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枣,晋中农业新亮点

2012-04-29 00:44李海毅
中国科技财富 2012年11期
关键词:枣园红枣农民

李海毅

红枣产业作为山西晋中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二五”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起步发展、九十年代的规模扩张和本世纪以来的徘徊停滞三个阶段。目前,遇到了病裂严重、效益下滑的困扰,面临管理松懈、粗放经营的困惑,陷入了发展乏力、面积萎缩的困境。如何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措施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改造和提升传统低产低效枣林,挖掘和开发现有枣业的增产增效增收潜力,进一步调动农民种枣树、发枣财的积极性,成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关注的课题。在晋中发展枣业的步伐中,榆次区庄子乡华信安康和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转科技之型、强红枣产业的做法,使该公司千亩生产示范基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极大的带动了当地枣业的发展,不啻为给困境中的晋中枣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龙头企业科技攻关获成效

通过农产集约化、科技化、工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变革,农业资源将得到颠覆性的价值提升,其中,林果业的开发孕育着同样巨大的商机。2010年成立的晋中华信安康和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一年来通过技术引进和重点攻关,取得的设施防雨技术、双调技术、智能烘干三项技术成效显著,得到了枣农的普遍认可。

设施防雨技术主要是在传统枣树上用支架撑起塑料布,形成一个遮雨棚,有效地防止红枣裂果。该技术亩均投资8000元以上,一次投资可持续使用八年,年均投资1000元。今年,该公司实施防雨棚的枣园病裂率不超10%,比未设施防雨的枣园裂果率70%低60个百分点。按亩产2000斤鲜枣、10元/斤计算,每亩可增收12000元,效益非常可观,农民认可。但由于一次性投资较大,大面积推广有一定难度。

双调技术是一项综合管理技术,主要是通过上调树势、下调土壤,达到优质丰产,提高果品质量。该技术亩均投资2000元以上。今年,该公司实施双调技术的枣园亩均产量2000斤,比未实施双调技术的传统枣园亩均增产600斤。按10元/斤计算,每亩可增收6000元,效益较为明显,农民接受,适于大面积推广。

智能烘干技术是减少红枣裂果损失的最有效途径。每座烘干房投资约6万元,每次烘干量8000斤(4亩产量),40个小时出一炉,能产出5000斤商品枣。如果8000斤裂枣自然晾干,可产商品枣2000斤左右。按单价15元/斤计算,扣除烘干成本0.50元/斤,智能烘干比自然晾干每亩可增收10250元。效益十分显著,农民非常欢迎,纷纷排队烘干。

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种枣思路

借鉴晋中华信安康和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科技兴农的关键在于用好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引入又必须有一个创新的过程。

农业科技组织创新——横向联合,集聚人才,农业科技才会有新突破。坚持把创造环境,开展横向联合,广泛集聚人才,加强技术合作提高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例如,晋中华信安先后与河北农大、山西农大、省农科院、林科院、果科所等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元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细菌专家万光存教授、全国著名林果专家郭连成教授等十多位尖端科技专家学者进行了红枣防病防裂等科技攻关项目的有效合作,走出了一条学校、企业、基地互动发展的路子。农业科技组织有了智囊团和人才库的智力支撑,有了科技攻关项目的需求和平台,有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也就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机制创新——公司化经营管理与新型农民的培育相结合,农业科技才有用武之地。建立中国农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实施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重视枣园市场化运作的分析研究,充分兼顾枣农等各方利益,制定和实行枣园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资金补贴政策,用市场化的理念和措施实现枣园土地资源向公司集中。合作社按照“整地栽植工程化、选用苗木良种化、后续管护专业化”的要求,组织实施集约化生产和养护。这一机制实现了“公司租土地,农民得租金”,“田地当工厂,农民变工人”,“就地能就业,挣了工资又分红”,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素质,促进了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科技营销手段创新——搭建平台,整合信息,农业科技才会有放大效应。晋中华信安一组建就致力于建设一个集种植、养殖、生产、科研、营销、信息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管理模式,建基地、拓市场、上加工、树品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施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营销的大市场运作,叫响打响“庄缘红”品牌,逐步形成产业循环经济链。目前,正筹备建设以红枣为切入点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网上注册、网上订购、网上结算、网上支付,以及网上物流配单、信息发布、信息查询、信息管理等电子商务功能,在连基地、连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向“买全国、卖全国”迈进。

政府应发挥服务

支撑作用

我国拥有全世界近99%的枣树面积和产量,红枣产业是一个有着巨大出口创汇潜力的民族产业、滋补强壮国民的健康产业,更是一个可以兼顾国家和农民利益、创造绿色与财富的重要抓手。山西是全国重要的红枣生产省份之一,晋中是山西的重点优势产区。做强做大红枣产业,必须坚持以科技为引领,始终把握好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成果示范、科技推广应用三个关键,全面提高红枣产业发展的级次和水平。

当地政府应尽快扶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建立科研中心。目前,一家一户、一村一社已难以进行技术批量转化,政府职能部门机制难以实施更高层面的科技攻关,极端气候天气变化带来的重大病虫害防治任务越来越重,减产绝收现象时有发生,农民种枣的积极性忽高忽低,严重影响到红枣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市、县两级政府要为相关企业科研中心建设服好务,在人才引进上牵线搭桥,在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等要素配套方面优先保障,在试验基地建设上加强协调、创造良好环境,并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开展对全市红枣区域性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关,对攻关项目实用成果给予适当奖励。

有意识地培育一批红枣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晋中市红枣面积约58万亩,按亩产700公斤计算,总产量可达40.6万吨,基本上都以鲜枣干枣初级产品出售,全市的红枣烘干加工能力也仅占红枣产量的20%,而且大多工艺陈旧,效率低下,品质不够稳定,红枣深加工项目尚属空白,红枣的附加值效益没有真正惠及枣农。市、县两级政府要努力培育一批高科技、集团化、外向型的红枣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及时建立科技推广应用的财政补贴机制。目前,全市红枣双调技术、设施防雨技术和智能烘干技术覆盖面积不足10万亩,还有近50万亩尚未实现覆盖。这三项农民认可、接受、欢迎的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的任务艰巨。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有效的财政补贴机制,大力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加快推进科技人员职业化、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咨询社会化。同时,通过组织培训、参观考察、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引导和激发农民运用新技术、新成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好农业科技在防灾减灾、增产增效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枣农经营枣园、发展枣业的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不断推进全市红枣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枣园红枣农民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一颗大红枣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山地枣园节水保墒措施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我爱家乡的红枣
红枣期货价格大涨之后怎么走
分红枣
利用野生酸枣兴建大枣园技术