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在南极

2012-04-29 00:44
小学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中山站考察队雪龙

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条件,使冰穹A地区成为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观测台址。

2007年底,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奔赴南极内陆冰盖,顺利实现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登顶南极“冰盖之巅”。在冰穹A半个月的时间,他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搭建了中国首座南极高原天文观测站,实现了在南极观测宇宙星空的梦想。

目标:冰穹A

南极恶劣的自然条件从未能阻挡人类科学探险的脚步。冰穹A是南极冰盖尚未开展科学探测的制高点,也是南极四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中唯一没有被其他国家抢占的点。

冰穹A地区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是南极冰盖上仅存的一个开展深冰芯钻探的理想地点,它也是开展雪冰、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和天文学观测等科学观测的理想地点,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国家相继制订了冰穹A考察计划。2004年9月,澳大利亚天文选址专家认为南极冰穹C是目前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观测台址,并预测海拔4093米的南极最高点冰穹A可能更好。

为了验证这一推测,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实施了南极中山站至冰穹A冰盖断面综合考察,并于2005年1月成功登顶,实现了人类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发起的冲击。同时也将我国甚至是全世界天文学家的目光聚集到了冰穹A,因为这里拥有地球上进行天文观测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观测时间长。每年有135天,即4个半月连续全黑夜,晴天时间高达90%以上,很容易实现四个半月的连续观测并达到相应的科学目标,即探测系外行星和测星震等。

第二,观测的大气环境可以与太空媲美。南极冰穹A大气稀薄、干燥、尘埃少。这不只是对远红外和毫米波望远镜观测,对光学波段观测来说,都可能是地球上最佳的地面天文观测站址之一。

第三,风速小,大气湍动少,视宁度极好。这也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有数据表明,冰穹A平均风速低于2米/秒,超过4米/秒的风的情况极少,如此环境非常适合放置大型望远镜阵进行观测。

第四,干扰少。南极是地面上人工光源和电磁干扰最少的地方。

正是基于这样的条件,2007年年初,一项由我国天文学家主导、多国天文学家参与的《南极冰穹A的天文选址和天文观测》项目诞生了,正式拉开了中国南极天文事业的序幕。

前往南极

2007年,曾经创造了多项南极科考史上“第一”的“雪龙”号考察船经过一番改造,提高了科学考察能力、航行自动化及安全性、船员居住的舒适性,新增了实验室面积300多平方米,并实现了机舱无人化、科考数据实时传输、互联网接入居住舱等目标。

“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在澳大利亚短暂停靠,最后从澳大利亚抵达南极。

在海上,风力有时达到6、7级,涌高浪大。“雪龙”号开始明显地摇晃起来,许多人开始晕船。

解决晕船,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卧床不起,任凭轮船随意摇晃;另一个办法是扶着窗台遥望大海远方,保持自身对平衡的正确判断。时间长了以后,人们逐步适应了轮船摇摆的频率,一切生活就恢复正常。队员们开始抓紧时间熟悉南极高原天文观测站仪器、设备的资料和安装说明,分析、讨论并制定安装计划,抽时间与考察队领导和其他项目成员协调工作,将天文观测站的安装计划细化到每一天的具体任务。

当“雪龙”号穿过了南纬60°的西风带(“西风带”指的是南北纬40°~60°之间的区域,因常年吹西风而得名)之后,船上就会兴起“猜冰山”的活动,这也是每次南极科考的保留节目之一。几乎每个考察队员都在猜测出现第一座冰山的位置,并且郑重其事地填表,张贴在餐厅里。而最终,“雪龙”号船员此行所看见的第一座冰山现身于南纬62°40"。

接下来,“雪龙”号进入浮冰区。辽阔的海面上被浮冰遮盖着,冰间水道很窄,很崎岖,深蓝色的海水从冰间夹道里露出来,像最纯净的蓝宝石。浮冰区的出现告诉人们,南极已经近在咫尺了。

登陆南极

经过艰辛的破冰航行,“雪龙”号行进到距离中山站(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18千米处开始卸货。这是一场堪称与死神面对面较量的冰上卸货行动,即在海冰还没有融化前,南极考察队用运输车辆通过冰面把货物运上中山站。

今年的卸货任务较往年更加危险,因为此次考察出发较晚,到达时间也晚,南极海冰融化更多,冰层中是既有水也有冰,情况很不理想。

此时,24人的车队正式从“雪龙”号出发前往中山站。6辆雪地车列纵队,按预定路线驶向中山站。10多千米的路程虽然不长,但车队途中要经过一个近40厘米和一个近60厘米的冰裂隙,这对重型雪地车是最大的考验。

每到达一个冰裂隙,走在最前面的导航车都要停下来,先下车实地察看,然后小心翼翼地行进。在开雪地车行驶途中,不时地感到车辆的意外下沉。本来就脆弱的冰面经过多次行使,危险系数也逐渐加大,想到薄冰下是近千米的海水,每一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好在有惊无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昼夜奋战,考察队终于成功地完成此次冰上卸货,简直是一场真实的“如履薄冰”行动。

抵达冰穹A

从中山站到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来回2000多千米,茫茫前路,有深不可测的冰裂隙、有望而生畏的暴风雪、有危机四伏的白化天气,更有许多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在挑战。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准备,带着多少位天文学家的期盼,怀着多少对南极内陆冰盖的憧憬,考察队终于踏上前往冰穹A的漫长和充满悬念的旅程。

此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与以往相比,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经过几天的艰难跋涉,考察队到达了南极内陆冰盖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随着海拔不断上升,大家的高原反应也明显加剧。一路上,考察队的车辆也因高原反应频发故障。在机械师的紧急抢修下,才恢复正常。

在冰盖考察的行进途中,冰裂缝是最大的威胁之一。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冰盖上的冰永远处在运动当中,由此造成了冰盖上纵横交错的冰裂缝。这些裂缝深度不同,而且由于冰裂缝上往往覆盖着厚厚的冰雪,难以发现。

此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所行进的路线,主要是沿着前几次内陆考察时的路线走的。在南极这种自然条件下,在许多地方,前人几年前留下的车辙痕迹依然能够清晰辨认出来。在此之前,中国曾经进行了多次内陆冰盖考察:在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向冰穹A方向推进了300千米;在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向冰穹A方向推进了464千米;在第15次南极考察期间到达距中山站直线距离1096千米的位置,并且派出小分队到达海拔3931米的位置,标志着我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进入了冰穹A地区;在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于2005年1月成功到达冰穹A最高点区域,并确定了最高点的准确位置,这是人类从地面上首次到达冰穹A最高点,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重大反响。

终于,在经过长达20多天、1286千米的艰难跋涉后,12日上午,考察队终于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成功登上南极“冰盖之巅”。

未来的观测

按照计划,建成后的南极高原天文观测站主要由四个145毫米口径反射式大视场望远镜组成的天文望远镜阵、一台亚毫米波望远镜、两台监测天空大气变化情况的天光云量监视仪、安在高台上的声波风速计、一台声雷达、六台可以自动控制的发电机组以及中心控制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等设备组成。

建成后的南极高原天文观测站的主要任务是测定天文选址参数,为下一步建立天文台作准备。此外,望远镜阵还将监测南极天区约20平方度范围的天体,进行变星监测及统计分析,寻找系外行星、超新星等。

当考察队返回中山站后,南极高原天文观测站传回了首批数据,这说明高原天文观测站运转基本良好,考察队在南极冰盖上的努力与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猜你喜欢
中山站考察队雪龙
“雪龙2”号:身怀绝技,破冰前行
“雪龙2”号过赤道,救下一船人!
雪龙2 号十成冰拖曳作业
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回国
南极中山站和长城站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火星考察队
探访“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
南极洲——中山站
考察队遭抢记
“雪龙”号搭载南极科考队抵达中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