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踢毽基本动作运动医学的初步研究

2012-04-29 11:11唐彦肖文革王丁一吴杰
科教导刊 2012年11期
关键词:花样小脑支配

唐彦 肖文革 王丁一 吴杰

花样踢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花样踢毽在中国发展至少1500年以上,①具有丰富的运动形式和地域特征,它根植于传统文化,更符合中国传统养生思想,值得我们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研究。但是从现代体育的角度看,花样踢毽与现代科学结合仍很少,这对我们的优良的传统项目的发展和推广不利。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从2006年起在本科生中开设传统花样踢毽课程,主要教授传统花样踢毽的4项基本技术,部分花样技术和集体多人踢法(围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踢毽子时手臂会不自主的随着脚踢毽子一起运动,从专项练习的角度看,这样的多余动作会消耗体能,不利于专项成绩的提高,且当大脑发出脚踢毽子指令,手臂跟随抽搐的情况,也是神经系统指挥肌肉运动的非正常情况,针对这种现象,本文试图从解剖学的角度初步研究踢毽子运动基本技术的肌肉参与和神经支配,并解决上述问题。

花样踢毽动作几乎调动全部的下肢肌肉都参与运动。下肢肌肉分为四部分:(1)髋肌包括前群、后群;(2)大腿肌包括前群、内侧群、后群;(3)小腿肌包括前群、外侧群、后群;(4)足肌。花样踢毽的基本动作是盘、磕、绷、拐,而花样动作主要是这四个基本动作的组合发展而来。下面就花样踢毽基本技术参与运动的肌肉、神经作简要分析。

(1)盘踢(脚内侧踢)动作要领:大腿向外侧打开,踝关节带动小腿向上发力,脚内侧端平。参与肌肉及周围神经支配:外展髋关节:臀中肌(臀上神经)、臀小肌(臀上神经)使髋关节旋外: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前部肌束(臀上神经);屈膝关节:半腱肌(坐骨神经)、半膜肌(坐骨神经)、股二头肌(坐骨神经)(坐骨神经)、缝匠肌(股神经肌支)、腓肠肌(胫神经);使膝关节旋内:半腱肌(坐骨神经)、半膜肌(坐骨神经)、缝匠肌、股薄肌。使足内翻:胫骨前肌(腓深神经)、胫骨后肌:(腓深神经)。

(2)磕踢(膝盖上部踢):动作要领,大腿与躯干成90埃小腿与大腿?0埃脚尖与地面垂直,膝关节向上发力。参与肌肉及周围神经支配:屈髋关节:髂腰肌(腰丛分支);屈膝关节:半腱肌(坐骨神经)、半膜肌(坐骨神经)、股二头肌(坐骨神经)、缝匠饥腓肠肌;踝关节跖屈:腓肠饥比目鱼肌(胫神经?

(3)绷踢(正脚背踢),动作要领:大腿、小腿绷直,足尖向上发力。参与肌肉及周围神经支配:屈髋关节:髂腰肌(股神经) 伸膝关节: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下神经)、阔筋膜张肌(臀上神经);踝关节背屈:胫骨前肌;踝关节跖屈:腓肠肌、比目鱼肌。

(4)拐踢(脚外侧踢):动作要领:腿翻向体侧,足外侧与地面平行,参与肌肉及周围神经支配,外展髋关节:臀中肌、臀小肌;屈膝关节:半腱肌(坐骨神经)、半膜肌(坐骨神经)、股二头肌(坐骨神经)、缝匠肌、腓肠肌; 膝关节旋外:股二头肌(坐骨神经)、阔筋膜张肌(臀上神经);足外翻:腓骨长肌(腓浅神经)、腓骨短肌(腓浅神经)、第3腓骨肌。

为了了解踢毽时神经,肌肉工作原理,下面描述了与下肢精细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通路:

(1)皮质脊髓束:由起始于大脑皮质初级躯体运动区(头面部投影区除外)、运动前区、补充运动区和初级躯体感觉区(头面部投影区除外)的锥体细胞轴突集合而成,是哺乳动物最大的下行传导束。该束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中脑的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脑桥的基底部(在此被横行的脑桥小脑束分隔为众多小束)和延髓的锥体。在锥体(下转第220页)(上接第207页)下端,约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约100万根)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行于对侧脊髓外侧索的后部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约10%不交叉纤维行于前索的最内侧形成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在下行过程中逐节止于前角细胞,支配四肢肌。皮质脊髓前束在下行过程中,大部分纤维经白质前联合逐节交叉至对侧,止于前角细胞,少部分不交叉纤维止于同侧前角细胞,这些纤维主要支配躯干肌。②

(2)锥体外系: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体态姿势、完成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大脑皮质通过发出大量的下行传导束调控锥体外系,如通过皮质红核束直接调控红核脊髓束,通过皮质网状束直接调控网状脊髓束,通过皮质丘脑束级丘脑皮质束和丘脑有往返的纤维联系。

(3)小脑,前庭小脑:主要接受同侧前庭神经核和前庭神经节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下脚到达绒球小结叶皮质,由该皮质发出的传出纤维直接经小脑下脚投射到同侧的前庭神经核。脊髓小脑:主要接受脊髓小脑束的纤维,经小脑上、下脚到达旧小脑皮质。由半球中间部皮质发出的纤维至中间核,中继后经小脑上脚投射到对侧红核大细胞部和丘脑腹后外侧核,由腹后外侧核再投射到大脑皮质运动区,通过红核脊髓束和皮质脊髓束调控肢体远端肌肉张力和肌协调;大脑小脑:主要接受对侧脑桥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中脚到达新小脑皮质,由半球外侧部皮质发出的纤维至齿状核,中继后经小脑上脚投射至对侧红核小细胞部(再投射到下橄榄核)和丘脑腹后外侧核,由腹后外侧核再投射到大脑皮质运动区,修正大脑皮质运动区起始神经元的活动。后经皮质脊髓束调控上、下肢精确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由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构造十分复杂,任何精细的运动都不只由一条通路、一个核团的调控和参与,所以在踢毽时上肢往往出现一些不自主的活动可能正是由于脑内中继性核团间的紧密联系、多个核团之间有交叉,导致在支配下一级神经元时的交叉,即支配下肢时(尤其是多个核团参与的精细运动,如踢毽)带动一些神经元在非意识情况下支配了上肢的一些肌肉,使其同时参与运动。传统花样踢毽练习时,要求手臂主动放松,经过训练,一学期结束,大部分同学可以修正这种随踢毽脚部动作手不自主抽搐的情况。

本文分析了花样踢毽的基本动作盘、踢、绷、拐的主要参与肌肉与神经支配,对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精细的下肢运动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皮质脊髓束、锥体外系何小脑的工作原理,解释了踢毽时的上肢不自然摆动的原因,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消除了这些多余的动作。可以预见在现代科学的帮助下,花样踢毽等传统体育项目必将获得新的发展。

猜你喜欢
花样小脑支配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新生儿小脑发育与胎龄的相关性研究
花样童年
洁齿的花样
动动小手和小脑
跟踪导练(四)4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
1例以小脑病变为主要表现的Fahr’s病报道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