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与发展

2012-04-29 00:44沈建峰
上海信息化 2012年11期
关键词:电报公约规则

沈建峰

中国古代发明了火药,却将它制成了烟花,用来玩耍取乐,进贡给皇帝,并没有对生产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带来多大变化。而欧洲近代多数的发明和发现,都以公开展示为标志,让同行和老百姓知晓和了解,科学知识的迅速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和西方对新事物和新发明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东西方文化深层次的差异,也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无线电波的发现和应用,是西方现代科学研究与商业文明完美结合的典范。从早期的电学先驱富兰克林、伏特、安培,一直到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他们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电学世界的奥秘。其动力不在于这些研究工作能够为他们个人带来什么,而是出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兴趣,而他们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与演示,则非常有力地推动着研究的不断进步,使后人得以站在其肩膀上继续前行。到19世纪,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等发明无线电报,开创了人类通信的新纪元,大大推进了人类的文明近程。

无线电报的发展,首先得益于赫兹发现了无线电波,而后,马可尼、波波夫等人先后独立研制成功了无线电报机。相对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的有线电报而言,无线电报使远距离通信摆脱了对导线的依赖,是通信技术上的一次飞跃。水上通信,加上后来的航空通信,成为无线通信率先获得应用的场合,最早认识到这一点的,正是商业和科学天才马可尼。

在二十世纪初期前,越洋交通主要是靠轮船,从欧洲到美洲,行程约需一星期至十天。那时轮船一旦出海即音讯全无,一直要等到抵达目的地后,才能将安全抵达的消息用电报经海底电缆发送给出发点。万一中途遇上狂风暴雨、冰山而出事,可真是呼救无门,或就此永远失踪,所以在当时,坐船出海是一件冒着生命危险的大事,而船上装备无线电台,无疑是装载了一个救星。众所周知的泰坦尼克号失事时,直到船体完全沉没,船上的报务员菲利普斯一直在发出呼救信号,就在18海里外的客船加利福尼亚号的报务员却在睡觉,错过了最佳救援时机,令人扼腕叹息;而后,91海里之外的卡帕西亚号全速赶到,救出705人,又令人欣慰。

马可尼1896年公开演示了无线电报,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随即成立了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推进无线电报的商业应用。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英国军舰率先装备了无线电报机,1899年有两艘军舰通讯的距离达到了 200 多公里。然而,无线电通信的普及,最终却有赖于民用。1900年1月23号,在波罗的海霍格兰岛附近的一群渔民,通过无线电呼叫破冰船“耶马克号”而被营救,首先在海上证明了无线电对人类的价值。后来,无论是大型邮船,还是小小的救生艇,都纷纷要求装备无线电台。

面对着如此广阔的社会需求和诱人的市场前景,竞争者纷至沓来,其中最著名的,欧洲有德国德律风根公司,由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和布朗公司、西门子公司、霍尔斯克公司合资成立;美洲有德福雷斯特无线电报公司,由后来真空三极管的发明者德福雷斯特创办。因此,马可尼要在无线电领域独占鳌头,垄断利益,就不那么容易了。

保持技术领先,是获得竞争优势的直接做法。马可尼率先将英国科学家洛奇发现的“谐振线路”应用在无线电报机上,改变了发射机的电磁波长,使得数台发射机可同时发射,各有各的频率,互不干扰。试验成功,马可尼马上申请了“谐调式无线电报”的专利,专利证是 7777 号,时间为 1900 年 4 月 26 日,这便是无线电发展史上极其著名,俗称“四个七”的专利。这一成就,是无线电设计上的大突破,从此,无线电通信开始按频率进行。这也使马可尼公司称霸市场,竞争对手毫无招架之力。1901年马可尼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大西洋, 1907年10月17日,第一条商用越洋无线电报发送成功。1909年,马可尼和德国布劳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在技术研发方面一路领先的马可尼,在经营上却采取了完全排他性的策略,试图在无线电通信方面建立垄断。他规定,马可尼公司雇用的报务员,只能与本公司操作人员管理的电台进行通信联络,禁止与其他船上的人和电台通信,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他在欧洲主要贸易线路上,大量建立自己的无线电发射站。1900年,建立了马可尼国际海运通信公司,并从1901年5月开始,只向设在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比利时、意大利的马可尼电台开放。

然而,巨大的需求还是引来越来越多的竞争者。随着越来越多的船只安装了无线电台,麻烦也随之而来。当时无线电电报使用火花装置,它的带宽很宽,两个报务员通信时,100公里内的所有电台都会受到严重干扰。那么,谁可以优先发报?谁又应该暂时关闭电台停止发报?大邮船上的报务员,看不起货船和小船上的报务员,报务员之间互不相让,彼此干扰,无线电波中常常充满了叫骂、诽谤和淫猥的信号。这种混乱的状态,使无线电通信的效能受到严重影响。面对种种问题,如何收拾这种局面?马可尼试图建立垄断,别人怎么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无线电通信立规矩,已经刻不容缓。在有线电报发展史上,立规矩有例可循。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通过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的一条电报线,发送了他的第一个公众电报。经过十多年发展,电报已发展成为一项普通公众业务。许多公司在不同城市间经营电报业务,他们使用自己的通信线路以及编码和控制信号等,互不影响,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公众认可。但没有一家公司能够通达所有城市,为了实现跨地区通信,各公司之间必须进行电报转发,为此建立了相当多的协议。当电报需要在不同国家之间转接时,就需要在边界进行转录、翻译和处理,然后再通过邻国的电报线路进行转发。

但随着跨国业务发展,这种系统速度慢、效率低、易出错的弊端逐渐显现,许多国家希望像国内一样,建立国家之间互连的协议。到1864年,已有好几个区域协议生效。最后,20个欧洲国家在一起讨论,试图制订一个包括国际互连在内的框架协议。同时,希望使设备标准化,有利于国际互连,采用各国都适用的操作要求,并制订共同的国际收费标准和账务规则。

1865年5月17日,经过两个半月艰苦谈判之后,20个创建国在巴黎签订了第一个国际电报公约,国际电报联盟正式成立了,100多年后,联合国正式将5月17日确定为“世界电信日”。1868年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国际电报联盟大会,决定在波恩建立联盟总部。随着电话业务的发展,国际电报联盟在1885年开始起草管理电话的国际法规。

由于有了对电报和电话进行国际管理的经验,面对无线电通信相互干扰、通信不畅的局面,国际电报联盟倡议签订无线电通信公约,为无线电通信建立规矩,以促进新兴的无线电业务健康发展。1903年,在德国柏林召开了无线电报筹备会议,包括美国在内的9个国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对国际无线电规则进行了初步研究。会议最后公约草案规定:“海岸无线电台应该收发来自海上船只和指定船只的电报,不必区别该船所使用的无线电系统”。这一原则成为无线电规则的一个基础,表明多数国家反对马可尼垄断无线电通信行为。但英国和意大利没有在公约上签字,这两个国家,恰恰是马可尼的祖国——他父亲是意大利人,母亲是英国人。

1906年,第一次国际无线电会议在德国柏林正式举行,29个国家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签署了第一份完整的国际无线电报公约,其附件就是最早的一套有关无线电报通信的规则。这些规则经过历届无线电大会充实和修订,形成了今天众所周知的《无线电规则》。这次会议还为海上公众业务通信规定了频率范围:500kHz至1000 kHz,军事和海军的电台等非公众业务,使用188 kHz至500 kHz频率,188 kHz以下的频率分配给岸上的长途通信。这也是无线电发展史上最初的频率划分,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无线电规则规定,对所有失事的遇险电报,给予绝对优先权,还规定了SOS为呼救信号。会议决定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建立联盟总部,设置无线电会议的中央行政机构,建立无线电台登记管理制度。到1912年,在伦敦再次召开无线电国际会议时,全世界已经拥有479个岸台、1752个船上电台。同年,马可尼公司宣布放弃垄断行为,允许公司报务员与其他船只通信,世界各国普遍遵守的无线电规则终于建立了。

1927年在华盛顿召开无线电报大会,建立了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负责各种无线通信领域技术研究、测试和测量的协调以及起草国际标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CCIR成为无线电业务规则与新业务的代名词,其规则和标准为世界各国所遵守。1932年在马德里会上,决定将1865年的国际电报公约和1906年的国际无线电报公约合并为国际电信公约,并决定将联盟的名字改为国际电信联盟(ITU),这个名字恰当地反映了联盟的全部职责,包括了当时全部有线和无线通信的各种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猜你喜欢
电报公约规则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图书借阅公约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寻找最大公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传“电报”
让规则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