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国内广播剧的发展瓶颈及创新措施研究

2012-04-29 06:13:06张慧娟
中国广播 2012年11期
关键词:广播剧广播创作

张慧娟

摘要:目前我国广播剧已有长足发展,但在产量、质量、剧创作单位及专门的创作人员数量等方面与其他形式的艺术产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现阶段还明显存在种类单一、缺乏新意,题材陈旧、缺乏创意,播出时间有限等瓶颈。今后还需要加强广播剧专业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开发新的广播剧作品,注重广播剧品牌建设,联合新媒体,拓宽传播途径等。

关键词:广播剧发展瓶颈创新品牌建设

广播剧(Broadcasting Play)是指通过广播电台播送,主要由播音员或配音演员演出的戏剧,也可以称为放送剧、音效剧、声剧。①广播剧是为适应电台广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同时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与其他戏剧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广播剧情节居于各要素之首,人物对话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手段。通过个性化、口语化并富于画面感的配音演播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并表现主旨。

与电视剧相比,广播剧的传播无法借用视觉手段,但是不能机械地认为电视剧剔除画面元素后就等同于广播剧。广播剧虽然只能通过语言、音乐和音响等听觉手段传播,但是可以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使其直接获得特殊的艺术享受。同时,由于不用视觉手段,广播剧在展开情节时可以不受画面的限定与束缚,获得更大的时空自由,并加入幻想、梦境、回忆等电视画面难以支撑的超越时空限定的内容,使广播剧题材更丰富、创新点更多、可听性更强。

分析现阶段国内广播剧生存发展状态,剖析广播剧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广播剧发展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播剧现状及发展瓶颈

1.国内广播剧的发展历史

我国广播剧创作至今已经有80年历史。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可查到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广播剧是刊载在1933年1月20日《中国无线电》杂志的一部名为《恐怖的回忆》的剧目。这部剧在制作公司组织募捐支援抗日前线将士的活动中播出,对激发广大上海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斗志起到了一定作用。②

解放后,特别是自1955年以后,广播剧处于上升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富于思想性、艺术性并且具有影响力的剧目。至上世纪80年代,国内掀起又一轮广播剧发展浪潮。1981年至1983年间,国内广播剧年产量多达数百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广播剧录制技术的不断进步,陆续出现《刑警803》《三国演义》等掀起收听热潮的名剧。

进入21世纪以来,广播剧的发展有了新的飞跃。“十一五”时期我国广播剧类广播节目制作总时间达8.02万小时,比“十五”末的7.54万小时增加0.48万小时,增幅为6.37%,年均增长1.24%。广播剧类广播节目播出时间为57.48万小时,比“十五”末的41.18万小时增加16.3万小时,增幅为39.59%,年均增长6.89%。③但与其他形式的艺术产品相比,广播剧在产量、质量、创作单位和专门的创作人员数量等方面还有很大不足。

2.广播剧发展的主要瓶颈

尽管广播剧诞生以来,在国内一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广播电台的传统文艺节目形式,广播剧在现阶段表现出一定的传播疲态,节目播出效果受到影响。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播剧种类单一,缺乏新意。目前,电台播出的广播剧主要是说书式广播剧,间或播出以小说为原作制作的广播剧。相比之下,以动画或游戏的附属故事所制作的广播剧和情景喜剧式广播剧则比较匮乏。而原创广播剧虽偶尔有之,但通常以制作单集或短篇幅剧为主,播出连续性不强,可听性受到影响。

第二,广播剧题材陈旧,缺乏创意。目前,电台播出的广播剧大多依赖传统剧和所谓经典“题材”,内容大多比较老套,欠缺时代感。《杨家将》《封神演义》等动辄上百集的老故事仍然充当广播剧的顶梁柱剧目,既影响到新剧目的推出,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作乏善可陈的现状。

第三,播出时间有限,黄金播出时段逐渐被其他节目取代。广播剧原本是广播文艺的“龙头”品种,是广播文艺大餐的一道“主菜”。但是,目前很多文艺广播中,广播剧类节目占据的播出时段大多是午间及夜间,而早间及晚间黄金时段则让位于相声小品及其他文化类节目。以北京电台文艺广播为例,《评书连播》节目安排播出时间为1:30~2:00、5:30~6:00、12:30~13:00;《评书演艺》节目安排播出时间为3:00~3:30、10:00~10:30;《小说连播》安排播出时间为12:00~12:30;《广播剧场》安排播出时间则为22:30~23:00。

二、广播剧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广播剧专业制作机构及专业创作人员缺乏,导致国内广播剧专业制作机构创作的广播剧集数量有限。以2005年高峰产量为例,尽管绝对产量非常可观,但其中90%以上都是各地的“新闻报道剧”。这种以叙述的形式进行新闻播报的广播节目,在情节上并不具备原创性,严格地说,并不能算作真正的“广播剧”。除去这一部分,全国广播剧年产量实际只有150部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人才欠缺,广播剧创作缺乏养分,不仅新作数量有限,也难以保证质量。

二是国内广播剧专业制作机构创作的广播剧内容含金量不高,使得广播剧类节目与其他文艺节目相比,竞争力减弱。目前,多数文艺频率的定位正在趋向多元化。一些电台的文艺频率在传统文艺节目基础上融合相声小品及脱口秀类节目,增添娱乐元素,呈现出具备文娱特色的广播频率。这样一来,广播剧类节目既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时代感,部分剧目更难称得上是思想底蕴深厚、经得起推敲的优秀作品,自然难以在节目竞争中延续强势地位。

三是广播剧销售及赢利状况不佳,销售价与成本价倒挂,影响创作人员的创作热情,进而损伤广播剧的生命力。据市场测算,一集广播剧的制作成本大约需要几万元,其中包括编剧、导演、演员、音乐、声音效果和使用录音棚的各项支出,而市场出售价格却仅维持在百元左右,收回成本存在一定困难。

四是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受众接触到更多元的媒介形式,拥有更多接收信息的途径。特别是多媒体影音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扩大了受众的选择余地。面对新媒体发起的挑战,传统广播剧受到冲击在所难免。

三、广播剧的创新途径与措施

尽管面临一定程度的发展困境,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广播剧依然有其稳定的生存空间和固定的受众群(见表1)。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覆盖北京地区的广播频率为例,说书式广播剧节目无论在调频覆盖的文艺之声的收听率、市场份额排行榜,还是在中波覆盖的老年之声、娱乐广播的收听率及市场份额排行中,都位居前列。其中包括上午、午间及晚间时段,均不在黄金时段之列。也就是说,广播剧节目的收听率仍有增长空间可以开掘,当然前提是解决目前国内广播剧面临的问题。

第一,加强广播剧专业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对现有广播剧专业制作机构及创作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提高创作水平。通过开设研讨班、参观广播剧制作基地、录音棚实践以及获奖作品学习研究等途径,对包括剧本创作、配音演播以及后期制作在内的各个环节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达到提高创作人员的创作水平,降低制作成本并锻炼创作队伍,培养新人的目的,使广播剧的创作得以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二是吸纳广播剧人才,扩充创作队伍。尽管目前各地电台专业从事广播剧创作的人员尚比较少,但是民间涌现出的广播剧制作团体却能为广播剧创作注入新鲜血液。目前,民间已经有以华音社为代表的网络广播传媒社团,以及凌霄剧团、剪刀剧团、声创联盟等数十个原创广播剧社团。未来,各地电台可以考虑吸收民间广播剧团的创作班底,并鼓励民营制作公司参与制作,这样既能够缓解人手不足的问题,也能够起到扩展创作思路的作用。

第二,开发新鲜的广播剧作品,拓展广播剧的节目来源。通过比对日本广播剧的创作可以看出,目前日本绝大部分广播剧是以小说、轻小说或动画等为原作来创作的作品,同时,也有不少原创广播剧作品。相比之下,尽管我国动漫产业成熟度远不及日本,但是仍然可以打开思路,从新生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广播剧创作的养分。在这方面,目前香港地区广播剧创作的表现优于内地,不过,内地也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改编自当红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同名40集广播剧,2009年5月5日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午间《黄金剧场》播出后,受到了媒体、听众以及书友们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据统计,这部广播剧的网络及电台同步收听率刷新了此前同类广播剧所创下的纪录。可以看出,经典作品固然能够保证铁杆听众的收听忠诚度,但积极开发具有时代感的新鲜作品能够吸引更多新的受众,促使广播剧回归当下大众审美。

第三,打造广播剧品牌形象,注重广播剧品牌建设。纵观国内特别是大陆地区广播剧发展的历史,像《刑警803》这样广受听众好评的标志性经典剧目并不多,更难说由此建立的品牌形象。未来,在扩充内容的同时,更应当进行整合营销传播,着重打造广播剧品牌形象,使优秀的广播剧作品不仅收到良好的本台播出效果,有效树立听众对广播剧的忠诚度,更能够打开销路,通过制播分离找到更多的销售渠道,使资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获得循环发展的动力。

第四,联合新媒体,拓宽传播途径。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剧,在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时,更要注重把握新媒体带来的发展机遇,利用新媒体高效的传播速度及便捷的接收方式,为广播剧的传播寻求新的方式。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为克服广播传播稍纵即逝的弱点,通过建设中国广播网,实行台网互动、台网一体,经广播播出的节目,受众不仅可以在网络上同步在线收听,也可以点播往期节目。中国广播网保存的大量珍贵音频资料,大大提高了节目覆盖面。此外,手机媒体的介入、微电台的出现,也为广播剧搭建了新的传播平台。因此,在全媒体时代,广播剧如能把握机遇,仍然可以获得发展良机。

作为广播领域重要艺术形式,广播剧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环境与条件。但广播剧能否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得到更大提升、更快发展,还取决于广播剧的上游(制作)、中游(媒介)、下游(运作)各方的积极努力与配合,以及政策的扶持。

注释

①百度知道,http://baike.baidu.com/view/297862.htm。

②中国广播剧研究会,http://www.cnr.cn/gbyj/bar/201007/t20100727_506799430.html。

③“十一五”时期广播电视发展状况,http://211.146.5.21/showtiaomu.aspx?ID=cec3a20a-be18-4c2c-9f54-038fcc8d0377。

④资料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2年8月26日至9月1日收听率及市场份额统计。

参考文献

1.王雪梅 《中国广播文艺广播剧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版。

2.杨剑明 《广播电视艺术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年9月版。

3.何善昭 《广播剧发展的可喜态势——扫描2005、2006广播剧政府奖评优作品》, http://www.cnr.cn/gbyj/lunt/201001/t20100115_505900089.html,2010-01-15。

4.杨志东 《广播剧转型期中的受众市场》,载《中国广播》,2007年第8期。

5.朱瑞君 《广播剧:何去何从》,载《华商》,2008年第8期。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

(本文编辑:宁黎黎)

猜你喜欢
广播剧广播创作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当代陕西(2020年13期)2020-08-24 08:21:58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航天控制(2020年5期)2020-03-29 02:10:28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传媒评论(2019年2期)2019-05-20 09:44:28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中国广播(2018年10期)2018-12-22 07:12:08
《一墙之隔》创作谈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电子制作(2018年10期)2018-08-04 03:24:48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传媒评论(2017年10期)2017-03-01 07:43:34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
河北遥感(2014年4期)2014-07-10 13: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