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1998年,梁晓声用积攒了十几年的30多万元,在北京西三旗的金达园买了一套四室一厅的住房。装修好后,妻子焦丹把婆婆接了来。可还没住满一年,老人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老人将围在病榻前的儿女们看了又看,然后紧紧攥住梁晓声和焦丹的手,泪流满面,却一句话也说不出。这时,焦丹伏下身子,哽咽着说:“妈,您放心走吧,我们会照顾好大哥的。”母亲听了,嘴角竟然浮起丝丝笑意。是的,大哥就是母亲最放不下的心思。
21年前,28岁的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最年轻的编辑。这可是一个对爱情抱有浪漫幻想的年龄。在他看来,能做他妻子的人一定是在某种“缘”中结识的,就像许多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然而,4年过去了,却没有“缘”来成全他的爱情。
梁晓声之所以相信“缘”,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婚姻殿堂非“缘”的梁柱不可能将它支撑得起。其实,“缘”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奇异之中产生“缘”,寻常中也照样有“缘”那妖娆的身影出现。
1981年7月的一天,梁晓声正埋头一部儿童电影剧本创作,这时文学部的党支部书记拉起他就走,支书是要给梁晓声推荐一位姑娘。见到姑娘那双大大的眼睛,他就喜欢上了。
两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一天,梁晓声从食堂打饭回到单身宿舍,却发现压在书桌玻璃板下的照片一张也没有了,那是知青时的几位女战友,大学时的几位女同学。这时“大眼睛”来了。她明白他要说什么,说:“玻璃下面应该是放我的照片的地方。”
梁晓声想要说的是:“别人说我有责任心,做丈夫,也许将就吧。但婚姻大事是绝不可将就的,你可要考虑清楚。”
那还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就一个劲地亮“丑”:自己的身体是多么不好,有胃病、肝病、早期心脏病;家庭负担重,不但要赡养父母,还要给疯大哥治病,供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上学。但她不仅不像其他姑娘被吓走,而且当场就被梁晓声的“顾家”行为感动得哭了。
今天她又用行动表明,她铁了心要嫁给他。梁晓声这时已明白,他所谓的“缘”,其实就是遇见一个能读懂自己心的人。
“大眼睛”姑娘就是焦丹。焦丹说:“你瘦弱的身子竟然要挑起这么重的担子,那就更需要一个人来爱护你了。”
在相识10个月后,他们结婚了。梁晓声11平方米的单身宿舍就是他们的新房。
爱,让梁晓声的创作插上了翅膀,他在1984年发表了获得年度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年度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雪》后,于1988年又发表了深受人喜爱的长篇小说《雪城》。
梁晓声成了中国文坛的一颗新星。然而,他们家也只是从11平方米的宿舍“乔迁”到14平方米的筒子楼中。房子不仅小,而且简陋得不成样子:墙上贴的壁纸已经开胶,地上铺的还是早已不流行的地板革,客厅里没有沙发……可是,整栋楼各家都装修过了,家具也很时髦很气派。这时,梁晓声觉得对不起妻子。
直到1998年,他们家才买了金达园这栋四室一厅的房子。
送走母亲后,焦丹对丈夫说:“大哥这些年一直在老家哈尔滨江北精神病院疗养。我们既然答应了母亲,干脆将大哥接到家中来住。”见丈夫看着她,焦丹又说:“我明白你心里在想什么!大哥来后,我们再回到筒子楼去,让大哥住这间房子,还要为大哥请个保姆。这样既不会影响你写作,也让大哥能在北京治病,过上一段好日子。”妻子的话句句说在他的心坎上,梁晓声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西三旗的住所里,全是焦丹为大哥挑选的家具、家电和工艺品。听说大哥会弹琴,焦丹还特意买来了一台雅马哈电子琴。两年后,梁晓声夫妇才在离单位附近的地方又买了一处住所,这才正式结束了居住筒子楼的生涯。
2006年4月,梁晓声的三弟媳庞飞飞得了尿毒症,发现时已到了晚期。“咱们在北京找一家大医院的专家咨询一下吧,如果需要,就把飞飞接到北京来治。”见丈夫一个劲地叹气,焦丹说,“我知道你为钱的事叹气。”说着,焦丹交给丈夫一个存折,梁晓声打开一看,竟然有20多万元!看到丈夫吃惊的眼神,她又笑着说:“你忘了,这是当初我们公司配发的股份,我把它卖了,想不到现在竟值这么多钱。”
有了这笔钱,3个月后,庞飞飞战胜了病魔,健康地回到了家里。
人们都知道,大作家梁晓声照顾“疯大哥”、挽救绝症弟媳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面对记者,梁晓说:“其实我做得不多,大部分都是妻子付出的心血。”
可梁晓声由于多年伏案写作,损害了身体,尤其这些年颈椎病较严重。焦丹每天都会给他敷药治疗,并细心地记下他吃药、治疗的时间,按时督促他去医院。
善读心的女子是天下最值得尊敬与爱戴的女性,因为这样的女子不仅有着一颗冰雪聪明的心,她更是怀着人间的大爱。
(责编 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