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生
浙江的周一贯先生曾撰文说:“作文要归还给儿童,让他们能够在作文这个天地里,尽情地倾诉个体生活的知情意行,自由地表达儿童心灵的喜怒哀乐,少有种种规矩的困扰和章法的束缚。”他的呼吁强调的是作文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生活的感悟”、“语感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由此达到倾吐真情、直抒胸臆的梦幻境界。从这个角度讲,做好作文的理论指导,为学生写作指好路,尤为重要。
一、依托生活,创设写作氛围
我们上作文课的时候,给所带的教具、学具以及选用的习作素材蒙上一些感情色彩,能让学生处于神秘莫测的氛围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情感逐渐得到萌发。例如,指导写《童年的趣事》之前,让每个学生选好材料,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投进指定的箱子里,然后让学生一只手伸入箱子里摸纸条,适合的材料就写,不太适合的可以请教别人或再换一张。因为是同学们的趣事,他们的经历往往就有许多相似之处,彼此交流启发,就自然产生“我”会写的欲望。此外,教师还可以弄几个几何图形,让学生略添几笔,变成一个新的事物,或者把几个事物连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然后编个故事写出来。学生的作文兴趣在于激励,更在于主动参与。只有学生不怕作文,想写作文,教师的负重感、学生的机械感才能得以解脱。
二、指导品评,抓好以点促面
如果说童年的生活情趣犹如遨游大海,那么,写一篇记实或想象的作文就仅仅是“沧海一粟”。诸如针对学生的书写进步、课文朗读能力的提高、参与学科竞赛频频得奖,如何感悟并叙写呢?我们必须从看、说、听、想等几方面下工夫。比如,不妨找出几本同一学生低年级的作业本和现在的作业本进行字迹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刻苦的学习总会有收获;听其他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同样能引发听者情感上的共鸣;为什么个别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能立于不败之地?通过让该生经验发言让学生懂得:个人的主观努力远远不够,课内课外都离不开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明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又如,在指导看图作文《米袋破了》的时候,如何让学生妥善处理帮助老奶奶这件事上,画面上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得激发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立足于现场,权衡利与弊:找胶布,找针线,找鞋带,找头绳……从而选择较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融观察、思维、表达为一体,可以拓展到今后可能会碰到的许多难题,自主地找到解决的途径。
三、语言表达,关注个性张扬
在学生的写作素材里面,无不经历着看、读、听、说、做等几个环节。对于某一个写作素材而言,教师组织学生对事物过程进行的语言表述,务必激发学生带有某种情绪,再加上因人而异涉及到的观察角度、理解的程度、情感的浓度,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例如,提供材料作文:“小乐放学回家,看到家门前摆放着他穿的运动鞋,一只洗净了,另一只却没有洗。第二天,小乐穿着这双洗净的运动鞋,高高兴兴地上学去。”此时此刻让学生面对这样的情景,联系自己在家里体验过的事情,去进行细致观察,深入理解和合理想象。于是,针对小乐一只鞋洗了一只鞋没有洗的事件,学生的想象有多种:妈妈着急上班没时间,妈妈打牌或走亲戚去了,妈妈突然生病了,妈妈想考一考小乐懂事了吗,等等。这些思考都具有合理性,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给予表扬,个性的表达就此开始。
四、自主选择,适时点拨激励
在作文课里,教师指导任何类型的作文,总离不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讨论。为此,教师要适时点拨激励。因为自主选择的习作,在取材范围和表达方面,是受到写作目的制约的。选择材料主次不分,运用的语句感染力不够,就会影响作文的整体效果。这时,教师的及时指导,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比如让学生写有关“马虎王国”的童话故事,联系学生的童年实际,选择一种动物总比写几种动物好。倘若能够绘声绘色地展示“马虎”动物的惹人言笑的举止、处事酿造祸根,就更能发人深省了。再如《谁的办法好》习作,这篇作文的画面勾勒的是在大森林里,小猴、小猪、小熊面对扛木头的挑战,谁搬运木头的办法好,在学生们的表述中都可以看到,反映出学生较强的思维和鉴赏能力。小猴动脑多,力气花得少;小猪、小熊各尽所能,一点儿也没有怠慢,不也是可以吗?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再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但是,教师要有分寸地给学生提个醒,对待小猴不可以过分的夸奖,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不过只要肯付出努力,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样也值得赞赏!
反思教学作文的历程,的确发人深省。现在看来,作文教学的指导不是简单的手艺,而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碰撞的情感天地。让教师的作文指导与学生的写作活动,能不断地喷涌出习作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写出有滋有味的作文!
(责任编辑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