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研究

2012-04-29 00:44:03李雪
经济师 2012年11期
关键词:国防工业军民国防

李雪

编者按:前不久,中国第三届军民融合式发展论坛在中国军事科学院举行,山西省国民经济动员办派郝首阳同志参会,就山西省国民经济动员所取得的成果在论坛上进行了交流,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们的一致肯定。最近,他作为发起人之一,正在紧锣密鼓筹建成立“山西省国防经济动员协会”。本刊记者就国民经济动员的有关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当今世界,伴随着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潮流,国防与经济、军用与民用打破壁垒、日趋融合之势已成为各国竞相探索的富国与强军之路的必然选择。军民融合,军民一体化发展,这是时代给出的“国家考题”,也是增强国防、振兴经济,统筹二者,撷取时代制高点的战略思维创新。郝主任,请您谈谈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基本情况。

郝首阳: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国外军民融合已发展得日臻成熟和完善。其中高新技术两用化特征最明显,军事装备技术中85%采用的是民用技术,纯军事技术只占15%左右。以第一军事经济强国美国为例,其军事装备技术的军民通用性已高达80%以上,全美有80%以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直接或间接地为美国的国防动员服务。

俄罗斯同样非常注重发挥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军民两用技术在国防工业中占到70%以上。

除美国、俄罗斯之外,法国、英国、德国、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也在大力推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军地资源的双向利用,大力推进和提高国民经济平战转换的能力和效率,提高国防实力与国防潜力。

记者:为了实现军民融合的制度化、常态化,一些国家在国家立法层面上是如何做的呢?

郝首阳: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为促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一体化,相继制定《1992年国防工业技术转轨、再投资和过渡法》、《联邦技术专业法》(1997)、《技术转业商化法》(2000)等一系列法律。除此之外,还出台各种条列、规定、计划,细化军民融合发展要求,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协调融合发展。

俄罗斯国家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方法开启于1990年制定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防工业“军转民”法》,之后又于1996年颁布《1995—1997年俄联邦国防工业转产专项计划》,并在1997年对国防工业“军转民”政策进行调整,将“全面军转民”调整为“以武器出口促进军转民”。国家杜马于1998年通过《俄罗斯国防工业“军转民”法》,至此国防工业“军转民”以法律形式确定。俄罗斯政府还制定《1998—2000年国防工业“军转民”和改组专项规划》,对军工企业实行优化改组,使军工企业数量缩减2/3。2001年7月,普京政府批准《2001—2006年俄罗斯国防工业改革和发展规划》。通过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了对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引导。

英国政府在促进军事及民用技术发展中,则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著意淡化、弱化军民技术之间的界限。如英国议会科学技术办公室1991年发表《军用与民用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报告,强调加大对“军转民”潜力大的军用项目的投资力度。1998年发表的《国防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国防技术》绿皮书中就指出:加速国防科技成果在国防经济中的推广,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武器装备发展需要。2001年英国国防部颁发了《面向21世纪的国防科技和创新战略》,提出: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已经成为提高英国科技水平和国防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余如法国、德国等都为军民融合式发展出台诸多法律、法规。它们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军事法律体系为主干,以专项促进立法为推手,以行业法规和政策计划为配套”的四个层级的法制保障体系。

记者:为了实现军民融合的适用性和高效化,一些国家结合各自不同的国情和现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发展模式呢?

郝首阳:据我的研究,一些国家主要采用4种发展模式。

第一种是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军民一体化”模式。美国凭借其经济最雄厚、科技最先进、军事最强势的优势,无论从宪法军民一体化发展的顶层体制上,还是构建军事法律体系中,都体现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凡对涉及军民互动的相关事宜都在法律条款中作了明确规定。地方大学为部队培养军事人才。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如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直接在政府的倡导下把民用技术以商业化形式转移到军工领域,推动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相互结合,即依靠民间科技力量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确保了军事技术水平与民用工业技术水准在兼容发展中双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高效率。

第二种是以俄罗斯、印度为代表的“先军后民”模式。俄罗斯利用其国防工业强大的生产和科研潜力,使国防工业成为不断向国民经济提供先进技术的源泉,大量生产品质优良和富有竞争力的民用品,而且还利用军工企业的两用技术加速对军工企业的结构改造与促进,缓解当时面临的现实民需不足民用落后之矛盾,其根本也是由国情决定的。据有关资料显示:许多技术如微电子技术、光电器件、计算机和雷达、核技术等,都属于两用技术。

第三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以民掩军”模式。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在政治上就受到很大限制,不允许有官办的专业从事武器装备生产工厂,它们就凭借政府扶持,建立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军事工业。即通过独特的寓军于民战略,利用军民两用技术,进入国防领域使其国防科技工业的竞争力并不低于其它发达国家。

第四种是以以色列为代表的“以军带民”模式。以色列举全国之力,优先在军事技术与装备上寻找优势领域,跃进世界先进行列,如其制导技术,以其辐射、带动民用工业技术,以这种独特军民融合,相互促进使国家整体工业水平跃上台阶,成为工业发达国家。

记者:郝主任,请您根据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我国自身国情,谈谈我国军民融合的客观必然性。

郝首阳:国际上从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现实,以及西方各国战争的谋略和实战演练看,现代战争已大相径庭于传统战争,它模糊了战争前方和后方的界限,高新技术的制导和立体快速反应,使对方几乎所有目标都处于战略前线。我们也只有聚目发展前沿,加强探讨国防动员路径,做好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全面提升国防动员力量,从思想理论上和体制改革上创新,付诸于实践创造,才能适应新时代下的新要求,创造新成绩。

从国内来看,近些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急剧增多,它的突发性特点大大超出正常社会秩序和人们的心理惯性,会瞬间致使各种经济体及人员措手不及。面对这种情况,只有从体制上落实好军民融合式发展,形成一种高效和有预案、有准备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才能两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彼此通用,在整合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的前提下,做好应急救援与救助,使国家财产损失和人民生命损伤降到最低限度。

当前,我国的深化改革正处在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关键期,国防经济的深化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依赖性显得越来越强,国防和战争及救援的损耗、补给、保障都在“军民”之间进行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不可回避的协作与融合。同时,国防的需求又必然对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而在国民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更能对国民经济起到引导、调节、刺激作用,某种程度上,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加强转型发展,又好又快增长,能起到助推作用。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对国防与军队建设道路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军民两用”思想。他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军工企业生产实行军民结合的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又提出国防建设要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调、自主创新”的指导方针。这些都传承着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江泽民又与时俱进地提出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指导方针。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要求与时代特点,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鲜明战略思想,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是一种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正确指导思想。郝主任,请您谈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

郝首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就是要实现在宽领域、高层次、深程度上把国防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一个整体科学体系谋划军事与经济发展的思路。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看,军民一体化,就是要发挥两方面各自的优势,实现各种资源优势的交流、融合,在两者之间架设起一个桥梁,使生产力和战斗力相互转化与传递。在静态的潜心研发与动态的信息传递上相互支援与借鉴,形成相互牵引、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的良性传运机制,促进我国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全面提升,长远发展。从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来看,就是要站在顶层的高度视角思考、考虑问题。在仔细分析各自差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全局调控、科学规划,使彼此相互有机协调,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从而实现整体的有机联动、凝聚效应,推动整体发展跃上新台阶,实现质的升华。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民融合所探索的实践看,军民融合,优化接合,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我国在航天、电子等工业基础领域取得的矚目成就,就是在发展国防建设中奠定和发展起来的。

记者:郝主任,请您谈谈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进程。

郝首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差异于西方经济制度。它以公有制为基础,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优势。在当前推进军民融合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从现代军事企业发展的印证看,国家经济实力本身就是国防实力强大的重要体现。公有制的雄厚经济基础,为军事经济的强大提供了保障;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国家凭借这样的实力宏观调控,能够做到协调两者关系,实现尽量减少和降低两者矛盾,把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到两者之中。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正处于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期,我们要紧紧把握这条主线,将军民融合纳入整个经济结构调整中,在优化结构中实现双赢,在坚持依靠科技力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走出新路子。

记者:为实现富国和强军的高度统一,如何厘定“军民融合”的发展目标呢?

郝首阳:党的十七大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亿万人民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他国,但经济的振兴需要国防事业的坚强保障,而国防事业的强大又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所以,中国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必须充分考虑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两者不可偏废,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将两者统筹于战略思考地位。

记者:郝主任,请您谈谈如何确保军民融合的发展方向。

郝首阳:要确保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军民融合的提升,为的是维护祖国的安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永远不称霸。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始终要加强党的领导。我国建国60多年来取得的军民融合的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现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坚持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要从党的奋斗目标的高度,统领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设计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凝汇全党智慧,通过国家法律程序,科学制定有关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计划,最终实现利国、利军、利民之路。

记者:在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思想上、观念上进行哪些转变呢?

郝首阳:第一要解放思想,就是要勇于突破传统思想。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现实实践中,克服自成体系的思维定势和本位主义的思维定势。要开阔视野,逐渐消除行业或块状壁垒,克服各自为政的局限。第二要从整体利益、效益出发,消除自我利益为上的狭隘观念。第三要转变观念,就是要进行观念革命,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立足中国实际国情,面对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探索。克服“小而全”“本位主义”思想,以最新、最前瞻的思想理论分析现状,解决问题,预想未来。要有勇气打破各种体制、机制上的条条框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创新实践,创新理论。

记者:您的谈话使我们从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视野对军民融合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军民融合,我国富国强军的目标一定能够更快地实现。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编:郑钊)

猜你喜欢
国防工业军民国防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少先队活动(2021年9期)2021-11-05 07:31:04
国防小课堂
美国国防工业供应链对外依赖情况
美国巩固提升国防工业供应链能力的举措及启示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试 着
北方音乐(2017年17期)2017-11-02 02:19:38
军民融合 新引擎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8:14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8:04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