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玲
同义词是指词的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高守纲,1994)。意义完全相同就叫等义词,这类词数量很少。绝大部分同义词是同中有异的,正是有异,才需要去辨析。古代汉语的同义词非常多,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准确地辨析同义词的异同,对于准确理解词义,提高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而要做到准确辨析同义词,了解同义词的差别则是必不可少的预备工作。同义词辨析的关键在于找出它们的“异”来。而同义词之间的差别是多样的,除了在理性意义上会有差别外,在感情色彩、语法特点上也有可能存在差别。
1 范围广狭不同
词义范围广狭不同是指有些同义词所指的虽是同一种事物,但涉及的面有广有狭,范围有大有小。例如,“宾”和“客”都有“客人”、“宾客”的意思。但“客”的使用范围较广。住在别人家的均可称“客”,如“门客”、“食客”。而“宾”本意是贵客,所指的范围较小。所以有“相敬如宾”,而不说“相敬如客”。再如:“人”可用于称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在任何其他方面互有区别的社会成员,而“民”指的是“人”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即被奴役者、被统治者。又如:动词“问”、“询”、“访”在访问、征求意见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访”的适用范围比“问”“询”要小。一般来说,“问”“询”是没有什么限制的,而“访”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
2 程度深浅不同
词义的程度深浅不同是指词的意义表达在程度上有轻重。例如:一般的病叫“疾”,严重的病才叫“病”;有点害怕叫“惧”,非常害怕叫“恐”;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再如:心里生气恼怒,但隐而不发,或只在脸上呈现怒气并不表现在行动上叫“愠”,怒不可遏,并表现在行动上叫“怒”。而“饥”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饿”则是严重的饿,指的是根本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3 性状情态不同
性状情态不同是指表示同类事物的词在质地功用等方面有区别,或者表示动作类的词语在情态、方式等方面有区别。例如:“玩”和“弄”都有“戏耍”的意思,但“玩”有“不严肃地对待某事”之义,而“弄”表示的“戏耍”则有技艺性。再如:“抵”和“触”,古汉语中互训,现代汉语中也已经凝固成双音词,但“抵”的特点是用力方向相反的双方共同施力,彼此相持,是一种状态,而“触”的特点是一方主动发力作用于另一方,并且发出的力是爆发式的、瞬间的,而不是一种状态。又如:“筵”和“席”在地上铺的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筵”多是竹子编的,性状较大,只铺一层,铺筵的目的是为了与地面隔开,保持清洁。而“席”多是蒲草编的,铺在筵上供人坐卧,性状较小,多为长方形铺席的目的是为了隔潮,席可以铺几层。
4 适用对象不同
适用对象不同是指有些同义词有各自特定的适用对象,在这个层面上它们是不能互相替换的。例如:死、亡、卒、崩。四者的相同点是“死亡”。但它们的不同在于:“死”泛指人或动物的死亡,既可以指贵族的死亡,也可以指普通百姓的死亡。“亡”既指普通百姓的死亡,也指诸侯的死亡。“卒”指天子的死亡。“崩”是指天子的死亡,带有一定的附加色彩。
5 词义实指不同
词义实指不同是指两个词虽然是同义词,但其实各自所表示的意思是有明显差异的,或者说它们的侧重是不同的。例如:“鬻”“售”两个词在古代都有以货物换取钱币的意思。但鬻就是卖,而售则要强调是将货物卖出去。又如:扩、充、大。“扩”与“廓”同义,是指原本不大或不满,通过“扩”使之变大或变满。“充”是以“扩”为基础的,是“扩”的结果。从行为动作来看,是“扩”,从行为动作的结果来看是“充”,即原本不满的,通过“扩”达到了“充”。“大”着重强调发扬光大。再如:“完”和“备”都是完全的意思,“备”侧重数量、品类应有尽有,意思是齐全、完备。“完”侧重于事物的整体性,意思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
6 感情色彩不同
感情色彩不同是指虽然词义相差不大,但附带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具体使用了哪个词,通常反映了说话人的褒贬态度。例如:“诛”、“杀”、“弑”在表示使一定的对象失去生命这个意义上,这三个词是同义词。“杀”通常是客观的表示此意,无所谓褒贬。“诛”多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有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再如:若、汝、尔、子这四个词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但在使用上感情色彩比较明显。“若”多用一般称呼,“汝”、“尔”则带有上对下或对对方有讨厌、轻蔑的情绪,“子”则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崇敬,根据具体情况译为“您”、“老师”、“先生”等。
7 语法功能不同
一个词放到一个句子中,就会跟别的词发生关系,在语法上表现为能够充当什么成分,不能够充当什么成分,或者能与什么词结合,不能与什么词结合。例如:“畏”和“惧”这对动词都表示“害怕”、“恐俱”的意思。在组合功能上,“畏”可挂宾语,是及物动词。《邹忌讽齐王纳谏》:“妾之美我者,畏我也。”而“惧”则一般不带宾语,是不及物动词。《狼》:“屠惧,投以骨。”再如:“养”和“畜”这两个词在“使……能活下去”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都是动词,且都能带宾语,但区别在于所带的宾语不同。“养”一般指人,《论贵粟疏》:“吊死问疾,养孤长功。”而“畜”一般指禽兽,《汉书·赵充国传》:“逐民所不田处畜牧。”“畜”的宾语有时也可以是人,但指的是那些所谓“下人”、“贱人”。《孟子·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与父母相比,妻子儿女是下等的,所以可以用“畜”。
古汉语的同义词是很丰富的,大致来说,通常在以上7个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在辨析同义词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语源的探求、对词义的引申以及对语境的分析,来达到区别词义的目的。如果能够较好地掌握古汉语同义词的区别,相信在以后的古籍学习研究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2]朱惠仙.古汉语同义词辨析方法初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3]刘召先.古代汉语的同义词及其辨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