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的哲学

2012-04-29 08:43何薇
艺术品鉴 2012年11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哲学书法

何薇

书法艺术是诸多传统艺术中,最具有“中国意味”的艺术形式。因为书法艺术自诞生就深深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之音乐、绘画、建筑这些中西方皆有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的独特性即是——她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因此,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具象表达,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最凝练的物化形态。

书法精神中的哲学思维

谈及书法,一定会从华夏文字的起源讲起。汉字是书法艺术存在的母体,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书法艺术与文字相伴而生,既骨肉相连,又具备自己独立的生命流程。无论是瘦硬俊俏的甲骨文,丰厚凝重的金文,还是富丽堂皇的小篆,都以一种“中国意味”展示着自己的生命状态,昭示着中国文化的生命哲学。

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统领着我们的意识形态、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取向。这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即是中国哲学思维中的关键命题——和谐精神与易变精神。所谓和谐,是指中国哲学思维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所谓易变,是指在交替往复中实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我成长。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出现在外域的文化艺术作品中,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真正要去创造的应是有民族特色的作品,这样,我们的文化艺术才具有生命力。当下,艺术的创新与突破不完全在于对技法的提高,关键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中国精神的理解。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深层次意义上是对中国精神的继承。中国哲学思维中的和谐、易变思想反映在文学、艺术的方方面面。纵观宏阔的书法长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成为书法审美的最高典范。这短短的一篇序文抒发出作者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写意出“高谈老庄,手挥五弦,志轻轩冕,赏会山川,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生命状态。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思处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兰亭》的风度是道和技的和谐统一,她不追求情绪性的夸张与偏激,书法技艺却隽永研美,使得后代无论持何种倾向的书家,都能在《兰亭》这里找到法的依托和美的源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兰亭》的中和之美,使得多少文人流连忘返,痴心于流觞曲水的优雅情怀;使得多少帝王爱恨有加,期望以这种“和谐守中”的精神理念维护家园的大一统。

在中国文学中,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激扬唱调,也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低声吟叹。这种相对立的词学风格映射出不同的人生状态。但是,作为豪放派词的代表,东坡在悼念亡妻时也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这样深情缠绵的词句。这同元缜的“曾经苍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样的令人深情怅思。那么,易安的笔下,除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有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慷慨悲壮!在他们的诗词中,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往复交替地出现,有主流,有支流,合流而生。

中国哲学思维渗透在华夏民族精神的各个神经末梢,运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经脉中。中国的文人穷其一生,平衡着儒道两家的核心概念。如太极八卦,黑白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相融,互为独立。在建功立业上,秉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信念;在落寞失意时,拥有“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的淡泊心境。此两种交融的心态成为中国文人出世、入世的真实写照,也深刻地体现出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

展望中国艺术的发展,作为绵延千年的中国艺术,书法承载了太多的民族渴望,从甲骨钟鼎到秦篆汉隶,书法的发展流程不单单是一部艺术的发展史,更多的是一部记载华夏民族成长的重要档案。因此,通过书法艺术,需要演绎我们的民族情感,坚定民族意志。书法之路,任重而道远。

书法技法中的哲学思维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汉字形态的复杂赋予了书法艺术线条、结体自由变化的想象空间。在艺术家的手中,一个个造型各异的汉字充满生命力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此刻,以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汉字,已经具备了强烈的审美意识。

书法的三要素为:笔法、结字、章法。在笔法线条中,对于楷书,就必须从永字八法上研习古法,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受中国哲学精神影响的诸多线条。中国书法用笔讲究“中锋用笔”、“侧锋取势”、“藏露互见”、“方圆兼备”、“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这些都是阴阳对立统一观在具体笔法中的表达。其次,在结体中,汉字的结构是定型的,可是作为个体的书家在进行演绎时却各具姿态、潇洒烂漫。甚至同一位书家在同一作品中对同一字的处理都不尽相同。因此,

“计白当黑”、“点画呼应”、“密处不犯”、“疏处不离”这样充满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语言在古典书论中俯仰皆是。书法结体讲求在中宫紧守、重心平稳的基础上追求动静结合、顾盼生姿的点画法则,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中国哲学精神中的易变思想在书法的结体中也有着明确的传达:“初学分布,务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同文学理论中的易变思想不谋而合:“大几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是为艺之道;也是为学之道;也是为人之道。”

书法艺术章法中的“错落有致”、“左右逢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群星坠落”,亦或者是“清朗无痕”都是要在这些对立统一的审美意识中寻求平衡,最终成就气韵通达的艺术作品。在书法实践中,每幅作品都应有“活字”率领,这样,才能形成跌宕起伏、韵律生动的节奏感。如乐曲中的副歌部分,华彩出众。

总之,书法艺术是技与道的和谐统一。技者,笔墨技巧也。道者,达其行情行其哀乐也。右军与鲁公之性情哀乐不同,笔墨技巧之风格亦异。《兰亭》清华淡雅的美学风格,如若谦谦君子,儒雅风流、温润如玉。《祭侄文稿》中“尔父竭诚”、“孤城围逼”、“贼臣不救”、“父陷子死”的沉着悲痛,使观者穿越千年,似乎依然能遥想颜真卿老泪纵横、不能自抑的情形。所以,以《兰亭》之笔墨抒《祭侄》之情,无疑南辕北辙,此书艺之大谬也。

书法创作中的哲学思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易变思想是中国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而恰恰,华夏民族在这个理念的影响下,完成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繁衍生成。易变思想也成为我们民族绵延千年、永葆青春的秘籍。在艺术的创作中,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艺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神。富丽堂皇的篆书、古朴卓雅的隶书、法度森严的楷书、流美恣肆的行书、豪迈苍茫的草书,书法艺术自身也在历史的更替中创新出各具风神的书体。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首先要做的是以中国哲学、传统文化为根基,理清自己的创作思路。在个体的发展中,始终不忘记艺术的本源是服务人民,回归传统。当代艺术家需要做的就是在历代前贤的根基上寻找、完善、突破自我。那么易变思想所谓的创新体现在个体的创作中,即是在时代发生变化的大前提下,把传统的共性融入到书家的个性之中去发扬光大,去创造书法艺术的时代价值。通过自己的笔墨、意志、审美判断去完善时代对艺术的需要,完成人民的审美需要。

因此,在书法的创作中,我们需要有清晰的头脑。正确认识传统,认识书法的精神所在,在此基础上去进行艺术的创新。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最终要做的工作就是创新,创新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动力,如果没有创新精神,那么艺术家的作品也就会没有艺术价值。“笔墨当随时代”,这种创新是在其生长的土壤中去寻找未来的艺术精神、未来对艺术的审美判断、未来的社会需要。

其次,在书法的创作中,以传统哲学、文化作为思想理论体系,实践的过程就需要大量关于中国文化的细致认知,这些,被称为—字外功。“笔墨精良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书法创作的提升不单单是技法层面的要求,更深层次是书家综合修养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很多的艺术家身份是多重的,书法史上有很多文学巨匠的墨迹遗留,虽是片纸只语,但字里行间透露出非同一般的气质与格调,令后人叹为观止。如李白的《上阳台诗》、杜牧的《张好好诗》、苏轼的《黄州贴》都称得上书作俱佳,散发出沁人的书卷气,意味深长。

最后,创作的最高境界要求的是艺术家心灵的崇高,此较之文学修养更为高古玄妙。风姿绰约的《兰亭》除却技法上的变幻莫测,她的美学价值更在于王右军精神世界的崇高《晋书》记载:“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为侍中,礼部尚书,皆不就。”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王羲之内心世界狂做,世俗社会对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王羲之这里坍塌了。因此,王羲之等魏晋名士的作为被后人归纳为“魏晋风度”、“魏晋风骨”,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人生风范。在王羲之身后,中国人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的社会环境又存在了一千多年,如此漫长的过程,站立过那么多的生命个体,数不清的文人手持笔墨勤学苦练,但是,却无人企及书法史上令人高山仰止的——“书圣”。究其原因,我们无法超越的不在于技法、笔法,而在于后世精神世界的底蕴和基底坍塌了,我们远远达不到像王羲之这样纯粹地做人、纯粹地作为艺术家的品质了。因此,艺术家修炼纯粹、自由的本我心境是书法创作的最高要求。

书法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具象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形态,也是最具“中国味道”的艺术形式。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各民族皆有,虽形式不一,而本质无异。唯独书法,孤独而具有民族风神。情动于心,物观于目,从古至今,华夏民族的喜怒哀乐、天地之变,都寓于书法。因此,学习、研究书法首先要认知、继承中国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这样,书法艺术才具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哲学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菱的哲学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