上涨幅度,防控和打击热钱。财政政策方面,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分配权责,改革税种,减少重复税负和不合理税收,降低物价的税负压力,要合理确定财政资金投向,控制支出规模,缩小财政赤字,提高使用效率,要认真对待和清理不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弱化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减轻财政和物价压力。
(三)适时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
借鉴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等国的经验,在继续完善央行独立性建设、汇率改革和责任建设的基础上,适时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货币政策框架,发挥通胀预测钉住,目标明确的优点,解决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中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达到最优的效果。同时,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改变通货膨胀目标制单纯钉住CPI的方式,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考虑的因素,构建一个包含股票、债券、土地等资产的广义物价指数,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前瞻性与有效性,以成功控制通货膨胀率,实现价格的长期稳定与经济的平稳发展。
(四)合理进行通胀预期管理
通货膨胀预期推动通货膨胀的观点已为学术界广泛接受,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公众对经济常识及运行情况的了解程度等的不断提高,因此要高度重视通货膨胀预期对我国通胀产生的实质影响,将通胀预期纳入货币政策制定范畴。一是提高货币政策的明确性和透明度,结合通胀目标制的要求,给公众指明恰当的预期方向,稳定和合理引导公众实施各类经济行为,并谨防通胀预期过度。二是在宏观经济政策设计中加入通胀预期管理政策,切实关注不同人群的预期差别,科学建立不同人群的通胀预期数据库,并实施分类管理。
(五)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国际化进程
一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在升降交错中,实现人民币有序升值,寻求遏制通胀压力与减轻经济增长放缓之间的动态平衡。二是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积极实施人民币“走出去”战略,减少对外投资的限制,合理引导国内过剩流动性向国际市场输送。三是适度增加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资本份额,提高地位、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加大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遏制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家滥发货币,转嫁经济危机的行为。
(六)建立物价监管体系
一是成立类似于韩国和法国的跨部门物价监测和稳定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部门包括财政部、央行、发改委,工作组跟踪物价走势,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商和制定相应政策。二是发挥发改委作为我国物价管理部门的权力,强化对生产、供应、销售等各环节的监控,重点关注原材料、日常消费必需品、公共服务品领域,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及时曝光和制裁价格垄断行为。三是建立物品供给基金,完善政府储备管理,根据市场物品供需变化,及时进行储备投放等举措,平抑物价;同时,政府要切实关心民情,认真倾听消费者对物价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强化民众监督。
参考文献
[1][俄]C·M·尼柯金博士.世界各国反通货膨胀的经验.《特区经济》,1994.2.
[2]陈敏.通货膨胀的历史回顾与国际比较.《浙江经济》,2007.22.
[3]王美丽.通货膨胀压力与宏观经济策略选择.《华北金融》,2008.5.
[4]陆岷峰,高文芳.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治理通货膨胀.《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5.
[5]谌争勇.“中国式”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海南金融》,2009.1〔6〕.
[6]徐杰.各国应对通胀的非货币性政策措施.《学习时报》,2010.12.
[7]王茹,王健.审时度势,治理通胀.《中国经济时报》,2010.11.29.
[8]王东.大宗商品价格攀高 全球通胀风险升温.《中国经济时报》,2011.3.25.
[9]中国应对通胀要有非经济解决之道.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安邦信息》.2011.4.24.
作者简介:郭素萍(1964-),女,本科学历,中级经济师,现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阳泉市中心支行会计财务科,任科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