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袁小梦想

2012-04-29 00:44
中学生天地(B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梦想

他们,都曾是《中学生天地》杂志里的人物。七年前,李童是热衷公益在家开办热线的理想主义少年,张博钦是想当科学家的北京男孩,钟缘是山区里濒临失学的贫困女生,谢斐渊是T台上的明日之星。这些个性鲜明,境遇迥异的男孩女孩却有一个共同之处:都因心怀梦想而光芒四射。他们的故事曾触动过不少当年的中天读者。

很多年过去了,时代在进步,曾经的梦想少年长大了。如今的他们在做什么,生活有什么改变,还在坚持当年的梦想吗?本期特别关注,我们做了一件特别费力却有意义的事——重回茫茫人海,找到他们,再一次采访他们。

梦想就是坚持到底

回顾:

“你好,这里是一童热线。”“喂,是李童吗?”2005年初,记者拨通了18岁男生李童的电话。彼时,他正在做一件在别人眼里“惊世骇俗”的事情:开办了全国首条青少年性心理咨询热线。他的故事,出现在《中学生天地》2005年5月号的“新新青年”栏目中。

——我的同班好友和一个女生发生了越轨行为后就变了个人儿,整天跟个游魂似的阴郁恍惚。他不敢告诉父母,又没法独自承受过错,就总在深夜打电话跟我诉说。听着他的声音在电话里颤抖,我忽然觉得,面对爱情和性,十七八岁的我们其实挺可怜的,既无知又孤独。

——我们渴望了解性知识,可即便是一些很简单的事情,也没有人愿意开口告诉我们。2004年10月23日,我用自家的住宅电话开通了“一童热线”,想和大家聊聊成长的烦恼。

——人们问的最多的就是,一个没有经验没有专业功底对性的了解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的孩子,能担负起一条性心理咨询热线吗,能使“咨客”从困惑中走出来吗?

——“一童热线” 没有专家的高高在上,没有父母的正襟危坐,没有老师的遮遮掩掩,我知道我们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就因为这样,许多打进热线和我聊过的同学到后来都成了我的朋友。

——我想对那些对我持批判态度的专家们说,我理解你们的担心。你们怕我做得不够好会给人带来误导。可为什么你们自己不去做,却让我一个孩子去做呢?

——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写作和热线工作,我选择休学在家自学高中课程。但我一直都清楚自己仍是学生的身份,我也常常梦想能上清华并出国留学,梦想有一天会通过自己的努力重返校园继续深造。

——我们想要的只是一片纯净的天空。只有一种方式能证明我自己,那就是,坚持到底。

这个时代赋予我们太多的选择,这是前几代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有梦想是美妙的,然而有梦想就意味着责任,而实现梦想就需要你用实干家的精神去坚持。通向梦想的道路上,记住这句话:不是我失败了,而是我还没有成功。

梦想是“接点地气”和“加点勇气”

回顾:

野生白头叶猴是全世界濒危的物种之一,总数不超过800只。2005年10月的“新新青年”栏目记录了两个闯进原始丛林、和这种神秘的动物打交道的高中生的故事。他们是北京五中的男生张博钦和他的搭档,人大附中的女生杜月。

——张博钦,一个高高瘦瘦的北京男孩,不知何时起被同学唤作了“猴”,自从研究起野生白头叶猴,就更添几分神似,同学们戏称他“像啥研究啥,研究啥就更像啥”。一次,张博钦去了广西崇左研究白头叶猴,上课时老师指着一个空位子问同学:“张博钦哪儿去了?”大家异口同声:“上广西找他亲戚去了!”

——杜月和张博钦在基地内的工作,就是对一个典型的一雄多雌的猴子家庭的日取食情况进行统计。说得通俗点儿就是整天满山遍野地跟着猴群跑,跟踪公猴α和母猴小小,观察他们的取食行为,记录数据。夏天石山植被茂密,猴子行动速度快,起初几天,别说分辨白头叶猴性别,就连猴影都不见。

——为了真实地记录猴子的每一次取食行为,他俩在寒风里双手举着望远镜观察猴子的举动,一盯就是一个多小时,全身都冻僵了。野地里冷风大,吹得他们刷刷地流泪。他俩还借来了摄像机,精确地记录猴子的进食速度和食用的植物种类,再根据测量每片植物的重量,估算出白头叶猴每天的食量。这就是他俩提出的估算方法——时间-速度法。

——2005年5月在美国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张博钦和杜月的研究吸引了很多专家的眼光。论文得奖了!这也是此次大赛中国代表队获得的最高集体奖项。

张博钦是我这次寻访中唯一一个7年没换手机号码的人,电话接通,我弱弱地问:“请问是张博钦吗?”对方回答:“是我。”我立马惊呼:“天呐!这么多年你一直都没换号码!”张博钦在电话那头爽朗地大笑起来,没有一丝一毫理科生常有的拘谨。那一刻我的直觉是:这位“童鞋”现在肯定没在研究猴子了!

7年前的张博钦,在“大科学家”潘文石的引导下实现了“小科学家”的愿望,也因此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系深造。7年后的他已经踏入社会,而他如今的身份是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的对公客户经理,负责公司客户的开发、维护以及公司相关业务的开拓。

从一个能茶饭不思和珍稀野生动物打交道的研究者,到开拓业务市场的客户经理,这是种什么样的转变?张博钦说,他的梦想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他的重要转折,算得上是“一波三折”。

在获得“美国第56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一等奖”的殊荣后,他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生物科学研究,这是他梦想之旅的第一阶段。但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他开始迷茫和彷徨,他慢慢发现,自己的科研潜质似乎差了那么一点,在研究中总是不够“静心”。他开始向往起校园中学生会、社团等各大组织,想接触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去学习更多直接接触社会生活的学科,想去“接点地气”。

张博钦说:“在清华,我接触到的人都比较干练和外向,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也开始被感染,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适合自己的。”

于是,经过两年的徘徊和纠结,在和大学辅导员彻夜长谈后,他决定转专业进入法学专业学习,而此时,他即将步入大三。他说:“很多人以为我的梦想就是研究野生动物,可也许他们不能想象,法律也是我心头曾经的爱:一个初中生能捧着法条津津有味地阅读一下午,这种喜欢简单而纯粹,不过我明白,作出这个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在转专业成功之前,我都没敢让我的父母知道,转专业后我也曾一度和他们冷战,但我不后悔。我感谢我的辅导员,他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感谢他一同参与了我的这段‘纠结。”

转入法学专业以后,张博钦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学生,转入文科专业就读后,需要克服诸多困难。理科生需要掌握很多定理和原理,然后通过各种习题和变形延伸去加深巩固这种“定论”,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客观、可量化的。法学作为文科中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性强,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沉淀出自己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又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学习方式,在转换过程中,张博钦都遇到了不少挫折。然而在加倍的坚持和努力之下,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取得法学学士学位,走出学校,进入社会。

正当大家认为张博钦将步入辉煌的法律殿堂时,他却毅然进入银行成为一名客户经理。身边的人不解,他解释道:“法学的专业指向性很强,仅通过本科学习远远不够。同时,法学的综合性也非常强,需要很多社会经验和人际积累,我现在从事的业务工作,是对我这方面能力的一种提升。我觉得,这不是放弃梦想,而是换种方式坚持梦想。我还会在合适的时机回到学校,继续深造。在我有了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更多的社会经验后,我将重回这个领域,那时,我的身份将会是一名法律工作者。”

然而不管梦想如何变迁,张博钦一直视当年参加科考的那些事如人生中的瑰宝:“其实这次采访又给了我一次机会,让我回忆起当年的那些事,我去电脑里浏览了当时拍的各种各样的照片,好像坐时光机回到了2003、2004年。那些每天守着望远镜、摄像机的日子又清晰起来。其实现在想想,那段时间虽然是在做科研项目,但却收获了一段亲近自然、心无杂念的美好时光,那是属于我青春的印记。其实那段经历本身才是最大的收获,跟导师在一起,培养科学精神,开阔视野,后来之所以敢于转系,敢大胆追随梦想,也跟这段经历有关。”

不少人惋惜张博钦放弃了处于前沿、出国率很高的生物学科,不少人遗憾张博钦没能一步踏上法律工作的道路,但他却觉得,这是专属他的梦想:接了地气也加了勇气。在张博钦的观念中,对于梦想,坚持理所应当,但前提在于梦想是可实现的。所以,重点不在梦想本身,而在于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能时刻清醒地认清自我,有勇气去修正梦想。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大时代里,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及时修正自己的梦想,直至找到适合你的为止!尊重梦想的前提是尊重自己,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要把握方向,及时调整脚步。

梦想就是坚信可以找到自己的春天

回顾:

2005年春天,本刊记者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江西省上饶县,在这里的乡村中学,见到了一群家境贫寒、却不愿意放弃读书梦想的女生。她们纯美的愿望与泪水交叠着,倔强的神情与苦难打拼着,让记者既唏嘘又感动。不久,《野百合也有春天》一文发表在《中学生天地》上。钟缘,便是文章记述的几朵“野百合”中的一朵。

——钟缘在这群孩子们中间特别显眼。一问年纪才知道,她今年已经17岁了。这个年纪,城里大多数孩子该上高二了,而她还在念初三。在我采访的这些女孩子里,她是唯一一个从头到尾都没有落泪的。

——每到开学时,平时和善的父母就开始吵架。有一次,为了钟缘上学的事,他们还在家门前扭打起来,邻居都凑过来看热闹。那一刻,钟缘对生活绝望了。

——“你初中毕业后会去打工养这个家么……”我原以为她会犹豫,可她却果断地打断我:“不会!我要读书,只有念书,才会有大作为。”

——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住的是被人弃置的破瓦房,一到下雨天,便屋里屋外一起下雨。她永远忘不了一天晚上,她和妹妹们听到父母在外面说悄悄话。爸爸说:“多苦也要用力赚钱,造个像样的房子,再供她们三个人上大学!”三个女孩偷听着爸爸的话,互相捂住嘴巴忍着不哭出声,在床上抱在一起颤抖。

——“如果要说除了读书以外的愿望,我只想有一个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家。五个人住在里面,挤挤的,暖暖的。”

找到钟缘一点也不难,因为她是个感恩的孩子,自从那次采访结束后,钟缘逢年过节都会主动打来电话问候记者,聊聊自己的学习、工作。8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每一次通话,她都是开心而且自信的,而我也总能被她不经意中释放出来的正能量感染。

钟缘还记得那次采访后不久,她收到了记者姐姐寄来的杂志,上面写着她们的故事,那篇文章的标题叫做《野百合也有春天》。这篇文章她读了又读,竟然隐隐有了落泪的冲动。“其实我并没有姐姐写得那么坚强,但是‘野百合也有春天这几个字深深印在我脑子里,”多年以后,钟缘说,“我坚信我可以找到自己的春天。”

那一年,钟缘读初三。她用连续一百多天每天学习到深夜一两点钟的努力向中考发起冲刺,最后出乎所有人意料地考上了上饶县中学——那是江西省最好的高中之一。然而,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高中不仅是一个新的梦想的起点,也意味着一大笔沉重的开销。

上学的钱要靠父母东拼西借,但在学校里,她没有向任何人说过家庭状况,只是和同学们一起逛街时,从琳琅满目的商品前找个借口走开,面对2元钱一杯的奶茶笑着说“我不喜欢”。临高考前,老师催促大家去参加补习,这一次,1000多元的补课费和资料费彻底难倒了她。她坚持回家自己复习,然而一“逃”回家,从不掉眼泪的钟缘就躺到了床上,呆呆望着破瓦房的屋顶,什么都不想做。

高考结束,她的分数超过了二本线,于是她填报了梦想中的中国政法大学,虽说以这个分数,被录取的希望渺茫,但倔强的钟缘打定主意,为理想博一把。但生活没有出现奇迹,最后钟缘被长春一所大专的旅游管理专业录取。

后来成了一名导游的她,在带团到北京时,还特意跑去中国政法大学,看了看这所自己曾经为之努力过的学校……

大学三年,按钟缘自己的话来说,是“最没有压力的三年”。除了学习努力,老师同学都喜欢之外,经济上的窘境也大大缓解:除了用助学贷款支付了学费之外,她连年获得数额不菲的奖学金,还在校内勤工俭学,在校外打工,自己挣到了几乎全部的生活费。钟缘特别骄傲的是:大一的时候,她到一家酒店里做服务员,每月工资是800元,由于工作出色,到大二时就被提拔为大堂经理,月薪飙升到了2000多元。就在大学里,钟缘把自己的网名改成了“野百合的春天”。

转眼就要毕业了,酒店老板极力劝说她留下来工作,并准备聘请她做店长,每月的工资加奖金达到五六千元没有问题。但是三年的学习,让钟缘喜爱上了旅游专业,她婉拒了酒店的工作邀请,那些还在为找工作而焦头烂额的室友们都为她急得跳脚,甚至“骂”她:这么好的一份工作都不要,真不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但钟缘有自己的打算。

她只身来到杭州这个她心目中旅游业发达的城市寻梦,找到了一份导游的工作。但现实是残酷的,微薄的工资、高昂的房租和物价让她难以立足,加上母亲的牵念,她回到了江西上饶,进入当地最大的一家旅行社,继续做导游,凭着身上一股子韧劲,只用了三个月,就做到了业务主管的位置。不知不觉中,那些叫作“贫穷”的日子,慢慢地离她远去了。

那个“家”呢?一家人早已搬离那个被人弃置的破瓦房,现在租住在一套“条件一般”的公寓里。但是钟缘心里一直放不下那个梦想中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家”。导游的工作很辛苦,比如今年7、8两个月,她只休息了两天,最忙的时候甚至连续几天每天工作20个小时;但是看到银行卡里的钱一直在变多,心情立刻大好,这几乎成了最令她开心的一件事。别人笑她“财迷”,只有她心里清楚,这数字的增长,意味着梦想中的“家”越来越近了。上饶的房价也在飞涨,从两三年前每平米千把元,到如今的5000多元,钟缘盼着它涨得慢点,再慢点,这样再过两年,她就能买房了。

这些年的历练也让钟缘体会到,这世界并非那么公平,有些人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另一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有一次她带的团里,有一些与她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仅仅凭着家里有钱有势,就趾高气扬,对她颐指气使。“我一点都不羡慕他们,而且内心里鄙视他们,”钟缘说,“他们靠的只是父母的钱和权,而我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让自己和家里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一直觉得我做得很好,比他们更骄傲!”

而钟缘自己的梦想,仍在更远、更大的地方。这个旅游旺季过后,她将离开现在的公司,离开上饶,去北京闯荡。她说她准备先找一份酒店的工作,一边读书、学习,去考一本“旅游咨询师”资格证书出来——那是旅游业界很有前途的一个新兴职业;之后,她将回归旅游行业,到那时,她将不再只是个“小导游”。“哎呀,也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呢,但总要去试一试。就当是趁自己还没到25岁,再最后任性一次!”钟缘的语气调皮而认真。

至于更远的将来,钟缘想得不多。但是有一个新的愿望,已经在她的心里越来越清晰起来:“我想有个家,属于我和我的那个‘白马,只要有个挡风遮雨的小窝,不用为衣食而愁,只要两个人相亲相爱,一起吃饭、聊天、散步,过那种最简单、最平静的生活,这就是幸福了。嗯,我一定会让自己幸福的!”

时代的多元意味着社会的复杂,确实,每个人的起点不同,然而,只要踏踏实实去做,就一定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春天。

梦想是拼命努力,慎重筛选

回顾:

小时候,你曾趁四下无人偷偷对着镜子过走过“猫步”吗?“模特”可能是一些少女梦想中的职业,但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它着实太遥远了。而2006年12月“新新青年”的主人公,是一位17岁的名模。她叫谢斐渊,她用极其淡定的语气,向记者讲述了她“T台向左,教室向右”的复杂生活。

——12岁,初中一年级暑假,身高已达1.71米的谢斐渊,被母亲送到杭州喜得宝模特公司接受培训。当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矫正她走路时驼背的坏习惯。17岁,已经参演过巴黎时装周、LV、Armani、Chanel、Gucci、Duhill、Boss等品牌专场发布,为顶级时尚杂志《ELLE》《VOGUE》等拍摄过专辑照片。

——“现在我如果全心全意投入到模特生涯中,已经足够可以养活我自己了。但模特职业是青春饭,我不可能一辈子只做模特。如果以后要转行,没有一定的学历是不行的。”

——“其实,模特就是一份很普通的职业。光鲜的背后藏着两个字——辛苦。时装周的演出是最累的,往往要连场演,记得上次我们在北京演出时,排练到凌晨5点,别说睡觉,连饭都来不及吃,就直接上台了。”

——“光鲜是有场合的。你不知道,有时候我们穿的衣服,已经被很多人穿过了。可是没办法,再脏也得穿,因为这是工作的一部分。”

——“当然我也希望经过我的努力,成为真正的世界名模,像凯特·莫茨这样可以进入财富排行榜。下了舞台,回到学校,回到大家都在认真学习的氛围中,不由自主地也会认真起来的。再说,我要考上大学,不用功也不行。”

——就像她在不同造型师的打造下可以诠释出各种风情一样,谢斐渊认为自己的未来也有很多的可能性。但未来的路到底会怎样,她自己也不太清楚——继续做模特?选择一个有前途的专业,毕业以后做一个朝九晚五的白领?以后自己创业?一切皆有可能。

找到远在法国的谢斐渊时,她正从巴黎赶往马德里的秀场,奔波得连时间都碎成了片段。没法上网也没法长时间接听电话的她,抽空陆续发来一条又一条的短信,认认真真地回答记者的提问。

2007年6月,谢斐渊的辛苦没有白费,高考成绩给她的国内求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她的成绩超过了艺术类一本线,顺利被浙江理工大学录取。同时,她也顺利通过了法语和英语测试。当时,她选择了出国留学,去实现自己的理想。5年以后的她,过得怎么样?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初你同时被国内和国外的大学录取,后来为什么还是选择去法国留学?

谢斐渊(以下简称谢):如果在国内读大学,大概专业就是模特了,那么以后就是直奔职业模特生涯去了。去法国读大学,是因为我很希望出去看看。我想我的选择,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很多人的选择: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就趁年轻去。

记:这几年你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谢:其实这四年(因为中途签证等原因,我是2008年春季入学的)和我高中的那三年倒是有几分相似,算是前三年的一个升级版,只是更为丰富和精彩,内容主题并没有更改。共同点是我在一边求学一边做模特,只是地点从中国转移到了法国。我十分眷恋校园里那种积极向上、充满美好希望的氛围。至今我都很怀念在浙大附中遇到的老师和同学,说心里话,到现在我都经常回想起在附中为高考冲刺时与同学们一起度过的时光——充实、积极、简单、快乐。

我今年6月刚刚获得了奢侈品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这几年的苦读没有白费。与此同时我也没有放弃模特这份工作,拍摄了很多广告,代言了很多产品。尤其是在2010年,我迎接了事业上的小高潮,先后登上了巴黎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的舞台,担任世界顶级品牌的走秀活动。还为国际品牌Jean Paul Gaultier 拍摄了代言广告,以我这样半工半读的状态来说,成绩也算相当不错了,呵呵。

记:听你说起来似乎很轻松,但事实上无论是要成为能在国际时尚圈走秀的中国模特,还是要拿到法国的硕士学位,普通人只要做好其中任何一项就很难了。你是怎么兼顾的,应该很辛苦吧?

谢:大概是年轻不怕辛苦吧。其实我很懒,但是如果是已经接下的工作就只能尽力而为了。最疯狂的一次是连续三天三夜没沾床。第一天从巴黎出发,坐14个小时的飞机到上海,直接去现场拍广告。拍完12小时广告后又直奔机场,坐14小时飞机后转地铁奔进教室考试。结果,考试半小时后我睡着了。那次把教授惹怒了,后来是同学帮我说情后才被原谅。不过这件事情也让我反思,我觉得自己需要好好调整一下状态。2011年,我开始考虑下一步的选择,我并没有趁热打铁发展模特事业而是依旧继续我的学业,这一年的重心就放在学业上,那年课业很紧,我就全心全意攻读课程,撰写论文。这时,尽管熬夜写论文到三更半夜是常有的事情,对我而言却是难得的幸福时光了。

记:你的好朋友秦舒培等都已经跻身世界超模TOP50了。你的模特生涯起点很高,有没有设想过,如果你专注于模特事业,或许你已经实现你上次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过的,成为像凯特·莫茨这样的顶级模特了?对于当初这样的选择后悔吗?

谢:我想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做全职模特的原因是模特事业并不能承载我的全部渴望和激情。但我很感激模特这份工作带给我的很多体验,比如它让我可以在欧洲四处工作,开阔了我的眼界:这几年我去了德国、西班牙、瑞士、比利时、丹麦等国家,边旅行边工作,这让我得以了解欧洲各国的风情以及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模特生涯也给了我很多接触不同人和各种新鲜事物的机会,这很有趣。模特这份职业丰富了我的留学生活,并且它也与我学的专业息息相关,使我可以更加深入地以另一个角色去了解我的专业。

同时,我这几年的留学经历也是一段宝贵的找寻自我和认知自我的过程。留学生涯开阔了我的视野,打破了我对很多事物的狭隘定义与看法,让我对世界的判断变得更为客观和清晰。我觉得这四年过得很精彩,很庆幸能在塑造性格和大致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年纪选择在巴黎留学,拥有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巴黎的浪漫,巴黎浓重的人文气息和艺术氛围,巴黎对文化的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对于音乐、电影等艺术的兴趣爱好。我的闲暇时间基本上就是在GALLERY展览中心和电影院度过的。

记:你在法国完成了学业,熟练掌握了中英法三国语言,在国际模特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对于23岁的你来说,这一切听上去让人羡慕。你接下来有什么规划吗?

谢: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我并没完成自我寻找的过程。撇开模特事业的小小成就,我依然像每个23岁的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彷徨着,在寻找方向。不停地追问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要如何到达这个目标?毕业前我在一个法国高端设计师服装品牌商业部门实习。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要投入朝九晚五的生活,需要很强的自控能力和一副超级无敌积极正面的态度(要知道,我有时真的很懒散,当初被国际超模公司看中也是因为我身上具有一种慵懒的气质,呵呵)。稳定不变和规律化生活是上班与模特这种自由职业最大的区别。投入这样不变的工作环境对我来说需要很多磨练,需要很多品质,比如耐心沉静仔细等。我佩服每一个成功的上班族。

我想我和所有同龄人一样,正在慎重地筛选,在人生方向尘埃落定之前,总会纠结。对于接下来的规划我并没有最后敲定,我想在毕业后给自己一点时间,顺其自然地迎接向我抛来的一切可能性,然后再客观地整理一下方向后作出选择。

谢斐渊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之一,可以拥有n多常人不可企及的梦想。然而,她告诉我们的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趁处于最年轻最梦幻的阶段,不妨慎重筛选,拼命努力!

猜你喜欢
梦想
《放飞梦想》
如此梦想
梦想,再启航
小梦想
那些坚持着梦想的人,活该成功
梦想
梦想
保持了25年的梦想
“不切实际”的梦想也有可能实现
有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